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则从属于经济文化;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的分布与草原地带的分布则不尽相同;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其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文化是哈萨克族文化的根源,是世界五大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草原文化包括属于游牧文化圈的欧亚草原文化,中国境内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欧亚草原丝路与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许秀芳"九六欧亚草原丝路与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7月22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这是国内阿尔泰学研究方面的一次盛会。阿尔泰学是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跨国学科,它以操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  相似文献   

4.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游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保护它可以起到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同文化在是否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层面上具有可比性,比较的尺度或标准当然是生态伦理标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是文化平等的问题。没有文化的平等就根本谈不上民族间的平等相处的问题。各种文化的平等对话是各民族相互增进理解和团结的无形制度基础。因此,主张或提倡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对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明和游牧文化及其发展和变迁 ,是内蒙古纪录片人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故事要用世界性的语言表述是纪录片人的追求。在多元化的之间寻找人类的契合点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纪录片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交错地带。历史上,尽管宁夏地区的行政归属多有变动,但若以北部冲积平原的人工灌溉农业及南部关陇要冲的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那么宁夏区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空间范围基本上与当代宁夏的行政范围相吻合。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周边地区农牧优势文化的冲击,宁夏区域文化的存在空间经常突破上述范围的限制,或是与其西北及东北边的草原文化联为一体,或是为南边与东南的关中中原农耕文化所覆盖。中国北方文化史上这种农牧文化波浪式的交替进退,一方面给宁夏区域文化以停滞不前的反冲击,另一方面给它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杂交优势。因此,从先秦至明代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尽管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内涵随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两者始终是宁夏区域文化的两个母体文化。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宁夏区域文化历史特征的价  相似文献   

7.
萨满教是远古以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与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采借转换、涵化整合关系,因此,其教义思想蕴含着游牧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法律观念,成为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内涵包含信仰意识和血缘关系相依的群体团队意识、坚韧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动态经济模式和活性精神因素的相互交融为原动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相似文献   

9.
铜鼓是亚洲东南部青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自奥地利学者黑格尔以后,对铜鼓的系统研究已进行了多年,但目前在不少问题,包括在铜鼓起源问题上,仍存有较大的争议和未解之处。云南早期铜鼓的起源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历史的联系,理由是:由于古代气候的变迁,造成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较大规模的南迁,游牧文化对于云南早期铜鼓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蒙古族悠长民歌敖特根一、悠长民歌的风格特征蒙古族悠长民歌,是在蒙古族游牧生活与劳动的漫长历史中生成发展的独特的民间音乐。就是说,它是草原游牧生活与草原文化的独特范畴。它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了人的音乐感觉与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自然与人的感觉及其生...  相似文献   

11.
大夏国农牧经济交相辉映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区具有农牧经济并存物质文化特征的小区域中具有典型性。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复合文化,有具有突出特色的游牧文化,也有局部区域的农耕文化,还有适应某个地区经济交融而形成的农牧结合的文化。大夏国的物质文化正是第三种类型中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诚之 《阴山学刊》2006,19(1):59-64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监修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和平时期,秦直道沟通南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汉代的王昭君和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和亲出塞北上时,曾经秦直道到漠北。它是一条“统一之道”、“帝王之道”、“民族团结之道”、“经济发展之道”、“萨拉乌素流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交流之道”和“红色旅游之道”。  相似文献   

13.
长城,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刻画出的一条深沉的、有形的线。它的高大绵长,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远,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长城内外有许许多多的城市,如同中国文化景观的星辰,在太空中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包头和它附近的赵、秦、汉长城,就构成了这许多画卷中动人的一幅。长城这条有形的文化界线,乃自然和人文的混合产物。换言之,也就是气侯、植被和人类经济活动所交积的巨大文化之索,成为草原游牧和定居农耕的分野。东汉的大学  相似文献   

14.
《草原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首先,总体设计科学合理。这套丛书将草原文化的内容作了科学的分类,对草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草原物质文化研究》一书,对草原物质文化中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以及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的形式与种类、内容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则分别对北方草原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作了细致的探讨。《草原文化区域分布研究》一书,分别对呼伦贝尔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游牧文化自秦汉起就以其独特性而成为我国三大经济文化区之一。它不受上层文化章法、图式的影响 ,无拘无束 ,是人类智力、艺术才能和本性的自然流露 ,是集功用与审美为一体的艺术创造。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处处体现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洽、和谐、一体 ,草原上的点点蒙古包与散落的羊群是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意境 ,也是游牧文化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的典型写照。正是在这诗情画意的岁月里 ,游牧文化始终执着地表达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主题———“天人合一”。一、生态环境对游牧文化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由地形、气候、土壤、岩石、水源…  相似文献   

16.
草原是草原文化物质之根。草原文化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最基本条件。近年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严重挑战。建设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刻不容缓。2005年,长调民歌成功入选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高端保护。在近几年的保护工...  相似文献   

17.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草原牧区放牧制度的历史事实验证了“公地悲剧”的理论假设.为规避“公地悲剧”,20世纪90年代推行了草牧场家庭经营制度.经过近30年草原畜牧业家庭经营体制的运行,人们意识到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方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受到干扰,草原生态系统、草食家畜饲养系统、传统社区(浩特、邻里艾寅勒)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完整系统受到割裂和分离,导致了笔者假设的“私地悲剧”现象.然而,出于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公共池塘”理论)或生态与文化保护的双重目的,在内蒙古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合作放牧或共用放牧场制度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共同放牧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游牧文化的传承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令我们深思的是共同放牧制度也还存在着两难问题,即草牧场家庭经营制度对草牧场的分割(较小面积)经营管理与草原生态的多样性与整体性、较大面积(四季草场)的移场轮牧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产权明晰(为交易目的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与传统游牧生态文明中的生态经济属性不可分割之间的矛盾.对此,我们既要传承优秀的游牧文化,又要设计与现代人可沟通和理解的合作方式,需要所有参与者达成有效的、可行的规则,需要理性引导和制度文化的再建构.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草原文化是古代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多元游牧文化,青藏高原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多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融合中不断地创造、积淀、充实着青藏高原草原文化的内涵,使青藏高原草原文化具有了民族的融合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创造主体的多元性、文化遗存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游牧经济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畜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国北方作为欧亚草原的边缘地区,既有与欧亚草原的相似性,也有自身特点。与欧亚草原的游牧化过程研究相比,中国北方地区畜牧向游牧的转化有缺环,需要加强对乳制品开发与羊在畜群中所占比重变化的研究。根据古代文献与民族志所构建的畜群构成、畜群规模和放牧方式,有助于理解北方各地考古发掘中墓葬的殉牲所反映的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