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着重叙述了太平天国时期,湘军与石达开部对峙时,湘军运用各种途径搜集石达开部活动的情报,为镇压大平天国起义奠定了基础,从而说明搜集情报在战争中胜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闿运写的《湘军志》与王定安写的《湘军记》同是记述湘军的史书,但由于撰者的态度有别,出书后受到的待遇也根本不同:王闿运受到当事者的恶毒攻击,《湘军志》遭到毁版的厄运;而王定安和《湘军记》则受到当事人的优礼待遇和吹捧。然而,史书的价值要由历史来评判,百年以来,二者受到的后人评说,和当时当事者就完全两样了。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失败后,湘军统帅曾国藩自以为功在自己创办的湘军,故此打算修一部湘军史志,自表功烈。然而,志书议而未编,他就死去了。光绪初年,其子曾纪泽依照他的遗愿,把修志任务交给了晚清著名学者王闿运。王闿运自1877年至1881年撰成《湘军志》。可是,当曾国荃等与湘军有关者看到初版的《湘军志》时,皆大为震怒,其中尤以曾国荃、郭嵩焘反对最力。曾国荃“几欲得此老而甘心”,。郭嵩焘攻击《湘军志》是“诬谤之书”,追索其版  相似文献   

3.
咸丰八年至咸丰十一年,胡林翼部湘军在皖、鄂两省与太平天国争夺时,收集到敌方人数众多的战略情报,据此采取固守待敌不轻进的作战策略,分三四路图皖,一路接仗,二三路防敌抄后,强调应把部分兵力置于机动使全局形势皆活,在图皖的同时成功地援应了宝庆。在此期间,战役情报、战术情报侦探也极为得力,利用情报制定了正确策略且基本上得到贯彻执行。湘军偶尔也存在因未切实执行符合敌情的策略而造成的失误,咸丰十一年初,太平军突入湖北内地即是一例,但并未因此而影响到湘军的战略全局。此期此区胡林翼部湘军的情报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论湘军文化与娄底社会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娄底是湘军文化的发祥地。娄底山农是湘军组建的基石,湘军远征的劲旅。娄底又是湘军将领荟萃的故里,名将数以千百计。娄底绅民为湘军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湘军文化对近代娄底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走过江南 《中华魂》2014,(14):44-45
湘军是清朝重要的军事武装之一,研究湘军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最早研究湘军的著作非《湘军志》莫属。该书内辑湘军防守篇、水师篇、临淮篇、平捻篇等16篇军志,为研究湘军之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湘军内部关系一直复杂。胡林翼协调了湘军内部的各种关系 ,包括起用老湘军 ,重用罗泽南而使江西曾国藩脱困 ,协调彭杨关系等。协调好湘军将帅的内部关系 ,又成为湘军由弱变强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本文既从人际关系上探讨了湘军的发展 ,又从湘军发展中的人际关系探讨了胡林翼所作的努力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7.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事功在湖南绅士中激起了一种“湘军情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湘军志》的编修及其被毁版,与这种“湘军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湘军志》被毁版,也反映了湖南绅士的“正统湘军观”。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作为湘军集团的中枢,一直保持着控制和影响湘军集团的道德权威。这种道德权威与封建宗法性相联结,渗透于湘军幕府的主从关系,决定了湘军的政治走向,为研究曾国藩对于湘军集团的影响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胡林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二人处理湘军内部关系时,在驾驭湘军幕僚、对待湘军将领、笼络湘军内部人心方面有许多不同点,正是这些不同点反映了当时他们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大地.湘军中产生的十大巡抚、总督,有八位属今娄底市籍."无湘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湘军有铁的军纪,湘军将帅著作等身,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他们及其后代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发掘研究湘军集团,筹建湘军陈列馆,有利于推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论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地方势力集团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导致王朝政治崩溃的主要因素之一。晚清湘军集团的崛起却导致了所谓“同治中兴”的新的政象,使清王朝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统治。因此,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考察湘军集团与晚清政局的关系,必须考察湘军集团与朝廷的互动关系,而这又取决于双方的情形。就清政府而言,它对于湘军及其湘军集团是既利用,又猜忌、防范和牵制。晚清政局没有因湘军集团的崛起而造成地方尾大不掉,王朝大权旁落的局面,还应从曾国藩及其湘军这一方面来考察。以经世派士人为主体的湘军人物,对清政府是忠诚不贰的,它在处理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始终以忠诚为基础,以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为原则,保持着儒将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佚名 《今日南国》2013,(9):33-34
四渡赤水 双方:红一方面军;同民党方面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棒军3个师,黔军3个师。  相似文献   

13.
湘乡是湘军发祥的圣地,是湖南兴办团练最早、最积极又最有成效的县邑。湘勇团练是湘军组建的基石,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湘军是晚清社会重大的历史现象,对湖南历年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构成湖南近代史辉煌的一面。湘军与湖湘文化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湘军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产物;湘军人物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弘扬与光大,堪称湖湘文化重要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又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构成湖湘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湘军集团因军功而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 ,其对晚清社会的诸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 ,对晚清学术的影响 ,及于四个方面 :一是湘军集团对儒学内部各家学说的调和会通 ;二是湘军集团对儒学与西学调和会通的初步尝试 ;三是湘军集团对桐城派散文的复兴 ;四是湘军集团成员在晚清学术诸领域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述  相似文献   

16.
湘军在晚清历史上声名显赫.作为湘系官宦子弟,谭嗣同最初对湘军有着一种朴素的认同感.他赞颂湘军的功业,崇仰湘军人物并以之作为偶像.但是,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谭嗣同开始打破偶像,对湘军及其人物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否定.发生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在于谭嗣同放弃了他早年尊崇的"圣人之道",转向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湘军作为清廷维护其封建专制主义"私天下"的工具,自然遭到了谭嗣同的唾弃与痛恨.  相似文献   

17.
湘军与晚清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军原本是清朝咸丰年间在湖南地区创建的一支地方武装,但是湘军出现后完全改变了晚清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格局,深刻地影响了晚清中国的历史.湘军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自有其内在的原因.湘军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团:既是军事集团,又是政治集团,同时还是一个文化集团.<湘军史料丛刊>的整理出版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湘军的发展史上,胡林翼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他在扩充湘军兵员、供给饷项以及调整人际关系、网罗人才、制定战略战术上对湘军的兴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作用甚至一度远远大于曾国藩,既成为湘军的巨魁,也成为清王朝的大功臣.  相似文献   

19.
正1918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派遣北洋军进攻湖南。张宗昌时任北洋军旅长,归第二路援湘军的张怀芝指挥,与"护法联军"刘建藩部对垒。张宗昌原本是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提拔起来的,加上他的部队多招募自土匪,因此和刘建藩部稍一接触便节节败退。段祺瑞见状,一面亲自  相似文献   

20.
论湘军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军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是晚清社会中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从政治的角度,将湘军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来进行研究,不仅对研究湘军本身,而且对研究晚清政局亦大有裨益。文章探讨了湘军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