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土地利用问题是新民居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对新民居建设中旧村址复垦、新村址建设、结余用划旨标置换等土地利角向题进行研究对破解新民居建设用地和资金瓶颈,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土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的推进力度不一样,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从总体上看,村庄治理、民居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2010年,广州市也出台了《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开始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探索之路。本文以广州市为例,探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广州下一步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水平,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西部地区油气田建设用地现状、分析具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公司实际出发,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以期对西部地区油气田建设用地问题的合理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2005年开始,国家在部分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跟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减少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等闲置土地复垦出耕地,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用来发展城镇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万源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学习借鉴各地试点工作成功经验,采用”双挂钩”方式解决新店乡场镇建设用地问题,在破解城镇建设用地瓶颈制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李婷  黄朝禧 《决策与信息》2009,(12):171-172
村镇建设用地规划与集约利用问题是这几年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为背景,研究了在新形势下村镇建设规划和集约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最后提供这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东流港,分析了新形势下村镇建设用地规划与集约用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节约、集约用地是解决我国用地矛盾、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的效率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在以外延扩张模式用地的同时忽略了建设用地内部本身存在的大量可利用的潜力,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广东省佛山市"三旧"改造的经验,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求一条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之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平衡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城市节约集约用地,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本文研究了建设用地数量平衡的途径,提出了建设用地清退的概念和分类,结合深圳的实践,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推进新民居建设是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确定的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十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涉及规划、土地、资金、民生、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系统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省新农村民居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的深入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得城市空间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强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逐渐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城市建设各项建设用地与土地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其也是现代城市管理人员需要深入的思考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城市规划用地的管理力度,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城市规划用地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简单分析了城市规划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管理措施,为城市的规划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何池 《决策与信息》2010,(12):115-115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盘活存量土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农村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导致土地大量闲置、浪费的社会、政策、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是其集约利用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研究和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有深刻的利益动因,它不但可以促进农地资源的更优配置,推动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直接入市方式,也形成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典型模式。当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一些进一步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带来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1.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总量、结构和开发强度是城市土地利用三个重要的指标,在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中发现,中心城区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小的背景下,表现为居住、商业用地比重过高,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偏低。在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比重失衡,其中工业用地面积比重偏大是主要原因,这是工业郊区化和工业用地的粗放式使用造成的。另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偏低也是普遍现象,表现为市域范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村宅基地建设管理存在散、乱、低效等问题,村庄集体建设用地的粗放浪费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协调。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地矛盾也愈加突出,农村宅基地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杜欣 《经营与管理》2012,(10):45-47
河北省推进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河北省一直以"建设型"思路推进城镇化,即通过扩张城市空间以获取土地升值,通过土地财政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以产业集聚吸引农村劳动力。由于人为压低了城镇建设用地、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使得城镇化呈现出较强的快速低成本扩张特征。但这种低成本扩张并不可持续,目前很多低成本推进城镇化的因素正在消失  相似文献   

17.
住宅建设用地供应是住宅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解决住宅困难的最根本的保证。解决我国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保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住宅用地的供应问题。从1988年确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以来,我国房地产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的住宅状况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城镇人均住房面积逐步增加。从1988年至今,  相似文献   

18.
潘建伟 《决策探索》2014,(12):65-65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有关文件通知精神,依法保护农民权益、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在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因地制宜地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三农”问题内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农村的集体土地确权问题尤显突出,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影Ⅱ向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权能没保障,损害农民利益。二是当前农村宅基地乱占滥用现象严重。三是不利于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给农村的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为切实保护耕地,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就必须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这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为此,国务院于2008年1月3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通知要求国土部门按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考核机制和长效机制。福建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作为我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提高其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河北     
《领导决策信息》2011,(50):22-23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到“十二五”末,完成1万个以上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5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50%以上农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