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重返亚太”是美国政府在奥巴马第一任期时就高调宣布的一项重大外交战略。为赢得亚太各国民众对美国战略东移的支持,平衡中国等其他亚太大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奥巴马政府通过开展魅力外交、网络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式,在亚太地区频繁进行公共外交活动。由于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美国在亚太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对我们深刻把握当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华 《领导文萃》2014,(21):48-51
<正>稳定可控的两岸关系的维护者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一直被视为两个战火的"易燃点"。不管如何解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动机和意图,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就是美国不希望亚太地区爆发冲突。因此台湾的首要角色就是要处理好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不要重演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的紧张关系。学界对于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利益虽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但一般认为台海地  相似文献   

3.
<正>结构性矛盾不消除,美俄关系再亲密也只是貌合神离近两年来,奥巴马政府对美国亚太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应对实力不断增长的中国,亚太地区也被视为中美之间的博弈平台。然而,作为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和美国在战略武器领域的对手,普京多采取中立立场,避免加入中美冲突。  相似文献   

4.
美国于2012年年初推出了新的军事战略。在宣布新军事战略时,奥巴马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军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有必要对其关注重点进行再平衡,把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以维护亚太的"安全与繁荣"。这是美国在新形势下对华遏制战略的再调整。遏制战略起源于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大战略。1946~  相似文献   

5.
<正>自2009年执政以来,奥巴马政府就试图对美国的现实状况、国际地位以及全球战略做出新的思考与调整。在对华政策方面,奥巴马政府从2009年的"战略再保证"转变为2010年之后的"两面下注",并且更加重视对华防范、牵制的一面,而实施这一政策转变的重要杠杆便是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布局,积极推出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当前情势来看,美国两党虽在国内、国际诸多问题上存在立场与政策差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在经济、外交与安全等方面采取诸多措施,应对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对其主导的亚太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冲击,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此间,不仅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框架等议题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领域,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岛礁归属与海洋权益争端,也成为美国阻滞中国崛起的重要抓手。鉴于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大博弈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地区乃至全球局势具有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以来,美军再次关注早在2012年提出的"岛链遏制"战略概念,意图用这种低成本、进程可控的遏制策略,推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海军专题研究了第一岛链的防卫问题,在发挥岛链遏制作用、岛链战术运用、战略制约因素和强化亚太军事同盟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结构,力图保持对亚太地区潜在作战对手的军事优势。第一岛链遏制作用逐渐上升根据美军最近提出的"近岸控制"作战理论,美军更为强调  相似文献   

8.
30年来,东盟已经从当初的一个松散的地区性组织,发展成亚太一支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存在与发展对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形势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拟从亚太安全角度入手,对东盟在亚太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初步的分析。一、亚太安全形势的新发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使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影响和实力的相对下降,俄罗斯国力的衰落和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亚太地区逐渐形成以美、中、日、东盟为基础框架的多元新政治格局。亚…  相似文献   

9.
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干涉科索沃所引起的安全问题,无疑超越了欧洲的地缘范畴,它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关各方若非准确恰当地认识科索沃问题对亚太地区的深远影响,若非洞悉此中变化的关键,则势必在未来若干年内付出战略利益层次的代价,从而在亚太战略格局调整中失去先机。综合来看,美国主导下的北约在科索沃得手将对亚太地区产生即刻的效应。受科索沃影响,亚太地区下一步的变化也许将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互.科索沃独立后将仿马其顿与台湾建文科索沃与马其顿在地理上接壤,面积比马其顿略小,两者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10.
雷墨 《领导文萃》2014,(24):109-112
正奥巴马的外交滑铁卢奥巴马2009年上台之初,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重启"美俄关系,但乌克兰危机让美俄关系跌入后冷战时代的谷底。从目前情况看,真正能"重启"美俄关系的只会是奥巴马的继任者,如果后者愿意的话。重返亚太是奥巴马政府的主打"外交产品",但各种主客观原因正在使其变成烂尾工程。5月28日在西点军校有关美国外交的演讲中,奥巴马甚至没有提及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奥巴马亚太战略的核心是对华战略,但在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中,给予美国对华外交正  相似文献   

11.
<正>研判霸权兴衰不能像账房先生似的盘点有多少先进武器、页岩气和GDP,关键要看战略态势。苏联崩溃的时候是个超级大国,但一夜之间就成第三世界了。从战略态势上看,2013年以来美国霸权危机明显加深,国际政治气候有季节交替之感。美国的战略被动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中东地区。奥巴马的战略意图是在将地缘战略重点向亚太转移的同时维持在中东的战略优势和主导地位,但客观现实却是相反。美国不仅在叙利亚体面退却,还寻求与伊朗实现缓和。这使人  相似文献   

12.
<正>利用"依附型"美日同盟维护霸权的安排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软肋中日关系近来日趋紧张。表面看,这一紧张局势源于钓鱼岛之争。但其根本原因,是中日双方在亚太战略格局变迁中的利益冲突和博弈。美国在这一博弈过程中面临的战略两难困境,则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增添了更加不稳定的变数。最终的结果,不仅关系到三个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而且将对整个亚太以至世界格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将战略重心由欧洲转移到亚洲。新的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出现了新的特征:大亚太视野的出现、战略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原则上把握三个平衡以及外交、经济、安全手段相互配合。这一些列的战略调整将会对东亚的安全局势形成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援 《领导文萃》2012,(21):47-48
我们都说南海处于"多事之秋",那么"南中国海之冬"这股寒流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还是美国重返亚太带来的。目前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美国是为了凸显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非针对中国。二是认为美国就是为了包围中国、制衡中国。我个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论美国是否有能力包围中国,其意图肯定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一、战略定位:亚太优先 自从1993年11月美国西雅图会议以来,加拿大朝野对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问题极为重视,”从政府、学术界到工商界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首先,新任总理克雷蒂安从言论到行动都反映出对亚太地区的极端重视。据报道,他“甫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亚太的战略选择与中美日澳关系──部分国际问题专家与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座谈纪要1996年10月19日,《战略与管理》杂志社组织部分在京国际问题专家与澳大利亚前总理及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高级顾问霍克先生进行座谈。座谈的题目是“美国在亚太的战略选择与...  相似文献   

17.
李岩 《领导之友》2010,(5):50-51
<正>5月27日,奥巴马政府公布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美国面临的战略环境、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重振美国领导地位的路径作了全面阐述。该报告作为美国军事、外交、经济和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18.
<正>无论是业已成为中国对外大战略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都寄希望于通过扩大对外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手段,来有效化解国内诸多产业的过剩产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我国国际和区域影响力,以及化解美国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利影响。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乃至政府资金的直接带动下,可以预期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并购将会更加  相似文献   

19.
<正>修庙,建庙,不拆庙。无论是亚投行,还是上合银行,我们做的是增量改革"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经济总量以GDP计算总量到2010年达到世界第二的时候,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势和举动,国际上存有诸多疑问。我们说中国不走传统大国崛起的道路,即争霸的道路,别人不相信,美国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实质上就是为了抑制我们的崛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推出了一套组合拳,"一带一路"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0.
鲍盛刚 《领导文萃》2012,(24):34-36
日本重返亚洲战略核心是美日同盟,目标一是遏制中国崛起,二是以此重振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雄心,走出迷失。显然美国重返亚洲被日本认为是千载难逢的转运时机。日本重返亚洲,雄心勃勃,四面出击,那么,为何突然陷入困境,面临四面楚歌呢?首先,日本错误理解和估计了美国重返亚洲的意图和实力。日本舆论普遍认为,美国"重返亚太"是为了制衡日益崛起的中国。而对于一直担忧中国军力增长的日本来说,美国要扩大在亚洲的存在自然是求之不得的。日本从政府到媒体无不欣喜若狂,展开丰富的联想,认为美国要联合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结成对华大包围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