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马王堆帛画》中段,有两只女人头的飞鸟栖息在帷帐上。有人说它是人面鸟身的勾芒,①有的补充说它“颇象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所说的‘人类鸟躬’的鸣鸟,或是‘有神人面,鸟身素服’的句芒”。②案《墨子·明鬼篇》说句芒神“鸟身,素服三绝”,天帝命它赐给秦穆公“寿十年有九”,郭璞《图赞》也说句芒“衔帝之命,赐龄秦穆;皇天无亲,行善有福”。《帛画》  相似文献   

2.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天人感应”是西汉时盛行的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是维护西汉王道政治的一种权威观念。“天人感应”的命题是由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的,它是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为了适应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的需要,他以封建大一统主义为指导,利用殷周以来人们对“天”的崇拜及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进一步神化天人关系,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中论证了君权神授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直接为维护西汉王权服务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后汉三贤"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在各自著作《论衡》、《潜夫论》及《昌言》中都有关于"天道"的精辟论述。王充指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将人从天人感应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王符主张"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强调人之调和阴阳、和谐治道的作用;仲长统进一步提出"天道为末,人事为本"的观点,突显个体价值。三者天道观的历时演变轨迹正是东汉一代士人思想解放、自我意识萌发的过程,其中有对前朝"天人感应"言论的承继,亦透露出后世玄学思想的新动向,并映射出后汉一代士人欲突破天命、寻求个体价值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一、自我蒙眬觉醒的哲学基础——玄学儒学之变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术,先后统治两汉人的思想达四百余年之久,至魏晋而处于极度衰微的境地,老庄哲学以崭新的形式而复活,是即魏晋玄学。玄学派别不一,其主流是崇"无为",尚"自然",轻"名教"。在玄学思想影响下,魏晋人的人生观,一般说来是对儒家尊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已经得到学界的公认。郭璞的《山海经》注对我们解读《山海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它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文献错误,为我们正确理解《山海经》带来了障碍,因此需要经过仔细校勘,尽量还原其本貌。同时,郭璞以后的历代《山海经》注家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但亦存在不当之处,同样需要经过辨析,以纠正其错误。  相似文献   

7.
关于董仲舒的天人关系思想,已有不少人在他们的著作或文章中作过专门的论述.虽在一些具体说法上不尽相同,但基本是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以迷信手法编织了一套天人感应系统,目的是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提供理论根据,其作用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的天人关系思想集中反映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我认为,他的确是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系统,他把四时、阴阳、五行等精心地揉和在一起,力图说明自然界是有秩  相似文献   

8.
祥瑞灾异赋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以自然界异常现象为描写对象的赋。宋代的科技、人文水平和政治变革对天人感应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天人感应特殊的政治影响力和宋代天人之学的发达,使该学说得到了宋人的尊重和强化,大致呈现五种基本形态,即天监说、运气说、德行说、召感说、民意说。宋代祥瑞灾异赋比前人更加深化了学理内涵,现象反映和问题提出也更加尖锐深沉。它理性思考自然界异常现象;突出"为人事"的政治目的;借助天人感应来构筑修平学说;以学理发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等,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有两卷内容反映了汉末魏晋时期服饰风俗的变化,作者干宝对这种服饰风俗的变化表现出一种极大的贬斥态度,并对其作了政治文化方面的阐释。表面上这种阐释与传统服饰制度和流行于魏晋的"天人感应"说有关,实际上,这种阐释的根源还在于当时文化思想领域存在三大冲突,即玄学与儒学、汉族正统与北方少数民族以及男权思想和妇女解放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10.
九尾狐始载于《山海经》之青丘,经郭璞注而得到后世的默认。然而,青丘山与青丘国并不在同一个地方,据《山海经》的文例可证青丘山之九尾当为别一种动物,后世认作祥瑞者乃是青丘国之九尾,由于脱文导致郭璞的误读,加之后世因为政治、宗教等各种原因,使得九尾狐成为祥瑞或灾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它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思想。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的哲学价值观、天人和谐的政治思想、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和以仁者爱人为基础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成己成人的人际关系和谐,同时还包括君臣和谐、君民和谐、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汉代新儒学“天人感应论”开山祖--陆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汉王朝封建政治哲学本体论"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渊源的探索,认为汉初思想家陆贾从"天道"观上改造了先秦诸子学说,构成为大一统专制政权服务的"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论.他主张以"德"治世而非以"刑"治世,强调"天道"以祥报善、以灾报恶,并由此开创了汉代新儒学的"天道"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天人"相联的哲学本体论模式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13.
《天官书》“记国家大礼”,由此可见司马迁把天事当作重要的政治内容载入史册。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掌天时星历”之职,《天官书》可认为是他的述职之篇。由此,可以把《天官书》作为考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想的主要视点,从中可以发现,《天官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司马迁的天人感应思想、通变思想和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14.
《太平广记》是北宋官修的四大书之一,其书五百卷,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广泛采择汉至五代的小说家言,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小说资料。在诸类之中,"感应类"是仅两卷篇幅的小类,其中多有唐代感应故事的记载。感应类故事以数量不能和其他大类作比较,但重要的是感应故事归为一类后,为我们研究唐代"天人交感"思想提供了对比参照的资料。本文以《太平广记》记载各类唐代"感应类"故事为主,从而对故事所蕴含的唐人的"交感"思想作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唐代历史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危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以《易经》为起点,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熟。它在小农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受到专制统治的政治因素和宗法制的社会因素影响,并存于儒家"天人感应"的文化内核之中。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与政治文化、吉祥文化以及物质符号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试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仲舒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成果 ,构建出一套以天人感应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哲学体系。在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就是指自然界 ,“人”就是指人类 ,“合一”就是指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但是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超越性。其“超越性”集中体现在“天”具有伦理道德观、王权政治主张和宗教精神关怀的层面。所以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不是神学目的论 ,而是自然、人类和谐发展论。  相似文献   

17.
《景福殿赋》是何晏的重要赋作,其主旨是表达何晏的政治思想。何晏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但其玄学思想与正始及以后的玄学思想不同,在他的思想中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他的儒家思想在其《景福殿赋》中有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西汉前、中期,整个社会笼罩着一股天人感应神学思潮。作为史学家兼思想家的司马迁,也以“究天人之际”为其撰写《史记》的宗旨,这自然引起后人对他的天人观的关注。纵观《史记》一书,无论是谈论王朝更替的历史大势,还是叙述具体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司马迁都充分肯定人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思想。《史记》在一些篇章中,还对天道进行了质问,肯定占星活动与时代战乱密切相关,并对统治者求仙长生的荒唐行为做了揭露和刺讥,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司马迁具有较为明显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但是,司马迁重人事,疑天道,却从未否定过天命的存在。《史记》鼓吹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王权先天注定论和圣王同祖于黄帝的“报德”思想,肯定灾异之变与人事的密切关系,以及对怪诞故事的记载等等,都充分说明司马迁对天命王权和天人感应思想是做了一定程度的宣扬的。因此,我们对司马迁的天道观要有一个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在肯定其重人事思想之积极内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天人感应时代神学思潮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玄学"之名最初出现于南朝,随着中国现代思想与学术发展演出新义。"玄学"一开始为南朝官私之学的名称,其设立与宋文帝"留心艺术"相关,重《易》之占筮与神道设教,不排除有佛道二教的内容。国子学的"玄学"立有王弼《易》,但无文献证明有《老》学、《庄》学内容。以"玄学"指称魏晋南朝一期学术思想,是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实现的。"玄学"语义的现代衍变,经历了由传统语义向哲学语义转换的过程,其结果是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指称"玄学"。这既影响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及对其哲学形态的把握,也体现了以西释中的紧张与调适。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是汉代治《公羊春秋》的一代鸿儒,其思想主张在《天人三策》中初显,后在《春秋繁露》中更加成熟和系统化。他的政权三重正当性论为君主专制统治的正当性提供了完整的、体系化的理论依据;天人感应论和灾异说不仅有力地论证了君权天授,还起到制约君主专制和指导统治方略之德礼政刑的作用;“中民之性”的人性论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为国家礼法制度提供了人性论依据;《春秋》决狱不仅纠正了汉承秦制以来法律的教条和僵化,而且开启了传统中国衡平司法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