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许多专书认为"入声"是一种以其"短"而独立存在的声调."入声"和别的调类的区别凭借音长,别的调类相互间的区别凭借音高.换言之,平上去入四声有两套划分标准.那么,怎样证明"入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短调"呢?一些专家称,是调长的对立.可是笔者发现,证明其"对立"的论述与音理不合,所谓"对立关系"不能确立.可行的解释应是,声调是以音高为声学特性的语音单位,入声音节上的声调和别的调类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平上去入"的"入"并不是一个独立调位,而是声调系统中某调位的条件变体.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音韵学中,凡提到某一平声韵的时候,往往包括上声和去声,有时还包括入声,这就是所谓“举平以赅上去”和“举平以赅上去入”。 “举平以赅上去”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正如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状况归结出“举阴(平)以赅阳(平)上去”一样,它们都是取确定的韵母,指出这个韵母的几种不同音高的语音实际情况。从方法上讲,这样去归纳调位是科学的。然而,“举平以赅上去入”就不妥当,因为“平上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阳平调在黄海沿岸地区的读音特点及分布统计迟永长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这是汉语与外民族语言尤其是与流行范围较广的印欧语相比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汉语的每个音节都不能缺少声调。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类和调值两个...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人声调不是独立调位的基础上.采纳汉语人声韵从上古至于今日一直朝着转阴的方向演变的观点,论证与之同步,人声韵音节声词逐步地靠拢处于同一调位中的其他变体,并最终与之达到一致。文章广泛征引方言材料,阐明入声韵音节声凋演变属“变体趋同”,意在为“入声非声说”做出理论和事实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入声”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调类,还是一个韵类,或既是调类又是韵类,应当是讨论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本评论了众家在谈论“保留入声”问题中概念欠清的现象,认为在声调性质的基础上表明入声不是古今汉语的声调之一。入声非声,则“保留入声调”之说无意义;“保留入声韵”之说才真正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6.
《切韵》一书,作者把193个韵部编成五卷: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分列上下两卷,不是因为有两个声调,而是平声字太多,本子太厚。因此,传统把《切韵》音系看作平、上、去、入四个音调。一般的学者,又不区别调类和调值,使后学者认为这个“四调”说似乎是无可争辩的了。从四调说出发,有的方言与这个结论不合,认为是分化了。北京话的平声,称之“平分阴阳”——一个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是分化的结果,其他方言,有七个,八个以至九个十个声调,也认为是从四个声调分化出来的,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我认为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7.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漳州话声调格局的分析,发现漳州话阴平普遍读成中升调。调层的区别作用与同型调的多寡有正关系,漳州话阴去的调位变化较多是因为漳州话舒声调中仅有一个降调,使调层的区别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孟州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孟州方言调类可以分为五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去声包括低降、弯降、低平等几个变体。入声字在孟州方言中不保留入声韵尾,但大部分独立一类,属于“中长调”,不过也有一些字已完成舒化,并与同形舒声调合并,全清人、次清入、次浊人大部分都归去声,全浊入归阳平。  相似文献   

10.
重庆方言的声调系统中包含嘎裂声、假声或张声等特殊声调现象,这是过去未曾发现的。嘎裂声主要分布在去声调中,这种现象与元音高低和性别等有密切关系,是读低调的去声调的伴随特征。假声或张声是高升阴平调的重要特征,从调形格局演变的角度来看,假声或张声也有可能发展成高升阴平调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汉语方言语音的简化,尤其是声调的简化,备受语言学界关注。宁夏方言有四声调、三声调、两声调三种形式,从历时角度看,语音的简化有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影响,但从共时层面看,语言自身发展演变才是导致调类简化的主要因素。结合语音实验可知,调形、调值的接近是四声调方言合并为三声调或两声调方言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语言交流中,单字调的作用逐渐式微,词调、重叠式或重叠加词缀的构词方式进一步减弱单字调的别义功能,即语流中音节长度的增加与单字调辨义功能呈反比。无论是调形调值的影响,还是多音节词的作用,宁夏方言都在朝着调类简化的方向发展。宁夏方言声调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声调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12.
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曲折,是超音质的一种语音。它包括调类和调值两方面。调值主要是为归纳调类所需要的原始的感性材料。调类作为音系的基本单位。才是具有区别词义作用的理性产物。调类是本质,调值是现象。所以正同音质音位比它的音值更重要、更高级一祥,调类比它的调值更重要、更高级。一个音质音位按音值有时可以有几个变体,同样,调类按调值有时也可以有几个变体,一些有条件的变体调值还可以和别的调类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商标在命名活动中显现了汉语两个主要的节律特点:一是在音节数目上倾向于2~4音节,以彰显交响的节奏美;二是在声调调类上倾向于平声,以追求高扬的声律美。  相似文献   

14.
英语声调不限于单音节,但与多音节密切相关,且不载义,当被称为广义声调;汉语声调几乎都是单音节,且载义,已被称作狭义声调。就声学表现而言,音强是英语重音的本质属性,音高是汉语声调的本质属性。英语音高由重读层反射到重音层,使声调成为语调的一部分,汉语音节调与句调构成了“小波浪跨在大波浪上”的互动关系。英汉语声调的音系差异恰好为汉语习得者的“重音盲点”与英语习得者的“声调盲点”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汉语入声韵塞音尾的消失情况,是了解音韵学的人都知道的。但是,其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在音韵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希望本文的粗浅看法能对探讨此原因有一点启发作用。要谈入声韵,必然要牵涉到入声调,因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分的关系。一、入声韵与入声调的关系入声调的概念是同平、上、去三种声调概念一起于南朝齐梁之际出现的。《南史·陆厥传》载:“永明(南齐武帝年号)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入声调与其他几种声调比较起来,它的特…  相似文献   

17.
四川话是西南官话的代表,而成都话又是四川话的代表,所以成都话的研究意义不言而喻。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最发达,交通最便利,说成都话的人相对最多。关于成都话,前人有过一些研究。文章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研究成都方言声调,主要研究成都方言单字音声调,将音高换算成log值,然后用科学计算软件matlab7.0进行计算和绘出音高曲线,从而得出五度值。通过实验研究,最终得出成都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以及他们的动态段和稳定段。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声调语言,所有音节都有声调。一个音节(如“啊”ā),可以没有声母和韵头、韵尾,但必定有韵腹和声调。声诃和声母、韵母一样,在汉语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就是靠声调来区别的。因此,研究汉语普通话声调的特征,研究声调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是同研究声母、韵母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9.
声调的音高主要取决于基音中的频率(基频),基频负载着声调的主要区别特征。然而处理音高(基频)的方法有很多种。文章以普通话为例,通过T值法、LZ值法和基频直接分析法发现T值法、LZ值法分析声调的结果一样。但是基频直接分析法消除了对数取值本身带来的差异,结果更接近于声调本身。  相似文献   

20.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