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刘海岩  郝克路 《城市》2007,(11):77-79
商埠 商埠是指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有“约开”和“自开”两种。根据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英国人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并可派驻领事官。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约开商埠,当时习称“通商五口”。其他西方国家依据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同等权利。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1994,(12)
清政府“割让”香港内情中英《香港条约》,是腐败的清朝政府签下的一个卖国条约。这一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租期”为99年。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在太和殿召见从广州回京的钦差大臣、直隶总督琦善。道光问:“英国人要我们把香港割让给他们...  相似文献   

3.
伍振 《老年世界》2013,(10):34-34
《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  相似文献   

4.
2007年,在我国公映的美国纪录电影《南京》,从外国导演的视角梳理了7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创伤记忆。然而,在南京的电影院,纪录片《南京》不敌美国商业片《变形金刚》,屠杀的历史似乎仍只是亲历者的小众记忆。创伤记忆建构的紧迫性引起了大众传媒的警觉。美国学者格林(Felix Greene)警告说:“一个民族的记忆就是它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者之一伊里布(1772——1843年),本是满洲镶黄旗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作为朝廷钦差与时任两江总督和英国人谈判订约,因此一直为世人所唾骂。  相似文献   

6.
《南京!南京!》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二战片一下子从以前的“抗战”直接跨越到《南京!南京!》的“反战”,中间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即对法西斯的揭露批判和认识。但其根源不在陆川,中国抗战片自始至终没有建构起“反法西斯”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恰恰是“反战”的前提。从民族文化心理和观影心理上讲,只有对法西斯的揭露批判和认识,才能真正构成对这场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为创造一个良好国际环境,新中国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此外交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积极寻求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苏联是重中之重。为此毛泽东亲赴苏联,终于在1950年2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周恩来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附件,有效期为30年。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虽然该条约及其附件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它对中国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8.
要不是读了几位中学时代的同学追忆40年前西安市几千师生集体排演《东方红》(1965年2月12日首演,到2月20日,共演出19场)的文章,过去的那一幕就只会永久地封存在某个记忆的角落,而且在岁月的剥蚀下日渐消失。这是一个不断加速并促使着人们去遗忘过去的年代,如果只是一味地“歌舞升平”,那还让人有些沉溺于当下并在岁月之流失中有所感喟,然而,当任何感伤的情绪都自觉地受到“排斥”时,“过去”也就自然关闭了它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余玮 《老年人》2008,(7):22-23
2008年1月23日,在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著名作家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虽然创作了《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名声在外,但张平仍保持了他一贯的低调。谈及当选省长后的感受时,张平笑笑说:“过去,我要努力当好人民的作家:现在,我要努力当好人民的省长。”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2003,(3):37-37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经过6年的修改,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在内容上作了哪些改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第一卷对若干政治性极强的重大党史问题作了修改,突出表现在三次路线错误的定位及其表述上。第一个比较大的修改是:将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作这样的修改,主要是要肯定陈独秀从建党直到大革命运动前期,都是有巨大功劳的。过去对他的功绩讲得很不够,现在历史已经过去70多年了,对这些应予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1.
朱倩雯  吴玉萍 《现代交际》2023,(2):67-74+123
《马拉喀什条约》是世界版权领域第一个与人权有关的条约,我国于2021年批准加入。为与国际条约相衔接,我国2020年已经做出相应的立法调整,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对此,我国应当进一步明确阅读障碍者的范围,在立法中明示被授权主体的职权,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障实现《马拉喀什条约》的制定目的,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阅读障碍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最近接受上海《文汇报》记者采访、阐述上海九十年代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时,谈到思路就是财富这个精彩观点。吴邦国说,这几年,上海的主要工作是把发展思路搞明确了。中央要求上海成为长江经济带开放的“龙头”,成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并明确浦东做为九十年代全国改革开放的重点。上海市委根据这个要求和上海的实际制定出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3.
过去总听人说“金钱难买幸福”,而我却总是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最近,英国沃里克大学教授安德列·奥斯瓦尔德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相反结论说,金钱能买幸福,类似中彩、继承遗产等“横财”会使人得到长久的快乐。这一结论让我感到欣慰,尤其对于极想脱贫的穷人来说。   奥斯瓦尔德在过去的10年中对9000个家庭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如果你发了一笔‘横财’,那么在以后的年月里你就会有充足的幸福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他发现,哪怕是不大的“横财”,都会产生“幸福效应”,当然,得到越多,感觉越强烈、持久。  想想也是,如果某人得…  相似文献   

14.
一份读者问卷调查表,引出我与《老年世界》之间不少往事,回忆起来真有点细微的故事。在阅读本刊的时间一栏里,我认认真真地写下了24年零5个月,这24年对我来说是现实生活年限的三分之一。如果《老年世界》编辑部里有“80后”的编辑,怕是不敢相信,这73岁的老人,脑子出问题了。编辑部里有24年工龄的编辑一定会知道我说的是真话。我与《老年世界》有着割不断的缘分和情感。  相似文献   

15.
想想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中97%都是西欧白人男性创造的,如果你知道1994年把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钟形曲线”事件,可能就会猜到观点的主人是谁了——查尔斯·默里。先说1994年的事件,默里与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赫恩斯坦在《钟形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结构》(薛涌先生针对该书写了一篇文章《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智力的下降》,该文刊登在《社会学家茶座》总第29辑上)中宣布,  相似文献   

16.
12年一个轮回。这是1991年2月15日农历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署名评论的开笔句子。如同后来出版的《交锋》一书中所言:文章题目就与一段时间以来的沉闷压抑形成鲜明对比,紧接着,同一署名的三篇评论陆续见报。文章实际上表达了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讲话精神。作者:“皇甫平”,这才引起海内外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猜测并派专人前往了解“发表背景”,但更有人组织起了火力凶猛的“大批判”…… 12年过去了。为记录这段历史,记者采访了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周瑞金同志。——时为上海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是当年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与撰稿者  相似文献   

17.
蒙元面条     
如果我说挂面是蒙元时代的发明,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其实,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翻《中华历史通鉴》,在“民俗史卷”中有确切记载。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家茶座》2008,(2):156-157
《亚洲时报》刊载文章《中国不只要Democracy也要Meritocracy》说,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正在崛起,但距离真正的现代化强国应该还有一步之遥。英文里有个词叫Meritocracy,意谓“精英管治的社会”或“能者居之的制度“或“精才教育制度”。中国在迈向“人尽其才,公平开放”的社会的路上,肯定还未完全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外书摘》2014,(12):76-78
“万三”是敬称沈万三真的很有名。《金瓶梅词话》中,就引用过一句民间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据说,他是元末明初拥有巨资、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富商。但这样一位商界著名的“成功人士”,遍索各种史书,却均无记载。以籍贯而言,有湖州的沈万三、南京的沈万三、苏州的沈万三等;以家宅而言,有说南京会同馆的、有说南浔的、有更多说在苏州吴县(长洲)或吴江的;即使说长洲的,也有“东蔡村”与“东垞村”之异,等等。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国领导人在罗马市政办公大楼内的奥拉齐和古里亚齐大厅共同签署《欧盟宪法条约》草案,这也是47年前欧共体6国签署《罗马条约》的地点。历史上,罗马曾经是欧洲统一的中心。现在,罗马再次见证欧洲人为了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欧盟选择在“永恒之城”罗马签署宪法条约无疑是期盼能够通过回忆“大欧洲”的历史去追寻欧洲的“统一梦”。新的里程碑欧洲领导人真正开始考虑制定一部欧洲宪法始于2000年12月的尼斯欧盟理事会。当时欧盟扩大迫在眉睫,成员国数目将从15个增至25个,涉及4.5亿人口,传统的六国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