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重要的历史人物侬智高,在壮族民众的祖先记忆中占有非同一般的位置.云南省马关县马洒村的田姓家族与王姓家族以祖传实物和历史记忆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他们的祖先与侬智高之间的族源关系,这是当地壮族人民英雄史观的体现.同时,这一英雄史观又影响到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选择.在此,历史记忆与英雄祖先崇拜互为主体的关系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
壮族二次葬是使寿终正寝者的魂魄聚入列祖列宗的仪式,是壮族通过对先人魂魄聚居于祖坟地的想象来达到整合现实中的家族主义的文化设计.二次葬习俗的形成与壮族的人观、宗教规范以及家族观念密不可分,它有着强大的心理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岭南土著民族的壮族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女性文化 ,从女神创世到女英雄救世 ,女性在壮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一直是那么显赫 ,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多挑起家庭大梁 ,支撑着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本文从壮族传统文化切入 ,通过文化传统、习俗、传统教育、民间宗教和法律等方面的考察 ,阐述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社会性别的独特个案。  相似文献   

4.
壮族葬礼习俗仪式繁琐,耗费不菲。本文以广西大新县昌明乡壮族葬礼习俗为例,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壮族葬礼习俗对壮族社区人际关系重新调整、聚合与链接的重要作用,并为巩固家庭团结、维护家族声誉及地位,消除家族间矛盾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5.
广西来宾壮族盘古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来宾一带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其神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反映着壮族古老的历史及原始宗教信仰 ,反映壮族先民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壮族先民创造的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的盘古文化体系 ,对于研究和揭示盘古文化的起源以及壮族及其先民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壮族和印度民族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壮族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对壮印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通过多模态比较研究其服饰图案纹样题材造型、图案纹样构图方法和服饰图案色彩搭配,以及服饰图案寓意,发现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异同之处,整理和归纳出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独特的艺术特点.并将在“一带一路”中印文化交流中,有利于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这两种元素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对传统民族服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9.
壮语是壮族的外在标记.壮语中蕴涵着丰富的壮族历史文化内容,与之相关的壮语地名、古壮字和壮族古籍是壮语派生的文化现象,也是壮族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透过壮语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可以探索壮族历史的悠久性.要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图腾作为一种表象符合,是原始氏族的神秘标记,在云南壮族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众多的图腾符号出现,服饰图案作为图腾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存在,依照图腾的色彩和式样、文化表征应用在服饰中,有崇尚生命、寄寓吉祥等含义,在壮族的服饰图案中我们能够找到图腾崇拜的踪迹,本文主要探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的壮族图腾,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找到壮族图腾可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3.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壮族和印度民族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壮族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对壮印传统女性服饰的影响,通过多模态比较研究其服饰图案纹样题材造型、图案纹样构图方法和服饰图案色彩搭配,以及服饰图案寓意,发现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异同之处,整理和归纳出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独特的艺术特点。并将在"一带一路"中印文化交流中,有利于壮族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这两种元素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对传统民族服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壮族人民所生活的土地上有许多名胜古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出了许多关于这些名胜古迹来历和特点的解释性故事,即壮族风物传说.这些传说蕴含着壮族人民热爱乡土的淳朴感情,也使得本来就美丽的壮乡风物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15.
壮族文人的形成及其近代思想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文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它对壮族的进步和觉醒、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壮族文人从为官到为学,从科举到新学,从入仕到入俗不断演变,成为壮族民族、民主变革的先声。近代壮族文人的民族性、家族性和平民性,是壮族文人的鲜明个性,它与其他民族的文人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成为壮族不断发展进步和走向近代化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6.
在壮族传统社会中,壮锦与壮族民众重要的人生礼仪密切相关,尤其在新生儿满月酒和女性婚礼仪式上,壮锦背带和壮锦被面作为礼物连接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人、神、物三者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混融状态。但如今壮族传统礼仪秩序已经被现代化潮流全面浸染,人与神、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混融一体的状态逐渐被瓦解,凝结在壮锦礼物上的人类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抽离出来,壮锦将难以保持作为礼物的生命状态继续参与到壮族民众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壮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壮族人民在特定区域和历史环境中辛勤劳作、共同创造并传承的具有壮族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称。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部分主体缺乏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致使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存在失衡。因此,如何在开发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致力于其文化价值的保护,使其具有独立的文化属性而不是经济的附庸,并进一步探究壮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途径,是当前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在桂西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出了桂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历史进步性、不可替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和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壮族的族群记忆--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壮族族群现存的为族群或族群中的大多数所共享的记忆形态的历史性考察,以壮族族群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几千年的历史时空变幻中,壮族族群的集体记忆经历了怎样的传递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族群的自我表象施加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