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来莺儿是东汉都城洛阳的歌舞妓,世事离乱,她就跟随曹操辗转东西,为曹操表演歌舞弹唱,深得曹操喜爱。但曹操日日忙于军国事务,身边又是众多美人相伴陪侍,对于来莺儿也就是“过目不忘”罢了。曹操身边有个侍卫叫王图,为人机敏、容貌俊俏,来莺儿与他偷偷相爱了。一次,曹操派他带领人马深入敌人内部打探消息,来莺儿一时忘情,舍不得他,就整晚抱着他,使他错过了深夜出发的时辰。曹操大怒,要把王图按军法处置,来莺儿跪在曹操的面前说:“奴愿代王图一死”,并说出了私情。  相似文献   

2.
“薄命司”中又一魂——《红楼梦》莺儿形象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体系中,莺儿历来是一个不大为人瞩目的人物。在那部长达百余万字的巨著中,有关她的文字不过寥寥数千,份量可谓轻矣!然而,正如浩瀚的海洋是由涓滴细流所汇集的那样,鸿篇巨制也同样离不开次要人物的描绘。莺儿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内涵和认识意义。正是她以自己特殊的悲惨命运,演出了一幕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女奴悲剧,为那首封建末世的挽歌,增添了一支小小的插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曹操形象的审美认识价值、“为曹操翻案”,以及《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近20年来,研究者则主要运用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解读曹操形象,这有效地拓展了曹操形象研究的审美空间。不过,回顾百年来的曹操形象研究,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耐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我喜欢郭德纲。他的幽默不是挠你痒痒,他敢嘲笑不正之风。""你和郭德纲有点像。""有一点像,都脸圆。你要见到郭德纲告诉他,说我于莺说的。"这就是于莺,冷不丁儿冒出的话就能打破初次见面的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九年一至五月,郭沫若同志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第二篇是《替曹操翻案》,第三篇是《中国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三篇文章都是因为作者在话剧《蔡文姬》里面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处理,改变了《三国志演义》和传统戏曲里的曹操形象,所以写点历史论文来替曹操“翻案”,同时也替话剧《蔡文姬》作点宣传。 这三篇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笔者当时也参加争鸣,写过《罗贯中为什么反对曹操》一文,不同意郭沫若同志对《三国志演义》中曹操艺术形象的否定,但对于历中人物的曹操也未深入研究。后来,因为写《曹操评传》,研究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也  相似文献   

6.
近二三十年来,学术界大多以曹植为曹操“第三子”。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证明,曹植并非曹操第三子。曹操第三子是曹彰,曹植应是第四子。  相似文献   

7.
具有写实精神是建安作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 ,而在曹操诗歌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本文从曹操诗歌反映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展示时代精神等几个方面 ,来论述曹操诗歌的写实成就  相似文献   

8.
个体人格与人才聚合--论三国鼎立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绍、曹操、孙权、刘备具有不同的个体人格,这种人格影响着他们身边人才的聚合离散.人才的因素是造成三因鼎立格局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因素与其他历史因素结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头发保卫战     
曹操在一次领兵打仗的时候,颁布了若干条军纪,其中包括不许践踏农户的庄稼,违令者斩。可是,偏偏曹操的战马受了惊,一下子踢倒一大片庄稼。曹操立刻拔出剑来要自杀,以示军纪严明。手下连忙拦住,说,我们打仗怎么能没有大王?大王可以例外。曹操想了想,用剑把头发割下一大绺来,说,既然如此,我就割发代首吧。  相似文献   

10.
历代反动阶级及其代言人贯用捏造情节歪曲形象的戏剧来篡改历史,颠倒是非,为他们复辟倒退的政治路线服务。旧京剧《捉放曹》就是一出尊儒反法、歪曲历史的坏戏。这个戏写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至中牟。县令陈宫捉住曹操,因被曹操说服,自愿弃官与曹操一同逃走,途遇吕伯奢,吕家杀猪待客,磨刀声引起曹操疑心,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出戏篡改史实、捏造情节,把曹操诬蔑成一个杀人不贬眼的“刽子手”和“狂妄分子”。  相似文献   

11.
曹操公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运用抒情来增强公文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使曹操公文具有强势语言的特点.曹操公文中的抒情方式有四种:直抒胸臆;寄抒情于叙述之中;寓抒情于评议之中;引用名言寄托情感.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不仅尚武,而且重文,他将各地的众多文学人才网罗到邺下,聚集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邺下文人集团形成的初始阶段,该集团的领袖自然非曹操莫属。但是后来,由于曹操忙于军政大事,无暇顾及杂务,他的两个爱好文学的儿子曹丕与曹植便成了邺下文集团的实际领袖。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主要有曹操、曹丕、曹植以及王粲、徐干、陈琳、刘桢、孔融等人,其繁盛时期人数有将近百人之多。这些人多半有官职,并且喜欢宴饮游乐,说古道今。他们的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在宴饮游乐时即兴而作的。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关于曹操,有的史学家只赞其“雄”,否认其“奸”,甚至赋予他“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有的戏剧家则把他贬得一无是处,打扮成个粉脸大奸臣。这两个曹操都非真曹操。毛宗岗评点的曹操,倒是接近历史的曹操,他虽似真非真,假也非假。说它似真非真,是因“毛评”是对小说里的曹操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跟历史上曹操的事迹不尽相同;说它假也非假,是因“毛评”抓住了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本质揭开其奸和雄的两面性,故能把这个“古今来奸雄第一人”评点得活灵活现,他不仅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也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海纵横》2010,(4):29-29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曹操南征荆州时,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至于荆州兵,总数七八万,但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  相似文献   

15.
杀人和所谓“奸诈”,是评价曹操必要涉及的两个问题。五十年代末,郭沫若、翦伯赞同志带头替曹操翻案,他们分别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但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在这两个问题上并未取得共识。张大可同志近年来写了不少关于曹操的好文章,但在《关于曹操评价的几个问题》①一文中,就以上两个问题所持的观点本人实难  相似文献   

16.
作为建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曹操,不仅文学成就卓著,而且文艺思想也相当突出,影响并推动了当代及后代的文学创作。但对此,很少有人进行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重视文学艺术;二、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三、主张改造文章。曹操的文艺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思想,以此来揭示曹操在文艺思想史及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试论曹操个性品格的时代合理性张道英千余年来,在旧的封建传统观念里,曹操其人被视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解放后,史学界虽然肯定了曹操文治武功方面的诸多贡献,但对其个性品格仍尚多贬词。五十年代末,有的史学大家曾力图在这方面为其恢复名誉,但迄今并末取得史学...  相似文献   

18.
动荡的三国是造人才的温床,曹操智囊团在此时形成,是由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和有才之人的依附和时代的要求,此后智囊团员之间相互配合,在矛盾中调和,他们能够采取各种方法维持自身的生存,并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政策来促进智囊团个体与整体达到成功,巩固了曹操在三国中的一霸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六十家小说》为明嘉靖间所刊话本集,共六十篇,现仅残存二十九篇,经马廉整理,题为《清平山堂话本》。余下的三十一篇是否尚有传世者?有学者将《清平山堂话本》、《宝文堂书目》及“三言”进行对照,确定尚有十八篇作品应为《六十家小说》原收之作。也有学者提出异议,以为十八篇中《范鳅儿双镜团圆》和《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为冯梦龙所作,《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为晚明文人作品,因而将三篇排除亡佚作品之外。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这十八篇为亡佚作品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学术史的回溯可以看出,百年来的曹操研究有两类比较明显的取向。第一类是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评价,具体表现为以善恶是非的道德观念对曹操进行评价,以历史进步观衡量曹操的作为两种模式。第二类是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对其影响的时代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将曹操纳入地域集团或者其他包涵结构与功能的理论体系中进行解读。近年来曹操研究的学术生长点除了史料的开拓以外,还包括以新理论对旧问题进行视角转换,跳出旧框架扩展研究范围等方式。与史学新观念的交流和对学术史的反思,是历史人物研究取得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