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重新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重新考察项飞长期以来,人们囿于《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描述,却未能结合马恩研究分配问题的逻辑思路对此予以深人的考察。科学理解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设想,以马恩研究分配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为指导,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除旧布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的确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在这个进程中,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变化。在这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具体形式,但从理论上看,值得重视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正在向商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马克思关于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必须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如果说,这个论断的提出,对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社会主义现阶段只存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类型的习惯看法是第一个纠正,那么,我认为,重新对现阶段按劳分配这个"主体"本身再认识,就应该是第二个纠正了.这个纠正比起第一个纠正来同样必要:第一,30多年来,人们习惯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论述,认为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一、按劳分配的四种模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产物。按劳分配理论从马克思最早科学阐述,到今天的现实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劳分配的涵义是,国家或企业以劳动为依据,比例于劳动者提供给社会或企业的劳动量,给予他们劳动报酬。所谓按劳分配模式,则是指按劳分配体制的基本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组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的、总的原则,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不同态势将决定社会采用不同的按劳分配模式。按劳分配模式由分配主体、分配依据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5.
“第一阶段”的初始理论模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深刻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种种设想。他们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1)在所有制关系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消灭了剥削;社会是一个由劳动者全体成员组成的统一的联合体,联合体的劳动是借助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的,联合体成员的劳动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设想的是一种产品经济条件下的典型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可以简称为“产品型”按劳分配.当代历史的发展与马克思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最主要的一条差别。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产生的按劳分配具有不同于“产品型”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不是实行全国一个分配单位的单一层次的社会(中央)直接的按劳分配,而是实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私有经济政策、单一分配方式的突破 ,已使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去甚远。这势必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迷惘和困惑 :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能实现 ?这究竟是他们的设想错了还是我们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 ?正确回答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众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主要有 :(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2 )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4 )直接的社会生产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我国客观实际制定的重要原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作了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这种设想是建立“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些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  相似文献   

9.
走出误区——“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由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一开始即存在误区,把马恩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别是第一阶段)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硬套到经济技术文化相对落后的苏联,把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误作为可以超越现代文明,结果导致战略选择上的严重错误,僵化的体制模式妨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至少应从斯大林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超越社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都将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曾经设想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采取社会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的这种所有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按劳分配,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消灭了剥削和阶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点也作了论述。他们所论证的社会所有制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资本主义化为前提条件的。在这个基础上所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成熟的或者叫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一个具备了这样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根据"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马克思将从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划分了三个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即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这一理论在宏观方面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经济上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政治上的"国家走向消亡".这一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再认识这一理论,对我们今天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和我党执政时期建设史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认识当今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曲折过程和深刻历史经验。文中特别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有可能经历三个阶段:1、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过渡时期;2、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3、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发展了马恩的思想,并认为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而且过渡时期结束后也不可能立即实现马恩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后两个阶段,而对于过渡时期的思想或者曲解,或者加以忽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充分证明,决不能把过渡时期同社会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时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他讲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问题时,前面并没有提到“各尽所能”。是斯大林开始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联在一起的。他说:“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公式。”斯大林科学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怎样的?马恩列斯对此都有过论述。回顾这一理论的历史,对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态,不可谓无益。最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见诸《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这本著作中以及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特征,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第二,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第三,个人消费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第二两方面,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没有什么区别,只有第三方面,即按劳分配,还有生产关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二大文献指出,要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当前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疑惑之处在于:按劳分配与精神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需要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一种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因为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因为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着分配的特定形式,即参与分配时所采取的特定形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也不是商品,但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相比,又不够完善,生产力仍不够高,劳动产品也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也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唯一合理的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以来,在社会主义起点问题上,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马恩所预期的高起点的社会主义。它直接脱胎于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权一旦建立,即可直接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但这只是一种预见。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兴未艾。逐步改革分配制度,是搞好全面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促使这一工作顺利进行,核心问题是把马克思关于消费资料分配的理论与我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分配结构。 一、马克思对分配理论所进行的变革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消费资料的分配理论,即按劳分配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头几年,马克思是以否定态度对待空想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思想的,因为这种思想依然建立在允许资本剥削的假设之上。随着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便扬弃了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分配思想,将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18.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借助于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形式可以多样,关键在于“劳”的正确计量。过去我国是按照马克思原先设想的产品经济建立了“计量型”按劳分配模式。然而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建立按劳分配新模式。 一、按劳分配的“劳”的存在形态及相应的分配形式。 现实生活中,“劳”是有不同形态的,因此具体分配式也有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我们要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这不仅是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而且是对理想的(或理论的)社会主义,即马、恩、列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马恩关于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质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等)是正确的,科学的。若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分辨真假社会主义,是能以此为依据和试金石。社会主义虽没有固定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公正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他们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公正的要求和阐述层出不穷,但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公正;所有以往哲学家、政治家的正义观念,无一不是社会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反映,无一不是阶级利益的代言。他们指出社会公正正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所在,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人人自由而平等。他们还论证了社会公正的实现是渐进的,指出资本主义是社会公正历史前进的重要阶段;强调即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可能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