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提出“网络方言”这一概念,并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剖析了“网络方言”的产生背景、存在的现状,预测了它的未来命运。认为: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网络方言;网络方言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律;各种网络方言服务于各种语境和语用目的;对网络方言应该持理性的、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说"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是当代粤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构成的词语极具方言特色,在粤语区书面语和言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对“爆”在当代使用情况的跟踪考察,结合广州方言文献资料进行参证分析,结果表明:“爆”的意义和用法在当代广州方言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构成的方言新词语有些还进入了普通话的词汇系统,表现出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川方言"起"、"展"与词汇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方言词“起”、“展”保存了不少古代的用法 ,描写它们在今天四川方言中的意义 ,同时与中古时期的意义进行比较 ,可以为研究它们在中古时期的意义和用法提供有力的佐证。汉语方言研究 ,可以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类似于“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重庆方言中的“倒”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也可表示动作的方式和结果,用法很多,是重庆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重庆方言的“倒”可和普通话中的“着”字作比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考察义乌方言入手 ,讨论现代汉语“V·de”结构及“de”的性质。现代汉语“V·de”结构与义乌方言的类似结构有着非常规整的对应关系。现代汉语里的“de” ,不管书面语作“得”还是“的” ,语音形式只有一个 ;在义乌方言里一个“de”却对应着两个不同的读音 :[tai]或 [ ]。两个读音泾渭分明 ,从不相杂。义乌方言的这一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它将引导我们分析各家的观点 ,并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儿化韵”与昆明方言“儿化韵”的差异表现为间变各有不同特点。昆明方言“儿化韵”音变最终只有主要元音“e”在变,其他主要元音不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方言中“不存在”一词的分析和探讨,文章分析了“不存在”在四川方言与在普通话使用中意义上的异同,解释了“不存在”的语用意义。进而,文章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究“不存在”在四川方言中使用特殊的原因,揭示其语源,把握其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冲绳方言与"冲绳日语"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冲绳方言是日语中主要的方言之一。不同于日本本土方言,冲绳方言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冲绳,方言与日语标准语并存。但在日本推行的标准语教育的背景下,冲绳方言被不断地同化,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冲绳日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南充方言“篾”、“鲰”之义逐条进行训释。“篾”是小的意思,字又写成“蔑”或者“”等。“鲰”是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的意思。字又写成“邹”、“奏”或者“纣”等。  相似文献   

10.
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作动词、助动词、助词(包括能性助词、结构助词、完成体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本文只分析洞口方言的能性“得”字,即表可能性的助动词“得”、半自由动词“得”和能性助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同时与普通话作比较,并追溯它与汉语史能性“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