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体词性谓语句NP1+NP2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分析,初步解释了体词性谓语句成分NP2获得述谓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体词性谓语句NP1+NP2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分析,初步解释了体词性谓语句成分NP2获得述谓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把字句和主动宾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两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句法方面,两句式结构成分的位序不同、介词“把”的有无不同、结构功能不同;在语义方面,两句式突显的关系不同、语义重心不同、动补结构表示的因果关系不同;在语用方面,两句式的焦点不同、视点不同、对NP2的指称性要求不同、出现的语境不同。  相似文献   

4.
“有关NP”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从构成上看,“有关NP”结构要受到构成成分“有关”“NP”在句法、语义、韵律等方面的限制.作为一个整体“有关NP”在更大的句法结构里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以及介词宾语等句法成分.它在语篇中具有表达简洁、回避不利后果及委婉修辞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论“一时”     
从"一时"的主要句法功能入手,得出"一时"为时间名词的结论,并分析了"一时"在作不同句法成分时的不同的语义特征,讨论了"一时"对词语、句式的选择等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角色参照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阐释,研究发现,分裂移位是在语用交际功能的驱动下焦点结构转化的结果。前移位结构中,话题成分位于句首,需要加以强调的具体信息占据潜在焦点域;后移位结构中,提供背景信息的非核心成分位于句首,核心论元占据句末潜在焦点域。角色参照语法结合了语义和语用观点,对汉语名词短语分裂移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事物形容词和动作形容词是形容词的两个小类。从语义和语法的关系入手,并结合谓词隐含理论,主要讨论两小类形容词在谓语和补语位置上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问题。通过考察发现,无论作谓语还是补语,事物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静态的人或事物;动作形容词的语义总是指向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研究还发现"NP 动作形容词"和部分"NP1 述 补(动作形容词) NP2"格式中隐含了一个适配的谓词(群),隐含的谓词与NP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述谓关系,动作形容词与隐含的谓词存在补充或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9.
评价是一个表达范畴,与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密切相关。评价意义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隐性表达。由于隐性表达比较隐蔽,对其进行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属于隐性评价的个案研究,论述了"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的句法和语义、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的语用功能,发现该构式表达一个蕴含假设关系的主观等值命题,主观性非常强。构式由动词"等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重心在前,其构式义是主观推介和隐性评价的复合。该构式具有焦点凸显、广告宣传、施为导向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 量词 NP"结构中,数"词一"或"量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隐现,从而造成这种结构的两个变式":一 NP"式和"量词 NP"式。量词、NP及句法位置是这两种变式形成的主要制约机制;此外,结构前动词的音节和附着成分、结构与动词的亲密程度以及话语的语义重点,"对量词 NP"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深层的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的理据等是制约产生这两种变式的主要原因,两种变式在语用上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留学生教材中对"了"的处理情况,我们提出应分清3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来分析"了"的用法。文中明确了"了"在各个平面上的具体要求以及与"了"相关的种种因素。澄清了不同教材对"了1"语义表述之间的关系:"实现"是"了1"的规约意义,"完成"是可以被取消的语用上的推断意义。通过区分"客观实现"和"主观实现"进一步补充了对"了"的语义理解。要区分"了"的3个层面的教学及依此分析学生的偏误;加强语义层面、语用层面的教学;加强对比教学。  相似文献   

12.
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VP+NP2+PP"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把+NP2+V+PP"在句法、语义、语音、能产性、论元实例化模式及句法语义联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句法上,前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后者是"主语+把+宾语+谓语+宾语补足语";语义上,前者表达"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而后者表达"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语音上,前者动词不受音节数量限制,而后者动词大都是单音节动词,某些双音节及三音节动词不适用于它;能产性上,前者比后者能产性高;论元实例化模式上,前者属于直接实例化模式,而后者属于共同实例化模式;句法语义联接上,两者句法元素和语义论元的联接方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空间介词是表示事物与事物或者事物与处所之间、动作与事物之间某种空间状态或空间关系一类的介词,这类介词既有着介词共有的性质,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平面都有自己具体的作用或功能。在句法上,空间介词介引表示空间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可以自由出现在"空间介词+处所名词+(方位词)"这样的格式中。在语义上,空间介词是介引与空间意义有关的语义成分,是标明具体空间关系类型的标记。在语用上,空间介词除了具有标记、凸显焦点、管界等作用外,还凸显了说话人对于背景信息的选择和显化过程,反映了说话人的认知心理和语用倾向。  相似文献   

14.
充当状语成分是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之一,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形容词来说,充当状语成分的情况比较复杂,分为可以直接充当状语和不能直接充当状语两类,从句法功能频度上分,可以分为常作状语、不常作状语两类。考察了127个甲级形容词。统计数据表明,对于形容词这个词类来说,充当状语成分不是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主要功能、常用功能,但可以说是次要功能、次常用功能。而对于某些形容词来说,作状语的句法功能甚至超过作定语或谓语,成为主要的句法功能。分析了甲级形容词充当状语的频度和特点,并归纳了其句法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EPP原则是管约论内主要语法模块之一;简约论内有关EPP特征及其句法功能的诸多设想,实际上是EPP原则的延伸和更高概括,EPP原则实际上是C选择T时的EPP特征的具体句法实现。语段理论下,无解的EPP特征本身并不驱动句法操作,只会影响语言输出产生的语义或语用效果:EPP特征属于可选特征,受语段中心语的固有特征决定,没有相应的配对物,既不属于目标的有解特征,又是功能语类的可选的无解特征,因此不足以使功能语类成为探针,只为移动的NP提供着落点,给语段中心语的无解特征赋值,最终对语言输出施加语义或语用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汉英语“有/Be”存在句为例,比较了Huang、Abbott和Li等对存在句定指效应反例现象的解释。认为,Abbott的语用解释比句法或语义解释更具灵活性和解释力。“定指效应”不是从语言形式,而是从存在句“导入新信息”的句法功能角度对其动词后NP的限定:当不定指NP出现时,其所指称的存在物被导入交际话语之中,是新信息;当定指NP出现时,将其嵌入合适的语境,其所指称的存在物在新语境中也具备了“新信息”性质。因此,存在句具有“定指效应”,且是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重音和语法标记把现代汉语"X比Y还W"构式分为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语用信息功能,在一定的情景下分别表达足量信息、一般增量信息功能和反预期信息功能。文章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韵律、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相互制约关系,指出语法研究中结合语音层面考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集中在语篇层面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汉语的"尤其是"和英语的especially进行对比分析。句法功能比较涉及句法位置、特提句的省略形式和基于语料二者所连接的A、B项的句法形式的异同;语义功能比较主要提出了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举例和进层;最后从语用功能角度总结出二者的焦点标记功能、强调功能和简练功能等。本文旨在探究二者的共同特点、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于被动语态及其相关结构,传统上仅从语法论元的提升或抑制角度来解释.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语态变化功能的另一面:状态化.英汉特殊被动句的句法和语义有某些相通之处:句法上,均可以违背被动化所特有的句法条件,而语义均倾向于表述主语的某种特征或持久性状态.特征读取取决于一种抽象的运作机制——事件论元抑制.事件抑制把舞台层面事件转变为个体层面状态,这种意义转变需要通过建立话题一述题这一述谓关系来解释.英汉特殊被动句在这种述谓关系的建立机制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话语使用中,"你不知道"从主谓结构逐步演化为话语标记。话语标记"你不知道"的句法位置相对灵活,一般位于句首,也可位于句中,句末标记相对较少。句法位置不同,语用功能也存在差异。"你不知道"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为话轮转接和话轮延续两个方面,其中引入新信息、提醒强调及表情功能是其核心功能。"你不知道"存在多种语用变体及称呼伴随现象。"你不知道"经历了一个从实到虚、不断语法化的过程,其语义演化轨迹表现为:"不了解、不认识"义——提醒注意功能——表情(态度、情感)功能。紧邻句法环境的影响、重新分析及主观化认知等因素是"你不知道"语法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