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解放前有单出头①、二人转②、拉场戏③三个分枝。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这三个分枝均有发展。一九五八年,周总理提出要发展东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一九五九年,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吉剧。至今,吉剧刚满二十岁,其中还被“四人帮”摧残十余年。吉剧是怎样从二人转发展成戏曲剧种的?本文不叙过程,着重说说它的做法:“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2.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成为戏曲研究与传承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戏曲遗产保护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和独特性,以及各剧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实施.保护戏曲文化遗产应该遵循在系统性原则下进行整体保护、在市场化体系下进行动态保护、针对剧种差异进行分类保护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全国300余个剧种,山西就有53个,而今大多数剧种濒危或成了绝唱。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李运启所长同我谈起戏曲时声情并茂,一戏一剧,如数家珍。山西作为我国最早的戏曲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及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独领中国戏曲风骚,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可惜的是山西现在只注重号称山西“四大梆子”的剧种,却忽略了其它戏种的保护与发展,致使许多稀有剧种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比如上党的排戏、晋北的赛戏、晋南的扬高戏、晋东南的对子戏、以及万荣的清戏、临猗的罗鼓杂戏、山阴的弦子腔、繁峙的蹦…  相似文献   

4.
周贻白先生是己故的中国戏曲史专家,他的戏曲史著作,生前已经出版了一些。他于一九六○年前后在中央戏剧学院讲课时,曾编写过一部中国戏曲史讲稿,却至今没有整理出版。周贻白先生对地方戏曲历史源流的研究,有不少精到的见解,这部遗稿中还保存了若干重要资料。鉴于“四人帮”对地方戏曲的严重破坏,许多剧种亟待整理研究,本刊特将这部遗著中论及地方戏曲的部分篇章先行发表,以飨学者。这对于肃清“四人帮”在戏曲界的余毒,实现华主席提出的“恢复地方剧种,发展各民族具有独特风格的文艺”的任务,开展中国戏曲历史的研究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作为"闽南戏曲文化圈"中广泛流行的民间地方剧种,掌中木偶戏(布袋戏)与外来流行文化所表征的新兴娱乐方式正面遭遇,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引发学界与业界关注。本文在SWOT分析框架下,多维探讨掌中木偶戏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提出其在"二次创业"语境中的发展策略,希冀以之作为典型范本,反思闽南戏曲的产业化进路。  相似文献   

6.
戏曲的反思     
当前戏曲危机的原因 中国的戏曲艺术,从它成熟的元代杂剧算起,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拥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上万个剧目,以及众多的代表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7.
高甲戏在东南亚的海外百年,是地方草根剧种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域,造就的一种独特的戏曲生态景观。辗转东南亚的百年间是高甲戏提升表演艺术、树立剧种品格、实行剧种变革的关键时期。本文略述高甲戏在东南亚的兴衰沉浮,意在还原一个历史的语境,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观照和阐析,欲窥其一端,为高甲戏剧种当代发展之镜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各省区戏曲志编纂工作的全面展开,对我国藏戏的考察研究日趋深化。笔者在论文《藏戏系统剧种论探》中,已经就我国藏区戏曲的种种特殊情况,提出过“一个藏戏系统”和“诸多剧种以及各大剧种又有许多不同流派”这样三个梯级层次的观点,但未能伸展详加论探。本文就此专题阐明自己的陋见。 关于“一个藏戏系统”,涉及到藏戏与戏曲的关系,与傩戏的关系问题。藏戏是我国藏民族的一种异常独特的戏剧,并非象内地许多少数民族戏曲那样,是在汉族戏曲的直接影响下或者是受到汉族戏曲较大影响发展演变而成的。在我们考察藏戏起源、萌生、形成和发展时,几乎找不到一条汉族戏曲对藏戏直接的重大影响的史实材料,它仅仅是间接地受到过影响(个别艺术部门如服饰、伴奏音乐和舞台演出等其中的部分艺术因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一件,熔音乐、歌舞、诗词、表演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是千百年来我国各兄弟民族的共同创造。吉林省戏曲传入的时间虽然很晚,特别是地方剧种的诞生,和中原地区及东南沿海诸省相比,更是晚得多。但是,吉林省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歌舞,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对中国戏曲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吉林省境内有高山大川、森林草原,居住在这里的各兄弟民族,长期受着渔猎、农牧生  相似文献   

10.
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初与潮剧共名,后来专指海陆丰白字。两个剧种在剧目、音乐声腔、表演、舞台美术上基本相同,区别主要在于后来各自发展和规范的方言,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潮剧用潮州方言,系同一语系派生的两个孪生方言剧种白字戏具有悠外的历史传统、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1.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和广府戏,它继承了古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被誉为“南国红豆”。粤剧的起源与佛山琼花会馆有密切的关系。佛山是明清时期四大镇之一,手工业行会和商业会馆以及神庙众多,酬神的神功戏早在元明就已存在发展。进入清代,随着佛山神庙、宗族祠堂、商人会馆的大量兴建和外来侨寓商人的通入,需要大量的神功戏酬神。而数量庞大、行业繁多的手工业者队伍也常常要庆贺师傅诞,学徒满师亦要请戏。土著宗族的祭祀需要、侨寓商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和手工业者的行…  相似文献   

12.
纳言、善任     
戏曲中萧何追韩信一剧,盖取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它既是戏曲艺术,就应有渲染夸张之处。可否说,史籍所载的是提供戏曲的背景和依据,而戏曲是前者的艺术补充。而且往往因为有了这个补充,史籍所载会得到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就萧何追韩信一段写得情节逼真、人物如生,但在我国具体情况下,更多的人还是从不同的戏曲剧种中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后,在广东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小,影响颇大的粤剧改良活动。这场改良活动,发端于一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们宣传群众的需要;又恰逢粤剧摆脱外江班的影响,转向地方化、逐渐形成独特的剧种风格的关键时刻。因之,它借了革命潮流的威力,给予粤剧的这个关键性的转变以巨大推动和影响。这场改良活动,无疑是粤剧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在今天的粤剧改革当中,回顾一下本世纪初的这段历史,对于了解粤剧中一些存在问题的根源,尤其是总结和吸取那场改良活动的经验教训,作为一种借鉴,应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古剧种梨园戏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当下都市剧场化的文化情境中,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剧种面临着传承危机。原汁原味复原表演艺术,通过团带班、师传徒方式沿袭严格的师承传统,辅以戏曲资料,挖掘恢复传统折子戏,是保护传承剧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繁荣祖国戏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梳理,弃其糟粕,扬其精华,以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是当前理论研究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川剧剧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代表着古老的巴蜀文明的一个重要层面。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其历史之悠久,遗产之丰富,流行之广泛,在全国各地方剧种中堪  相似文献   

16.
萧忠伟 《理论界》2010,(9):149-150
地方戏剧种不仅是一种戏剧艺术活动,同时更是民风民俗的载体,往往蕴含着异常丰富的地方文化与艺术内涵,是一个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宝藏。但是由于遭遇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困境,这些各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剧种,有2/3左右面临衰亡或已经衰亡,这些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迅速流失。本文以海城喇叭戏为例,从资料的保护,人才的培养,剧种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传承基地的建设等几方面,来探讨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粤剧形成于何时持有不同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如何才算粤剧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主张声腔是衡量一个剧种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并从粤剧早期梆黄分开演唱、剧本标记牌调的习惯、乐队定弦的习惯、西秦戏与粤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粤剧的形成,当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本地班唱梆子,“广腔”并非粤剧的雏形。粤剧在道光之后才成为皮黄系统的一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原始的歌舞祭仪历经数千年的累积与裂变,加之对城外文化的吸收与交汇,终于逐渐发展形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戏曲.十二世纪相继出现的北曲南戏是中国戏曲盛起昌隆的标志。中国戏曲实际上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代表:来辽杂剧、全院本、南来或文、元杂剧、明情传奇、清代的地方戏与京剧。期间虽然时起时伏,更迭替代,但是毕竟轰轰烈烈、领尽风骚.与此纵向的时间轴线相对应,就横向而言,在同一个时期内,中国戏曲则又是各个不同剧种的合称。纵横交叉加合,中国戏曲包括的剧种有三百六十五个之多,这…  相似文献   

19.
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绚丽的民族光彩,矗立在世界绘画艺术之林。它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禽鸟、走兽等画科;有工笔、写意、水墨等技法形式,有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表现手法,有壁画、屏幛、扇面等画幅形式。 京剧,是所有地方戏曲中享有最高声誉的剧种。150多年前,在北京最受欢迎的是以二黄为主的徽班,  相似文献   

20.
云南"花灯"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流布于云南全省汉族居住的城乡及部分彝、白、傣、壮、水、布依族聚居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云南花灯都是民间业余活动,但有完整的组织形式.演出团体称"灯班";主事人称"灯头";演员称"灯角";司务人员称"灯友";服装称"灯装";化妆称"妆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