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镜铭反书就是镜铭文字的反写。曾有学者依据镜铭反书来判断东汉铜镜为伪镜,不足为信。事实上,反书字在西汉镜铭中就已出现,在新莽与东汉时期达到高峰。就形体特征而言,主要有缪篆反书、篆隶反书、隶省反书和花体反书四类。镜铭反书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受到镜铭文字追求装饰美的影响,同时又与东汉私人铸镜繁荣,民间镜工文化水平不高,用字随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同音通用字是汉代镜铭常见的文献用字,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用字特征,既反映了秦汉时期多通用字共性,又有其自身特征,产生了一些弥足珍贵的同音通用字例.镜铭同音通用字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形声字发展与汉代用字缺乏规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东汉私人铸镜业的繁荣、民间镜工的文化水平不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汉代镜铭集录》收录了汉代1981面铜镜铭文,近两千五百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代镜铭概貌。汉代镜铭在语言上明显继承了《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的艺术手法,且与同一时期的汉代其他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汉代镜铭亦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整齐简短的句式、古朴通俗的语言、广用修辞的韵文、真挚情感的抒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与”字为“誉”字的初文,本义是赞誉,造字意图源于对战争中胜利场面的描述,是对抬起、举起勇士的欢呼场面的刻画.“与”字和“与”字是繁简关系,“与”是“与”简省而来的,“”、“”是“与”的较早写法,“与”字的写法来源于“牙”字字形隶变过程中的异体写法.  相似文献   

5.
“與”字为“譽”字的初文,本义是赞誉,造字意图源于对战争中胜利场面的描述,是对抬起、举起勇士的欢呼场面的刻画。“與”字和“与”字是繁简关系,“与”是“與”简省而来的,“ ■”、“■”是“与”的较早写法,“与”字的写法来源于“牙”字字形隶变过程中的异体写法。  相似文献   

6.
简化字(或偏旁)“刍”是在隶变俗体“■”“■”的基础上省书上部构件的结果,大约产生于唐代前后。“■■”字简化作“面”是在“面”这个古代假借字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结果。“辞”并非直接由“辭”简化而来,而是来源于“辝”。“辝(辤)”字俗书讹变作“辞”,而古书“辝”“辭”混用不分,故“辞”亦或被视作“辭”之简体俗字。俚俗以“辭”既简省作“辞”,据之类推,则“亂”字亦简省作“乱”矣。  相似文献   

7.
七言诗的起源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倾向于楚辞衍化说。文章综合运用了传世文献、出土战国简文及汉代镜铭等材料,从语言、韵律和文风三个方面因素讨论了七言诗的发生和发展。认为七言诗的产生过程是:从战国时期民谣中的七言句到西汉初年开始的七言歌诀体,再到主要用于镜铭的“七言”,经过流行于民间或文人手下的“柏梁体”、“歌行体”,最终发展为七言诗。真正的七言诗开始出现于隋代。  相似文献   

8.
汉代经学昌盛,汉赋在经学的渗透和影响下,赋家用典亦渐成风尚。蔡邕为东汉经史大家,其辞赋作品大量隶事用典,又多骈词偶句,展现出既典雅骈俪又渊懿灵光的独特风格。他是汉末崭新赋风的有力拓展者和代表赋家。  相似文献   

9.
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化。它在使汉字更加简便、更有利于书写的同时 ,也直接导致了大批俗字的产生 ,我们把这些在隶变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俗字称为隶化俗字。这些俗字的产生不但是东汉后期俗字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中古甚至中古以后许多仍被人们使用的俗字也只有追溯到隶变才能找到其俗化的理据。本文拟从隶变的角度对俗字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山器铭为线索。主要证明以下几事个多元归并体,页铭的“页”字是字的加就是它的变体,“寡”字本从、中山器字是变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文人"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其远源是"士"。在西周到春秋初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春秋战国之际,"文士"崛起。到东汉时,"文人"等同"文士",指那些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代表社会道义的知识阶层的成员。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的著编体例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名从无意义到有意义,二是自序习惯上置于全书之尾及内外篇分类的编辑架构;三是汉代学者将先秦诸子的单篇论文整理为著作总集。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时期赋家为重新确立赋的地位而趋附经学思潮,西汉中后期赋家讽谏意识日益强化,但经学对汉赋的影响仅仅停留在创作意识的层面,二者的精神实质相去甚远;直至东汉前期,赋家的创作意图由讽谏转向宣扬文治教化,赋的文化定位终于与经学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洛阳东周两汉瓦当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东周两汉时期的瓦当资料多来自于当时的建筑基址、烧窑、灰坑和墓葬中。瓦当种类有半瓦当和圆瓦当,东周时期以半瓦当为主,两汉时期多为圆瓦当。瓦当纹饰主要有饕餮纹、涡纹、卷云纹、动物纹和文字瓦当等。  相似文献   

15.
陈涛 《南都学坛》2012,32(4):23-26
秦汉时期,文具制造业开始兴起,毛笔的形制确立并得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持续发展,制作原料不断增加,技术水平逐渐完善,使用范围渐趋广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笔业重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但东晋以后,南方地区的制笔业发展明显。  相似文献   

16.
论琅邪文化     
由琅邪地区(山东半岛东南部)特殊的地理形势及人文环境孕育而成的琅邪文化,是一种兼得齐鲁文化之长的文化形态.它发端于先秦,正式形成于西汉,发扬光大于东汉、三国、魏晋,其影响一直延续至近代.琅邪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是民风的古朴敦厚然又不乏进取精神,二是学术思想的兼容性及学风的经世致用,三是谋略的深远与行动的谨慎,四是以家族为主的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7.
《礼记》49篇的初本,为西汉今文礼家戴圣所编纂。自西汉至东汉,《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据诸本加以校勘,并为之作《注》,列之为《三礼》之一。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一度几为王学夺席,他皆惟郑学独尊,且唐于《三礼》独重《礼记》。宋元明时期,《礼记》学颇染宋学习气。清代号称经学复盛,然《礼记》学则未堪其称,诸经独《礼记》无新《疏》。  相似文献   

18.
吕志峰 《南都学坛》2003,23(2):6-10
买地券是汉代主要是东汉以来随葬的一种反映土地私有权及其观念的文书,是土地买卖导致所有权转移的法律凭证。作为出土实物文献,买地券基本保持了当时的原貌,可信度比较高,在汉代土地制度、经济史、语言文字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对东汉时期买地券的著录和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梳理,著录方面以列表形式从发端、其他著录、赝品著录等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了东汉买地券的著录情况;研究方面则从正名、溯源、性质探讨、辨伪、作为史料之用及其它等六个方面概述了东汉买地券的研究情况,并分析其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9.
《毛诗》中存在大量假借字,秦汉间的毛亨和东汉郑玄对这些假借字采取了不同的训释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对假借观念认识不同,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假借用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