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成都、重庆只有携起手来,才能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获得更多的机遇,为中外客商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共同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欧美市场萎缩,沿海出口受阻,目前在变局中寻找突围的企业,开始越来越看重成渝等西部地区,成渝地区正越来越多地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1,(19):22-22
川渝七市成立成渝直线经济联盟 4月30日,成渝高速复线沿线的安岳、璧山等川渝两地七个市(区、县)共同发起成立成渝直线经济联盟.达成《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大足共识》,签署了《成渝直线经济联盟战略框架协议》。今后,联盟成员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共同打造成渝经济区的战略高地。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国务院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将重庆确定为西部地区经济中心。“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从省份经济真正走向区域经济,以区域经济构建区域增长极战略的重要时期,这为加快推动“秦巴山区经济协作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必将使其在未来几年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旅游业在成渝两地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如果成渝两地能够以此为契机,整合两地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必将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使两地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本文对成渝两地旅游业发展概况以及其发展合作旅游所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从政府及景区层面提出发展区域合作旅游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达州整体纳入成渝经济区块。本文通过对达州在成渝经济区发展中的定位,相应的区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规划及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就金融支持成渝经济区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二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三是借力资本市场;四是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五是发展特色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应用是助力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提高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知识产权商业化、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跨组织协同应用三个方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应用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成都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应用的优势和劣势,为盘活知识产权资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建设成渝经济走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设成渝经济走廊是落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步骤,川渝两省市应该因势利导,借助西部开发的强劲东风,将其纳入两省市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中长远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造福川渝人民。 一、建设成渝经济走廊的有利条件 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沿线的各县市,是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经济发展条件较好,无论从地理位置或交通条件看,都具有建设区域经济的客观环境条件。建设成渝经济走廊或建设成渝经济圈,早已是广大干部、民众不  相似文献   

9.
杨杰  罗骏 《决策咨询通讯》2022,(1):37-42,45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而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高校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宏观环境以及高校自身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PEST分析法、SCP分析模型、VRIO框架等方法,对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科技协同创新进行了战略分析,并从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组织特征四个角度提出了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科技协同创新提质增效提供参考,助推成渝地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近年来西南地区发展的重点之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每个企业的贡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是衡量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方式。文章以成渝地区一家上市公司KX公司为例,用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对KX公司2017—2021年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财务能力,然后对该公司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成渝地区的发展必须以城市群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动力,发挥各个城市产业优势,助力成渝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本文的研究立足于现有的产业集聚理论和城市群发展理论,结合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研究产业集聚和城市群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结合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发展影响,为成渝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根据会议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7月23日,四川、重庆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签订《关于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合作协议》,明确将开展协同立法。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需要良好法治保障,而加强区域间协同立法是其中重要环节。参照国内其他区域协同立法特别是开展生态环境领域保护协同立法的实践经验,立足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从确立协同立法工作方案、探索重点领域协同立法以及当前重点任务等视角,对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协同立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决策导刊》2006,(3):F0004-F0004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一直因其充满生机和神奇为人们所向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在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大都市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成渝经济走廊第一镇”美誉的青杠。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1,(2):19-19
磨合多年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审议已上报国务院,预计近期出台。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约20.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  相似文献   

15.
张慧  杨雪 《决策咨询通讯》2023,(4):42-47+50
氢能作为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是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其专利性强,需跨区域、跨学科合作,因此构建并分析知识网络对区域氢能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学者大多以基于地理位置,分析研究氢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氢能知识网络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并探究其中的影响机制,并找出此作用机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其他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1)知识网络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吸收能力在其中起正向的调节作用;(3)在经济圈层面上探究氢能知识网络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氢能知识网络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经营管理者》2011,(7):10-11
6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相似文献   

17.
《经营管理者》2011,(6):10-11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按照《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即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8.
健全区域合作工作机制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成渝围绕共同提升双核发展水平,创新构建了双核联动联建“三级”工作机制,但实际运转中还存在工作专班建设力度不够、利益平衡调节机制不完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尚不通畅、合作项目事项谋划不够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双核联动联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围绕明确职责定位、强化互利共赢、畅通沟通渠道、加强谋划督导四个方面提出推进了举措建议,着力促进成渝各项合作项目事项闭环落实,合力将成渝联动联建推向更高点。  相似文献   

19.
《经营管理者》2009,(10):11-12
1952年7月1日,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在成都火车站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将红绸彩带用力一剪,标志着“蜀道难”的历史从此改变了。  相似文献   

20.
川渝高竹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全国首个跨两省市的试验区,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两年来,经过探索和实践,在构建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分工协同的产业合作机制、异地通办的政务服务机制,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双城经济圈建设内生动力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然而,当前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进程中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收益共享分配长效机制有待优化,经济指标统计分算体系还不完善,经济事务衍生法律问题亟待解决等。因此,为进一步优化川渝高竹新区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成势,本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文献研究,对川渝高竹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重点总结和分析利益共享机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