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次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两权分离、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及复杂度视角,选取深市2011~2013年的1277家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而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两权偏离度、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及复杂度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对民营与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影响因素差异的探讨.本文以2004~2008年的大宗股权交易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的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键在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由控制权垄断性、控制层级及家族控制构成的控制权强化机制是影响私有收益的主要因素.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减弱控制权垄断性、降低控制者的私有收益,然而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随时间推移先降后升呈现"U"型趋势,终级控制者的利益取向在短期回归公司价值本身后又开始出现偏离,其原因在于大股东依然能通过对公司和二级市场的双重控制攫取私有收益.为纠正民营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必须就控制权强化机制进行全面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自La Porta等人首创追溯公司终极所有者研究方法以来,国际上涌现出大量研究各国大公司最终所有权结构的文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转轨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家族上市公司的最终所有权结构却被国内外研究者不同程度地忽视.本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高度集中且最终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严重分离,但不同样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分类比较进一步表明,直接和间接上市家族企业具有不同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演变路径;在控股家族财富、控制意图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间接上市家族企业具有较低的最终所有权和控制权,并倾向于构建复杂的金字塔控股结构,因而最终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金字塔控股(PH)结构和水平结构模型,创造性地将控制性家族的掏空路径分为四种类型进行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命题和假设,并以2004~2007年1704家A股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较多的PH结构控制层级增加了控制性家族对上市公司的掏空程度,而最终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对控制性家族的掏空行为没有系统的影响,最终现金流权则与掏空呈现"U"型曲线关系。本文结论与已有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是本文在理论上充分考虑了中国代表性家族PH结构的特征,在实证模型引入了控制层级以及一些关键的控制变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空间,使用2008年的截面数据,选取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和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两大类样本,分别检验了控制权、现金流权、股权控制链对两权分离度的影响及两权分离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两类样本中,控制权、现金流权、股权控制链对两权分离度的影响是相同的,两权分离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则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控制权与代理权的分离带来了终极控制人与直接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产权属性和控股结构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直接控制、国有金字塔控制、民营直接控制和民营金字塔控制四种类型,利用我国 A 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总收益、显性收益、隐性收益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国有直接控制和民营金字塔控制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的各种收益均有显著影响;在国有金字塔控制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的隐性收益有显著影响,但对其显性收益的影响不明显;而在民营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直接代理人收益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1-2007年间实施配股或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征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之后,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越大,上市公司资本成本越高。本文最后依据实证结果,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资产剥离作为重要的资产重组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是民营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的重视是否会优于由于资产剥离带来的企业价值的提升,目前还没有文献对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对资产剥离的影响进行专门研究.以国泰安数据库2012~2014进行资产剥离的258个民营公司为样本,利用倾向性分数配对法(PSM),为进行资产剥离的上市公司配对了258个样本,来探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其他股东持股对资产剥离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与公司进行资产剥离活动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三大股东持股对资产剥离的影响也是显著为负.研究结论丰富了国内资产剥离的研究,为完善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与控制性股东的存在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征,并导致股东利用控制权实施侵害行为以及掏空上市公司的事件时有发生.控制性股东侵害行为发生的条件是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 控制权私利是侵害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控制权收益最大化是控制性股东的目标函数.而控制性股东侵害行为及程度与该股东持股比例成正相关关系,与其收购溢价也成正相关关系.在不改变股权集中的状况下,实行累进投票制、加强对高额竞价大宗股权投资者的监督、完善监事与独立董事的任免及责任制度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借鉴公司控制权理论关于控制权的可竞争性的研究思路,以民营上市公司国美电器为研究对象,揭示出民营上市公司在进行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的障碍和解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是创始大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一场动态的合作与非合作并存的博弈争夺;起因源自创始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所导致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缺失;因此,构建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控制权转移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全流通背景下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实际控制人性质、第一层次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度、第二层次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度,以及金字塔层级角度,对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隧道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控制权与所有权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分离度越高,实际控制人越倾向于实施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隧道行为;第一层次分离度对国有和民营性质的实际控制人隧道行为的影响大致相同,但第二层次分离度对民营性质的实际控制人隧道行为的影响较大。此外,民营性质的实际控制人的金字塔层级越多,其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可性能越大。基于实证检验,本文还提出了防范和监管实际控制人隧道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股东持股模式的不同造成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利用2003-2010上市公司数据,本文从治理效率、市场价值和股利分配等角度对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发现,当控股股东的所有权较低而控制权较高时,公司治理的效率下降,表现为公司业绩变差时不能及时更换不称职高管,并减弱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由于与其他小股东的代理冲突严重,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的市场价值较低。最后,鉴于控股股东在公司的剩余收益较小,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公司倾向于发放更少的股利。  相似文献   

13.
苏勇  张军 《兰州学刊》2012,(5):122-129
文章利用中国A股市场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从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行为的视角,研究了家族控制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发现,在投资者保护水平低的现阶段,家族大股东通过金字塔持股等方式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使其有动机也有机会通过多元化经营侵占少数股东的利益;在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发育的条件下,虽然多元化经营对建立内部资本市场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总体看家族大股东侵占产生的代理成本大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企业集团成员公司的绩效与多元化经营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慕濒 《社会科学》2008,73(6):76-81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建立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基础,其本质是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协商方式重新分配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过程,并由此引发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竞争行为,给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有必要从公司控制权市场治理效力的角度分析后股改时期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培育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股份制改组中片面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的行政审批和额度控制,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问题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控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研究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转移后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3)在公司终极控制人性质中,地方政府和家族企业控制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而中央政府和其他性质企业控制与大股东利益侵占负相关,但不明显.这为我国今后的产权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属于正当的利益索取权的观点革新了国内外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的传统教条。但是,这一观点在理论上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有必要进行纠正和深化研究。其实,控制权收益的合理性完全基于控制权收益源泉的合理性,而控制权收益的源泉则是大股东的人力资本产权。所以,只有设立与物质资本相匹配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本股权结构,才能使作为控制权载体的大股东人力资本产权合规地行使企业现金流权,进而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只有如此,控制权收益的正当性才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实现全流通,控股股东频繁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且在接管事件中由原来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演变为对上市公司和股票价格的双重控制,从而有可能获取更多私人收益.对于控股股东"隧道行为"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从接管溢价收益、操纵股份收益和经营期间的转移收益三方面进行测度.规范控股股东的接管行为,需要完善所有权结构、法律、法规、媒体监督、产品市场竞争等要素.  相似文献   

18.
控制权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理论作为对传统企业理论研究的深化,借助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工具对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进行了拓展,针对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配置和调整的过程细节,准确描述了股份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形下股东内部控制、要约收购、接管竞标等不同控制和治理机制的实际运作,对信息不完全和存在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控制权市场交易展开分析,从控制权市场微观结构视角阐明了股东对管理者实施有效控制的机制、策略和条件。股权控制权市场的行为金融问题、股权控制权市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和股权控制权市场中的法律保护与管制政策设计问题将是未来该领域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97-202
由于不同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存在着差异性,大股东以及被大股东所控制的管理层会对上市公司交易安排作出不同选择。股权的相对集中会造成股权制衡的困境,中小投资者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在实际的控股能力和对公司的经营影响力方面完全无法与大股东相抗衡,从而造成股权制衡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在上市企业治理结构中,股东的控制权通过建立有效的股东内部控制机制和竞争的法人控制权市场来实施。要治理我国国有企业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应通过改变"一股独大"的现状,并重点关注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复杂的控制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现有文献中的控制权收益概念作出修正,认为控制权收益的实质是对控制权成本的正常补偿,而额外控制权收益才是非正常收益;通过建立一个模型,解释大股东侵害的作用机制在于其通过较少的现金流权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最后表明理论界及实物界必须澄清错误认识,才能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