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山之所指进行了考察。作者从萨满教曾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唯一原始宗教这一认识出发,通过对昆仑山神话和萨满教宇宙观的比较以及对“昆仑”二字的训诂学考察,认为,“昆仑”乃古代匈奴语“天”之谓,古代信奉萨满教的民族和部落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联系天地的宇宙山,考虑到文化传播的特性,这些民族中的一部分都可能将宇宙山称作昆仑山。汉代以前的昆仑山是一个宗教或神话的概念;大约在汉代以后,昆仑山才成为一座具体地理山脉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张文 《船山学刊》2023,(5):88-98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信念是坚信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遵循着同样的法则,但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是一个矛盾共同体。中国哲学史就是这一矛盾演化的历史:即一方面建构某种“天人合一”的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断批判和修正这种已经成型的“天人合一”模式。以“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中国古代哲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先秦至两汉)是以“神学”模式解释宇宙法则进而建立的天人合一模式;第二期(魏晋至两宋)是以“理性化”模式解释宇宙法则进而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模式;第三期(明清两代)是以人心之理代替宇宙之理,进而导向对历史实践活动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神话种类繁多,然而,最早的神话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开天辟地的神话和宇宙起源神话。其实,最早的神话应是图腾神话。 神话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一旦出现了宗教,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与之有关的神话。”许多学者认为,最早的宗教形式是图腾崇拜,那么,图腾神话无疑是最早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哈多”是赫哲—那乃族创始神话中的主人公,其他不同版本的神话中,“哈多”也称为“达赫苏尔—哈多”、“霍代”、“哈顿”等。在由赫哲学—那乃误视角剖析了“哈多”神话的创造生死、成就初始萨满母题之后,“哈多”神话对认为赫哲—那乃族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揭示。①由此,人们已经可以从神话比较的角度,进而考辨“哈多”神话诸异型的来源,从中发现世界诸古老文化对赫哲—那乃族文化的多种影响。归纳赫哲—那乃族众多的“哈多”神话,就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四型:A型,宇宙创始神话;B型,人类起源—创造生死—初始萨满神话…  相似文献   

5.
对于原始初民“集体无意识”创作的变形神话的研究,艰难而有趣。络绎而下,后世仙话中也存在着为数可观的“变形构想”。变形构想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外概莫能外。这种构想,早在图腾主义甚至前图腾主义时代就已形成。在前图腾主义时代,存在着“泛灵信仰(animism)和泛生信仰(animatism),前者相信宇宙万物都有一拟人格的精灵存在,后者认为宇宙自然中遍布一种非形质的超自然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或谓之魔力)无论在人在物,作用相同”。川中国在战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魏文侯时代),神话时代结束,代之兴起的是仙话,标志是西…  相似文献   

6.
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熙国 《文史哲》2007,(2):118-123
孔子的“德”直接来源于“道”。如果说在孔子哲学中“道”是宇宙人生的外在之理,那么,“德”就是人把握了外在之理以后所形成的内在之性,“行”则是把人的内在之性实现出来的路径。从外在之理(“道”),到内在之性(“德”、“仁”),再到内在之性的对象化(“行”),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7.
朱谦之(1899—1970)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较为独特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等身,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音乐、戏剧等,均有涉猎,且造诣不凡。本文拟对朱谦之的本体论略加述评,并分析他的仁论与儒学的承续之间的内在联系,冀此有启于今。一朱谦之早期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他的思想基础是虚无主义。所谓的虚无主义,就是要毁灭这个世界,乃至整个的宇宙。他宣称:“虚无主义是反对一切,否定一切的学说。”①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归宿是“无”,“‘无’是宇宙间一切现象的本源,而且是宇宙一切现象的究竟”②但是,朱谦之…  相似文献   

8.
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总的趋势是螺旋式上升的。例如有的文章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发展过程,所以具有一种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粗糙变为完善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的存在。” 这一观点似未能正确反映宇宙一切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有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创世神话──原始初民的宇宙观──柯尔克孜族创世神话探析张彦平(回族)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宇宙观,也都有与之相伴生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它具有原始初民解释宇宙天体形成、万物产生及演变的特点。柯尔克孜族创世神话蕴藏量非常丰...  相似文献   

10.
求索诗魂     
所谓“诗的本质”,就是作为“诗胎”的“情志”之象。“情志”比语言更具有本质性。“情志”的本性在于“不断创生”,并构成“象思维”的源泉与动力。提出护持作为诗心的“情志之象”,是呼唤人性的回归,有助于“恢复人本来与大宇宙一体相通的境界”。“情志之象”借语言“筑象”而化为诗,系“象以尽意”。因此,入“诗道”需中止概念思维,进入“象思维”。诗中之真,在于其空灵虚幻的理想性。这是超越现实之真,即融古今与未来一体的永恒之真。  相似文献   

11.
“拜物意识”、“类比联想”是原始神话得以形成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的产生是建立在远古人类生存欲望的基础之上的,那么,生存欲望反映在神话中就是远古人类的目的。神话就是这一目的的形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的神话孕育着欧洲[西方]哲学,神话是前哲学思维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创世神话与万物本原”、“宇宙的演化”、“灵魂、生死观念”和“社会历史观”等几方面分析,可以见出古希腊哲学思想脱胎于神话的痕迹与路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神话人物的孙悟空,其“家乡”当然也就是虚构的神话世界。离开了神话世界,讨论所谓孙悟空的“家乡”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伪问题。我们应当从文化学、文学创作的意义上追溯孙悟空的原型及其环境的变迁,从而在深刻而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展示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形成的文化学基础、创作机制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尚子楠 《兰州学刊》2013,(12):220-221
神话中的生死与魂灵问题是中西神话共同的中心问题.死亡意识在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看做是神话产生的一大源泉.在我国上古神话中,死亡成为了开启生命与宇宙永恒循环、永恒回归的核心,文章以“借死而生”的神话逻辑为重点,以来源、空间、内部关系、神话内容为四个主要方面,对上古神话中的死亡灵魂及冥界神话思想加以解读,从而窥探上古时期先民的生命观、灵魂观.  相似文献   

15.
问题一:反求诸己的哲学方向哲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外的,一个是向内的。作为向外的,就是学习、格物、实践。它的前提是,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渺渺大千世界都是未知的,要在“格物”、实践、接触它中才能认识它。在认识这些事物中才能“概括”、“抽象”出宇宙之理。这种方法把宇宙看作是“平面”展开的,是“广延的”,人类的知识是在逐个、逐次的认识事物中逐渐积累的。作为方法,它目光外向,在接触、研究事物中达到认识事物。与这一方向不同的,是向内的方向。用《周易》的话来说这就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系辞上传》)。它是“返求”…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神话,它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活动的产物。那么,神话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呢?本文着眼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试就这一问题加以论述。 少数民族神话思维的神秘性 神话思维的特征之一,是其神秘性。人们一谈到神话,自然想起众多的神象,眼前便展现出绮丽的神秘色彩。原始人在远古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知识极贫乏,对大千世界无所知晓,对宇宙奥秘深感莫测,猛兽的袭击,疾病的传染,以及自然灾害等,无时不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人们面对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和宇宙万物,便产生一种恐惧感,觉得那些威慑人们的种种现象,在其后面似乎还  相似文献   

17.
一、蒙古文学的源流——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类文学样式之源,蒙古族文学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概莫能外。无论哪个民族虽然存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体系,但它的起源都是原始文化,绝不是以最早的文字写定的典籍为其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方面的著作中对神话多有论述,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期。”恩格斯把初民意识归结为宗教意识,把初民神话归结为宗教观念,并特别在“观念”后的括弧内注明“神话”二字,可见神话与原始宗教几乎密不可分。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巫书”无非是以文字写成的神话;“巫话”就是口头神话;“巫风”就是神祭。巫风炽而巫话起,巫  相似文献   

18.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9.
有限与无限这对范畴是哲学上一个千古聚讼的问题。从古希腊擅长思辨的哲人到本世纪建立众多宇宙模型和基本粒子模型的理论物理学家,都常困惑于此公案之中。大至二百亿光年也未能穷宇宙之边,小至10~(-13)厘米也未能尽微观之极。世上万物,方生方死、瞬间存在、旋即消失,其有限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亘古常存,只是一种神话。客观自然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是人类智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甚为遗憾,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常常以基本粒子理论或宇宙学的实例为佐证,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讨论;或是抽象地谈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来论说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都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猕猴变人”是关于藏族起源的普遍为人们认同的古老传说。古代藏文史籍《松赞干布遗教》、《玛尼宝训》、《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都记载有这一神话传说。由于近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人类是由古代猿类进化而来的科学结论日益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接触到藏族起源的这则神话不免会为“猕猴变人”的想象而叹服。本文拟对“猕猴变人”神话进行探微,试揭示“猕猴变人”神话产生、演变、形成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藏族的起源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西藏王统记》是记叙“西藏人种之由来’较早较详细的史书。该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