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和唤起人的情感经验,以及音乐形象不是让人感知现实世界的图画,而是用情感的涌动和奔流让人感受乐曲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和某种情感体验的实质。音乐形象作为音乐表现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有别于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舞蹈艺术的艺术形象的特殊形态和特殊本质。由于音乐形象构成方式、存在方式和呈现方式决定了音乐形象是听觉性的而不是视觉性的,是表现性的而不是再现性的,是情感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是模糊性的而不是明确性的。这就是说理解音乐形象的特质不在于直接反映现实世界,表现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反映社会关系,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规律性,而是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2.
黄琼珊 《南方论刊》2004,(6):56-56,52
音乐是一门听觉、时间的艺术,是一门“直指人心”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审美的可能性来自人的审美需要,故研究审美需要的成因,便构成进入审美领域从事探索的最佳切入点.在考察了需要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及人的需要的层级结构之后,我们将审美需要定位为在人的情感生命体验基础上生发的精神超越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萌发于人的现实生命体验,转型并确立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而在由体验生命到感发生命的过程中得到其自身的实现.审美需要作为心灵感发的需要,不能混同于实用功利的需要,但审美所导致的生命活力的增强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必然要返归并映现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推动人们去变革世界、美化人生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审美活动虽超乎实用功利而终不离乎人世功利的二重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4.
色彩学中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色彩的表现和特征出发,阐述了色彩对人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的反应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情感、意志、情绪方面的效应和变化.色彩的心理效应是人们主观感受赋予色彩的生命意义.在色彩学的概念里它只是一种借喻.人们以往的视觉经验和对环境色彩的体验均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形成独特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 ,人类的情感残缺和个体的精神创伤成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的表现视角。其作品中的情感残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 ,人们的愚昧、麻木造成人间无爱 ,表现为冷酷和残忍。 2 0世纪 30年代的华北大地 ,广大农民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外来侵略者以及自然环境的三重压迫 ,处在原始的生存状态下 ,充满着动物的悲哀。这是个无爱的世界 ,他们是被情感所放逐的一群人。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 ,王婆为了眼前的麦子可以眼瞅着自己…  相似文献   

6.
作家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拟从创作心理和作家的智能结构方面,考察情感体验对于创作的意义,探讨作家体验的“内省”特征。一深切地体验人的感情,这是托尔斯泰艺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艺术论》中多次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  相似文献   

7.
论乐感     
乐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理性理解、认识、想象、情感激情,诸种感觉、感性活动、运用乐音美与节奏美的能力、民族个性、个性性格即气质和风格等等主体本质力量的多种规定性内涵统一的独特的本质力量.它是历史的产物,即是人的自然力对自然界的劳动对象化活动方式中生成的人化的——社会化、民族化和理性化的独特的实践感觉或实践意识之一.它的独特本质,在于:它是乐音美与节奏美统一的实践感觉;它对音乐思维创作来说,它是音乐家以音乐艺术方式感受把握自然环境样态和人们情感活动形式的类比感受把握方式;对音乐表现实践来说,它是在理性理解基础上进行音乐表现的实践感觉和实践的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8.
音乐艺术的自由品格 ,总是与人类的审美体验结伴而行的。笔者于此 ,试探究音乐艺术的自由品格具有何种特征 ?音乐艺术自由品格生成的条件和培育的途径有哪些 ?一、音乐艺术自由品格的特征音乐是人类最自由、最能够直接唤醒情感体验的艺术 ,在其本性上与社会审美内容、审美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特殊的美化行为的方式 ,它在形式上是自由自在的 ,在内涵上是自发的和自由的积极性流露。音乐艺术的自由品格体现了人类得天独厚的创造性。正如黑格尔所言 ,艺术是艺术家利用自己特有的手段所从事的一种自由创造 ;是艺术家镇静自如的灵魂的尽情流…  相似文献   

9.
郝达  奚琴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244-245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声音为物质载体,通过规范的声响组合,达到情感表现的目的。音乐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之处在于它的情感性。下面就从音乐与情感的双向互动关系,音乐对人生的美学熏陶等方面来探讨一下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一、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1.从音乐的起源看音乐的情感性音乐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自古有之,虽然说法众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良好健康的情感状态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持续压力,导致情感总是经常处于焦虑、压抑和忧愁之中,这些不良的情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责任帮助、指导他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1.
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需要通过人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情感的目的。树立以拓展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感觉素质为先导的聆听理念,从对比性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向音乐文化艺术、作曲技术层面理性思维拓展,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感知、认知、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感悟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音乐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则是提高学生乐感水平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春媚 《南方论刊》2010,(7):108-109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能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艺术感染力,侵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深刻而有力的。  相似文献   

14.
林靖 《兰州学刊》2008,(Z1):222-223
音乐教育在美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调动人的情感,启动人的创造力,通过音乐美的陶冶,逐步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当前,要摈弃导致实践的盲目从而影响音乐美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认识误区,在儿童音乐美育中应力求让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美、从教学中孕育美、从活动中体验美、从实践中表现美,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为完善人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小平 《天府新论》2004,(Z1):194-195
意义的生成,是人的生成,对意义的追寻缘于对此在否定性、有限性、残缺性的理解.个体存在的偶然、孤独、无助和残缺标示着人生的虚无和荒诞.此在沉沦着,人渴望着抱慰和得救.诉诸艺术,人生才值得一过.我们把回忆作为艺术的起源,把体验作为感知意义的方式.艺术体验与生活体验一样,使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确证自己和世界本身,意义世界得以开启.神情涣散的沉醉成为艺术体验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16.
方用 《晋阳学刊》2007,(5):72-76
情感是"科玄论战"中参战各方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具体展开为:情感在人的存在中居于何种地位,情感在何种意义上参与了世界、人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情感是否可以作为通达有情世界及有情之人的方法.这些讨论从存在与方法等层面丰富、深化了我们对情感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英汉"快乐"情感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作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日常语言中,除了直接说出I am happy 外,我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来表达"快乐"情感.英汉语"快乐"的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是因为对情感的认知和语言表达都是以生理现象和心理体验为基础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体验机制,决定了语言间具有共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因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历史背景,英汉"快乐"情感隐喻存在着一些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18.
数字是重要的文化语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会让人联想到幸福、长寿、灾难、死亡,也让人产生或喜好或厌恶的情感.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禁忌.透过数字禁忌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它所折射与反映的文化内涵具有久远和复杂的社会历史成因,而且它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的约定俗成,又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非理性主要是指以情感、意志为主,包括欲望和动机、情感和情绪、兴趣和爱好、信念和信仰等意识形式。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动特点。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具有的指向性、积极性所产生的影响。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对象的内心体验。一般说,凡把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称为情感(激情、心情、热情是情感的三种形态),凡把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称…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中,萨蒂和普朗克,似乎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而对随后出现的“六人团”,人们往往更是只知其名。其实他们对音乐功能最极端的见解,见诸于他关于“家具音乐”的主张,要求听众不注意音乐,而将它作为背景,从而否定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和艺术的审美目标。他是新古典主义的先导,被看作印象主义萌芽。这对20世纪初的作曲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