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他对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的论述上.这些思想体现了特定的教育民主意识,但它最终指向的是教育的专制.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民主和专制是历史的必然,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2.
白石  张淑云 《理论界》2006,(9):96-9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内容涉及教育方法、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上述几个角度介绍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契合点,进而阐发了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末年官学下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普及性,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有教无类”原则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事实表明,我国现代教育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将孔子奉为中国的教主,孔教的称谓既表明孔子是宗教家,又表明孔子是教育家。在这个前提下,他对孔子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宗旨予以探究,从不同角度共同展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康有为来说,正如教育家是孔子是教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样,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认定孔子是教育家并阐发孔子教育思想者并非康有为一人,在孔子是教主的前提下发掘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康有为的显著特征,也正是这一点拉开了康有为与同样认定孔子是教育家的梁启超、章炳麟等其他近代哲学家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之一,其中蕴含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与中庸之道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种孔子君子人格的实现可以概括为三个途径,通过博学修养君子人格、通过躬行练就君子人格、通过自省完善君子人格。孔子君子人格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立与实现、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理论,加强这一思想的时代性阐释与实践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博学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伟大的教育家。中年以后,孔子以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学识、有才干的学生。因孔子青年时期曾从事过“儒”这种职业,人们便把由孔子所刨立的“以六艺为法”的学派称为儒家。儒家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就非常有必要先考察古代哲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取其精华,去期糟粕,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7.
杨树森 《北方论丛》2001,2(2):101-106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全面总结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在重点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之后,阐述了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最后,作者认为,在未来的21 世纪,儒家文化将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思想中,教育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以教育为核心,涉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和宗教的关系,由此构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孔子教育思想贡献良多,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教育走向民间;二是建构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三是开创中国式的以教育代宗教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孔子人的发展理论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思想是重人生的 ,其中关于人的教育和发展的思想非常丰富。孔子人的发展理论注重全面性 ,知德情意全面协调发展是其理论的基本内容 ,其中“德”是核心 ,所有的才艺学习和情感培养必须以“德”贯之。而对于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非常注重教育的作用。本文不能全面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只就孔子深刻探究教育规律 ,注重教育的阶段性、梯级性 (指由浅入深 )和日常性的宝贵思想谈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论衡》看汉代孟学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从祥 《阴山学刊》2009,22(5):18-21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将《刺孟》置于《问孔》、《非韩》之后,这表明此时孟子已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论衡》一书多处盛赞孟子,在继承扬雄学说的基础上,王充将孟子提升至更高的地位。基于孔、孟的相似性,《论衡》多次将孔孟并提,这无疑提高了孟子的地位,促进了孔孟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儒家经传诠释的层面上看,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可说是魏晋经学乃至东晋论语学的最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玄、儒、佛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在东晋《论语》注文中有所体现,东晋时期的《论语》注家,尤其是玄、儒两家,都借助义解而阐发自己的主张、见解,发挥注者自己所认定的经文文本“义理”;而且在《论语》注内部,义理之学、训诂之学并存,建康经学与吴地经学交相震荡,从而更催生了东晋《论语》注的更多小派别。东晋《论语》注多元化特色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1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可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前"与"字作连词,后"与"字训为语气词"欤",意谓"孔子很少谈及功利与命运,这是仁德的(一个方面)。"这种解释方式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体系,且能从《论语》中找到语法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吴丕 《齐鲁学刊》2001,(4):55-63
近年来,有些学者利用考古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儒家文献,对《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章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分别称为“强制说”、“身教说”与“反智说”。他们对于探讨孔子这一条语录的确切含义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但是这些解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将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等儒家文献的内容,同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完全可以进一步证实本文作者于1994年提出的“使民说”的解释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 ,必须开展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对广州师院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思想指引下 ,制订新教学计划 ,构建教学创新体系的工作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7.
1977年 ,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 ,其中有 3枚木牍。 1号木牍应是一本单独的书 ,从内容上看 ,应是思孟学派纪录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著作 ,其时间当在《荀子》之前。《孔子家语》与 1号木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入世、经世的思想家而言,国家政治体制思想在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与决定性的作用。分别生活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主张限权君主制、国家原始(或称朴素)联邦制及地方高度自治,他们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思想不是专制性的,而是带有契约性、人民性、民主性与社会公正性。  相似文献   

19.
读《孔子家语》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朝明 《文史哲》2006,(4):43-51
《孔子家语》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宝贵材料,但由于长期以来该书“伪书”说的影响,人们对其价值仍然心存疑虑。其实,该书与包括《礼记》、《大戴礼记》在内的传世文献以及新出土文献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细心将《家语》与之比较,不难发现它的确应该是孔子弟子记录的汇编,其基本的、主要的内容还应当是原始面貌的保留。  相似文献   

20.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