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传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的当前使命。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推进有着内在的逻辑交叉,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与推进的重要催生动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就是要通过文化理论的自我诠释为研究者提供学术研究的"社会范本"与精神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价值认同的优秀教育者与时代诠释者,形成支撑师生共同信仰的精神依据。通过塑造精神氛围、健全体制规范和完善布局空间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校园、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7):78-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转变理论研究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修辞问题,更是当下学术研究如何呼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样本=全体"的大数据时代正在重构着人们的认知模式,这势必会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既具有一般理论传播的普遍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特殊性。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呈现出四大基本规律。在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首要前提;根据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传播媒介,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实现;按照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重要策略;马克思主义开展与异质思想和各种错误思潮的碰撞、对话、融合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徐川  刘晓  刘虎 《社科纵横》2012,(9):10-12
儒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功能性质上和传播与普及形式上存在着对比研究的可能性。当前"儒学热"和儒学传播可以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启示:构建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架构理论研究与日常生活的桥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重视讲授技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何海兵 《唐都学刊》2012,28(2):105-109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选择。在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知、评价、实践的主体,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偏好与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困境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的当代效度。大学生更多地从实际、理性、自我表达与实现、理想实现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师则面临着信仰与职业、政治与学术、公共意识与专业意识等多重思想困境。对此,在价值目标上,应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思维和反思能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教师的人文关怀,促进教师把大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作为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和时代触摸屏,建设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规定性与指向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是将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转变到关注理论本身的大众诉求,进而满足大众诉求,获得社会主体的认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为"大众诉求-主体认同".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传播的交互性极大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传播模式,但同时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网络传媒的互动性、主动参与性以及超时空开放性不仅可以疏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流渠道,增强大众认同感,而且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空范围。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贯彻科学发展观,回答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和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和思想素养。  相似文献   

9.
李钟隽 《学术交流》2012,(12):215-2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客为媒介、以多种移动媒体为终端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传播"应运而生。社会舆论通过"微传播"以病毒式传播方式蔓延,有可能迅速产生"蝴蝶效应",它从产生、扩散到成熟,历经个人意见、优势意见、公众意见三个阶段。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核心要素需要具备的条件在"微传播"这一平台上得到了全方位的获能和满足。关注微博信息源及诚信度,关注"微传播"流量,率先建立"微传播"专门通道,是促进社会舆论良性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6):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媒介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新问题实质上是传播运行模式的合理运用问题。为此,需要采取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介,打造线上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统一战线";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与传播媒介队伍的对话与合作;加强传播媒介的监督和管理;协同发挥新媒介与多媒体优势等举措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李薇玲  李洪梅 《社科纵横》2008,23(2):145-146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典型的贫困理论,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与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对贫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寻.从而为正确认识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困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人的总体性问题.总体性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而提出来的概念.总体性在外部一直受到结构主义的攻击,关于总体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在人本主义学派内部也有严重分歧,可以说,对总体性的分析已迫在眉睫.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的"总体性"概念尤其具有启发性.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及出路都在于对"总体性"这一概念的仔细剖析.  相似文献   

13.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理论。它既是我们辩证地把握"现实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但由于对其工作的对象——人,缺乏研究与反思,因此存在实际效果弱化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源于两者"对‘人’的共同关注"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发展和"人的问题"的日益凸现,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14.
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具有"世界化"形态的理论学说,它的全人类性价值诉求和宽广世界眼光决定了它的世界共享性,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世界化维度。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新形态必须始终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其理论发展的肥沃文化土壤,并在关注和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世界重大问题,引领世界前进方向中实现。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68-7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为代表的英美马克思主义学派从方法论、生态、妇女解放等不同层面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建构。其建构一方面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和研究领域的新视阈;另一方面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就分析马克思主义而言,其独特之处在于方法论,尤其在于对辩证法的态度.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起点就是拒斤辩证法.从表面看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对辩证法持批判和拒斥态度.他们所拒斤的包括三种形式的辩证法:作为"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式"的辩证逻辑或辩证律;作为由黑格尔式辩证逻辑或辩证律所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但是,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他们又不得不试图"拯救"某种经过分析了的、有意义的辩证法概念.科亨构建了一种"适度的"辩证法概念用以说明自由问题;埃尔斯特则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争论的"困境"中"拯救"出一种以意向性和因果性为框架的"矛质"现念.对辩证法的矛盾态度构成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在张力.进而,由于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的对抗导致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非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李立 《唐都学刊》2014,(1):111-114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知识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过程中理论文本资源的判定以及理论文本解读方式的择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它决定了文本学方法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必然路径。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需在西方文本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本资源判定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反思分析两个层面取得深入进展,并通过正本清源的文本学观照,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论自身的学术内涵与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而且有些研究还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系统中国化的组成部分和逻辑必然。通过对现有一些概念分析比较可知,使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概念更为恰当。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路径有两个层面,即实践层面和文化层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法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两个部分,但主要是后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向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体现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显性传播形式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传播形式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并运用的良性循环过程。而网络舆论作为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的既具有导向性又具有反制性。本文着重探讨网络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态过程中的双向性问题,以期为下一步探究如何发挥网络舆论导向性,并将反制性转化为导向性的策略做好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借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修正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阐释重心从想象界发展到象征界,从代理身份发展到意识形态问题,从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拉康的存在和发展,制造出一个由意识形态与"父亲的法则"共同构成的"双重镜像"结构,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双重想象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