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廪君在清江流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这就是说,廪君族最早生活在“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古代巴人和今土家族的祖先——廪君的发祥地,它与清江流域远古氏族的活动直接相关联。 但是,武落钟离山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2.
清江流域巴东县清太坪桥河落婆坪是土家族八坪谭姓发源地。有关谭氏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说法有三种:赢姓说、姒姓说和巴人说。笔者认同谭姓起源予黄帝裔孙伯益后裔之说。而巴东八坪谭姓自始祖谭天飞至今已有600余年,相传24代,相关墓碑及谱书为研究八坪谭姓族源乃至鄂西土家族历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就湖北省来说,只有鄂西历史上出现过几百年有别于汉族地区的一种制度——土司制度。为了系统地深入探讨鄂西历史上这一制度,对几个有关的具体问题有必要予以弄清。 一、鄂西是古代巴族(土家族的先民)的发祥地,恩施(夷城)是廪君的都城。 古代巴族的发祥地有不少传说,但比较集中的一个看法是在长阳武落钟离山。现在鄂西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一支后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水神,谓廪君曰: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巴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武落钟离山,廪君是巴人的始祖,巴人是廪君的后裔.1982年,笔者同朴永子同志在《吉首大学学报》第一、二期上发表了《羌人、巴人、土家族》一文,对此观点进行了商榷,提出了“巴人是伏羲之后,伏羲是古羌人之后”、“古代巴人就是‘降处于巴’的古羌人的一支、“古代巴人是古羌人的后裔”的观点.因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未能充分地展开论述,现就“巴人源于古羌人”问题作补充论证,请史家特别是巴蜀史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历史渊源关系越来越为人知晓了。只是要成为科学的最后论断,还得在资料的搜集、史实的考证和研究上狠下功夫。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要对古代巴人廪君时期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它们对后来土家族的深远影响,必须进一步取得准确的认识。对廪君时期的社会和宗教说得最简洁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性:巴氏、樊氏、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性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  相似文献   

6.
"九黎"之后"九夷"中"淮夷"西迁发展成巴人,与秦及淮河流域诸古国,都是"赢姓国"。巴人与苗族(主要是"花苗""白苗"等支系)的语言和葬俗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个问题。巴人首领入西北"氐羌"中做官,西晋末年,巴人为"氐羌""流人"首领回迁巴蜀建成汉政权。苻坚淝水之战遗兵及南诏国兵(都是氐羌人)入渝黔鄂交区,发展成土家族,从土家族语言接近彝藏语言说明这个问题。巴人后裔分化,加入汉苗土家彝瑶等。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古代社会生活,一直没有记载下来。汉文献的记载又零星分散,特别是音独提到土家族名称,史书上一直没有看到,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上,才把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境的土家族人称做“土人”、“土丁”、“土民”或所谓“土蛮”。所以,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至今还议论纷云。众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种意见认为:是以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土著居民为主体,融合了巴人和乌蛮中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再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乌蛮的后裔。这里,我就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谈点自已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及现代民俗中的文化遗存.可证明盐对古代巴人兴衰的巨大作用:盐业使巴人兴盛.使巴人在与周边交往中有重大影响;同时.盐的占有争夺,又是巴人对外战争的主要动因.导致巴人的衰败分裂。盐经济产生的盐文化.也成为巴人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其主要后裔土家族中保存着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九五五年,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在其《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曾经对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明确指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这一基本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致使湘鄂西土家族在习俗和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代,在华夏大一统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五方神系统。五方神系统是对一统天下的地理空间的解释:天下由五方组成,五方各有主宰动物的神灵。廪君巴人地处中原西方,便以五方之神的西方之神白虎作为本族的图腾。廪君巴人此举实际上将本族纳入了华夏天下系统,表现了对华夏文化的根性认同。巴人后裔土家族继承了廪君巴人的白虎图腾文化,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逐渐淡化了其原始宗教的色彩,增添了世俗生活的内容,白虎图腾逐渐成为土家族人民生活中吉祥的象征,并由此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湖北长阳是廪君巴人的发源地 ,廪君巴人是由“赤穴巴姓”与“黑穴四姓”组成的。本文拟从巴人“五姓”中来探索廪君巴人的组成源流 ,以及巴姓在“五姓”中的地位及影响 ,从而说明廪君巴人生存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2.
旋律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形象离不开旋律。古代巴人的音乐旋律以羽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角调式偶有出现,但并不是一种主要的旋律调式。巴人羽、商旋律调式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千多年的传承中,由于历史的久远、文献资料的局限以及记谱法的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巴人音乐旋律的遗失,只有地处偏远的武陵山区巴人后裔土家族的歌舞音乐中还保存有这种古乐的旋律因素。  相似文献   

13.
“西”姓在我国是一个稀有的姓氏,但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河南安阳也有西姓的分布。对于安阳西氏的起源,学界尚无定论。基于传世文献、民间传说,文章提出了或为西门豹之后,以西市为姓,以官为姓,古西国、西陵国后裔,改姓等观点。但是以目前所掌握资料尚难对安阳西氏的起源做出定论。  相似文献   

14.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其中经历了由巴而蛮(武陵蛮、五溪蛮),由蛮到土的民族演变过程.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夔州期间接触了不少土家人,因此,其乐府诗创作的内容、形式、艺术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人土家族民歌的影响,这使他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岐山完颜氏祖碑和泾川完颜氏祖先画像证实岐山王家村1200多口王姓村民和泾川老鸦窝500余口完颜姓村民是女真人后裔.凤翔重修存真碑、皋兰杨氏族谱和永登火氏族谱证实凤翔紫荆村2500多口屈姓村民,皋兰新湾村1000多口杨姓村民,以及永登、皋兰、白银、榆中、红古等地的火姓村民是蒙古人后裔.这五件实物证据极具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聚居在今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是以古代巴人的一支为主体,融合汉、僚等多个民族而形成的单一民族,土家族文化则与巴、汉、僚等多族文化有着天然联系。本文拟就土家族文化与土家族先民巴人文化的关系作总体考察,探讨巴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和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特点。一、巴人和土家族“巴”最早见于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的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今陕西、甘肃一带。“西南有巴国,太皞(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放厘),乘(放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他们在那里渡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母系社会末期,巴人迁居到今湖北长阳一带,过着“未有君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众说不一。主要有: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二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一部,三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公元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笔者认为,“南入”、“东来”都不能成其为土家族族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任何民族不可能不与其他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甚至有一部分融合于别的民族,成为另一个民族的成员。“南入”、“东来”的因素不能说没有,但研究某个民族的族源,把加入的部分作为主要成份是不适合的。特别象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土家族族源,应该从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18.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   

20.
竹枝词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枝词由东汉巴渝舞中的(革卑)舞演变而成,(革卑)舞则可能源出<下里巴人>;白虎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摆手舞还保留了竹枝词的某些遗风.竹枝词由地域文艺自宋代以降逐渐普及整个中国,是巴渝文艺对华夏文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