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穆木天与创造社的关系,既不很密切,也不算生疏。但在他一生中,他与创造社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社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起点,也是他日后登上诗坛、译界的阶梯。本文试从他在创造社时期参与活动、诗作诗论、翻译介绍等方面,略作阐述。一穆木天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这得从穆木天留学日本及创造社的成立谈起。一九一八年七月,穆木天毕业于天津南开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郁达夫是一个颇为复杂和神秘的人物。说其复杂和神秘,这不单单是表现在他的思想与创作上,就是他的生活历程上至今也仍有许多令人费解的谜。譬如,五四时期,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公开对立和论战时,他是主要肇事者和斗士,而一九二二年首先提出双方“休战”,共同组织作家“协会”的却也同样是他。本文试就郁达夫与文学研究会之间的关系作一些探讨。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传统势力方面,两个社团是完全一致的,在创造适合我国国情,易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新文艺这一点上,两个社团之间也没有根本的分歧。据郭沫若、成仿吾回忆,一九二○年,文学研究会还在酝酿时  相似文献   

3.
成仿吾是创造社的主要干将和文艺评论方面的代表人物。留日期间,他借助"日本之桥",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摄取、输入与移植,形成了重视写实与抒情,以文学改变社会为宗旨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并为创造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创造社文学世界的文化生成形态。第一,创造社早期文学观对大正时期日本化了的多种西方文学思潮的创造性接受;第二,创造社成立之后对"打架"态势的选择;第三,"打架"态势对创造社文学观的挤压、变形,最终使其文学观发生分裂,并对其文学创作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分析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创造社小说的相似性 ,论述了创造社作家小说的特点是露骨描写、破理显实、平面描写、感伤情绪 ,此特点之形成是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本文还指出 ,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特殊的经历 ,使他们一踏上文坛就纷纷赴向了自然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6.
1 前期创造社揭起浪漫主义的旗帜,异军突起,和倡导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一争文坛春色。郁达夫是前期创造社的骨干之一,他的前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似乎是不言而喻地成为现代文学史家们的定论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说:“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在诗歌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郭沫若,小说散文方面则为郁达夫。”又说:“郁达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见之于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穆木天与创造社的关系。穆木天参与刨造社各个时期的活动,是发起人之一。穆木天的诗论和诗作属于中国式的象征主义,丰富了创造社的创作方法。他的诗论、诗作独具特色:纯粹诗歌与国民诗歌的结合,统一性与持续性的结合,造形美与音乐美的结合,民族彩色与异国薰香的结合。穆木天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扩大了创造社的译介范围,成为创造社中法国文学研究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认为创造社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本文试图对这种“定论”提出质疑和修正。固然,创造社文学与浪漫主义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用浪漫主义美学方法研究创造社文学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此暴露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果我们抛开“主义”式的思维方法,努力从创造社文学最为突出的情绪表现方面研究它自身,将会有效地克服浪漫主义的创造社研究难以避免的空泛性和牵强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文化和创造社小说的关系,不仅仅是表层契合,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作用和深层的回应。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创造社作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小说创作的审美情趣、人物性格的文化内涵、体式上的传统渊源三个方面显示出鲜明特质。创造社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与超越,为后人提供了中西文学融合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文学传媒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探究后期创造社文坛地位确立的过程与途径,以及一种文学思潮成长为文学主潮的生产机制。后期创造社通过对《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等刊物的精心运作实现了“方向转换”,进而确立了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的地位。但后期创造社的文坛地位在青年读者群中得到确立,并没有在文坛内部得到认同,其单维突进、惟我独尊的战斗的文化姿态与文学观念,使其“革命文学”破坏多于建设,口号大于实践,其价值也必然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一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作家,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过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文科教授,而且是党领导下的进步团体自由运动大同盟  相似文献   

12.
有谁怀疑过创造社的多数诗歌和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热情和政治功利色彩?没有。因为这是事实。又有谁怀疑过这一创作倾向主要是由于这些作家在国外住得久、受“双重压迫”格外深重的缘故?也没有。因为人们都觉得这种推论似乎颠扑不破。然而,当我们调整了研究的“焦距”,将这一创作倾向置于立体的文化景深,才发现了“双重压迫”说的偏狭和肤浅。找认为:创造社诗歌和戏剧创作的功利倾向是由多种文化历史因素的“合力”所致。这最初的矢量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文学原型的规引,再经外来文化和时代氛围的感召和催化,生成为一种现代的“言志”文学品格。这是“五四”以来对新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品格。因此,对这一课题的重新思考,不仅仅是对创造社文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前人一直关注对创造社诗歌美学的研究,却忽视了创造社独特的小说美学思想。前期创造社在五个方面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一、提倡为艺术而小说;二、高扬主体性创作原则;三、丰富了"自叙传"的审美内涵;四、开启了小说"向内转"的艺术方向;五、确立了接收外来文学美学思想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4.
前期创造社主要外来艺术渊源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反拨既成观点——前期创造社的主要外来艺术渊源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尽管这是一个沿袭了半个多世纪并取得了普遍承认的观点。一反拨,首先从浪漫主义自身开始。因为导致上述既成观点的原因之一,就是浪漫主义这一文学范畴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理解,运用中的不确定性。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缪塞在他那篇《杜波伊和戈东书简》中,就列述了浪漫主义的种种含义,这些含义之多、之乱,足以  相似文献   

15.
成仿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他从20年代初开始文学活动,是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参与创办了多种文学刊物,撰写过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还创作过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作品。20年代末以后,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离开文学界,参加了实际的革命工作。后来又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工作,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成仿吾的主要文学贡献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尽管今天看来他的某些观点和见解有着局限和不足,但在新文学的开创阶段,他独树一帜,力图运用进步的、科学的思想观点,建  相似文献   

16.
针对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指斥创造社“才子+流氓”的批评,郭沫若在其自传《创造十年》中通过重构创造社历史进行了自我辩护。他既有意建构创造社“挽救新文学危机”的发生之因,塑造其“建设新文学”的历史地位,又以“行帮意识”为中心梳理了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史,将双方冲突转换为党同伐异下的不理智行为以弥合观念立场上的对立。这既是出于维系左翼阵营内部统一战线的考量,也为解释创造社之转向革命做出了合理铺垫。而有意塑造创造社打破文化垄断与话语霸权的反抗者形象,则为证明其历史先进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传写史”的自传创作折射出五四一代在文坛格局发生重组的1930年代试图掌握阐释历史主动权与自我经典化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地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的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8.
1921年是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相识的前一年,是已经成名的佐藤春夫的休整期,却是郁达夫从一名学生到作家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立的时期。两人在这一年的文学活动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日本文化对创造社的影响,更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中日文学界的种种状况。  相似文献   

19.
创造社何以能够迅速异军突起于“五四”文学革新的时代呢?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以《创造》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是以往研究创造社的空自点,而这两份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更是为人们所忽略。主要从对现代期刊文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五四”文坛权威的挑战、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文化市场卖点的制造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成仿吾的理论表述显示他一贯重视文学的社会意义。但他在提倡文学取材于现实的同时,也强调在艺术加工过程中发挥主观创造作用。分析成仿吾理论表述的内在矛盾,乃至评判创造社与文研会的论战是非,其改造社会的抱负与表达自我的要求之冲突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也使其文学批评实践有得有失。追索成仿吾文学批评的矛盾与困境,许能窥见创造社转变历程的一个侧面。今天我们面对复杂矛盾的文学现象时,应当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