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谢一彪 《河北学刊》2007,27(2):68-70
毛泽东领导了中华苏维埃时期的人权建设,提出苏维埃公民依法享有人身自由权,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权,享有参政议政、武装自卫、土地所有、劳动、受教育以及婚姻自主的权利。并通过相应的法规,开始了中华苏维埃时期的人权建设。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点燃了土地革命的烈火,创建了苏维埃政权,领导了中国苏维埃的人权建设,开始重视中国少数民族的人权问题。毛泽东提出少数民族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有基本的生存权,有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武装自卫权,也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和经济权利。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享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以人权保障为核心、以权力制约为原则的政治形态,公正审判权正体现了作为公民获得公正司法的权利,具有权利维护和权力制约价值。中国要建设宪政国家,就必须切实保护好公民的公正审判权。  相似文献   

4.
正民事权益是指公民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命权: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伤害和杀害的权利,以及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限度健康保护的物质必须的权利。健康权:公民所享有的保持其躯体生理机能正常和精神状态完好的权利。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权利。名誉权:公民、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荣誉权: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的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人格权的宪法意义与民法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权是人权的下位概念,而人权是近代宪政制度和人权运动结合的产物。人格权首先是一项宪法上的权利,没有宪法或宪法性文献的赋予与规范,便没有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同时,人格权是一种具有宪法权利和民事权利双重属性的法律权利。人格权进入民事权利体系受制于人类认识规律以及人格权本身的性质;现有民法典未能对人格权作出规定并不能够成为判断人格权私权属性的障碍。不能认为宪法已经规定了公民的一般人格权,便可以得出民法无须对人格权作出规定的结论,更不能认为人格权是宪法上的权利而不能由民法典加以规定。基本人权由宪法创设,私权由民法创设,但人格权的创设有其特殊性,民法对人格权进行的是第二次赋权。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人身自由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权利的总称,它是一定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受社会制度制约,是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因而也是具体的和相对的。历史上和现实上,各阶级都有自己的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就是在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基础上弃糟汲精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同志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武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不渝地维护无产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权传统,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一、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前提 国家主权,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行使国家权利的完全自主性,在主权范围内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外来干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独立和主权,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保障,只能任人宰割蹂躏,便绝无自己的人权可言。这是一个国家维护、保障本国公民人权的前提条件,是人权问题的主要矛盾之所在。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人权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国家的标志,而公民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权利,刑事司法保障在人权保障体系中更鲜明反映人权的发展状态和水平.近五年来,我国司法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公民人身自由的司法保障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国家的标志,而公民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权利,刑事司法保障在人权保障体系中更鲜明反映人权的发展状态和水平。近五年来,我国司法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公民人身自由的司法保障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人权为目标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系统过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宪政建设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苏维埃时期宪政建设和抗战时期根据地宪政建设。宪政建设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素质,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确立党的执政权威。党推进宪政建设的具体路径主要有:确立宪法和人大的权威地位;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培养中间阶层;广泛进行民主启蒙,培养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0.
人权保障既是宪政的终极价值取向,又是宪政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以财产权为核心的人权为政府权力的行使划定了一个严格的界限,成为限制政府、防止权力滥用的根本保障。2004年3月,我国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使财产权由一般权利上升为基本权利,今年,全国人大又以高票通过旨在维护公民财产权的《物权法》,构筑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坚强屏障,奠定了中国迈向宪政的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中国宪法人权入宪的重要历史渊源。它确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宪政模式,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雏形,也是人民民主宪政重要的历史渊源。在党的领导下制宪是它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利平  谭佳林 《天府新论》2005,(Z1):164-165
宪法权利是宪法所确认并保护的权利,如果缺乏一种机制保证其不受侵犯,那宪法权利将形同虚设.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制公民权利在受侵犯后的救济措施,故救济乃宪政所急需.借鉴西方国家的宪法救济方式,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是宪法对公民权利进行有效保障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张扬法治理念下,与国际人权保障潮流的一次接轨.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社会在宪政的正义原则问题上曾经有过一场十分激烈的争论。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君权神授观念遭受到摧毁性的冲击而失去其作为法律正义性的基础。霍布斯分辨出人的两种存在状态(即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在人的自然权利中寻找法律的正义性基础,进而提出他的社会契约论。洛克则认为,在自然权利中存在着不可交换的基本权利,即财产权和人身自主权。正义原则在于人的基本权利。洛克给出的基本权利虽然在逻辑上是武断的,但引起了当时政界的共鸣。卢梭争辩说,基本权利是契约者能够进行契约和解除契约的那种权利;这便是人权。这场持续百年的争论,洛克的基本权利观念和卢梭的基本人权概念成了西方思想界的主导性正义概念,并以此作为宪政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的代表,自从她成立之日起,就高举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争取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人权,先是在苏维埃区域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民主政府,继而在解放区建立民主政府,制定民主纲领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律。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后,建立了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给人民争得了真正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相似文献   

15.
王琨 《理论界》2009,(8):121-122
人权监察专员制度.是一种非司法的权利保障机制.它是对其他的权利保护机制的一个补充性的制度.一些国家宪法中都体现出将人的自由与尊严作为最高价值的宪政精神.人权监察专员制度也许就是其宪政精神在制度上最好的体现.人权监察专员制度已经从一个抽象的宪法条文,建立起来一个活生生的制度.各国实践证明,人权监察专员制度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国家对犯罪进行追诉,司法机关必须正确代表国家意志和利益,妥善行使国家权力,既要准确打击惩罚真正的犯罪分子,又要切实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这就要求在保障国家利益和被害人利益的同时,保障被追诉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活动中应有的合法权益,以避免其遭到错误追究或官员违法行为的侵害。当今扩大和保护被追诉者、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增加诉讼过程的公开性、合法性,增强国家专门机关诉讼活动的透明度,是世界刑事诉讼程序的共同发展趋势和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人身、住宅、财产不受非法搜查、…  相似文献   

17.
人权是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表现的个人同国家的关系。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人权观。毛泽东的人权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的人权理论,有助于驳斥被西方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理论家颠倒了的人权是非观念,进而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各国人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21年9月至1931年月,我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华苏维埃运动,毛泽东同志曾经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最近,成都市社科联和成都市委党校联合发出通知,准备于10月上旬和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大学、省委党校、四川师大、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共同发起召开全国苏维埃学术研讨会,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9.
论人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资产阶级的人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成果之一。资产阶级人权包含公民的自由权、参政权、社会权等三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一项就是财产私有权或叫财产自由权。资产阶级人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它又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对劳动人民来说是难以兑现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争取人权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领导人民为实现无产阶级的人权而斗争,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1亿人口的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并使全体公民享有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广泛、更真实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20.
公民程序性权利是相对于实体权利而言,或者说是实体权利实现的前提。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卫权利、基本人权以及公法权利。公民程序性权利有两个价值目标:一是通过实现实体权利来满足主体的价值需要,即工具性价值。二是程序性权利本身也是主体需求的一部分,即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