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法律解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法律解释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在唯物主义思想观的统治之下,我们似乎愿意承认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尽量避免法律解释的主观性.学界诸多学者高呼拯救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更愿意遵循严格的形式逻辑,担心过分强调法律解释主观性会让法官变得专断.事实上,法律解释过程中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客观,法律解释的主观性是无法回避的,作为法律解释主体的人也永远无法摆脱主观性的宿命.在人本主义法学日渐兴起之时,法律解释主观性被认知并得到良好的规范可以实现法律的实质正义,可以避免被形式正义的严格逻辑所困惑.从语言、利益衡量、解释方法的路径分析,法律解释无法回避的主观性昭然若揭.在一定程度上法律解释是绝对主观性与相对客观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
社会调查和政策研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认识)再回到实践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摒弃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应该做到“四要四忌”。一要坚持客观性,切忌主观性。“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  相似文献   

3.
卡西尔是本世纪西方文化哲学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把康德的“理性批判”发展到“文化批判”,并对人类诸多文化现象作了认真反思。本文集中论述了卡西尔的历史哲学理论,对于历史认识的符号学阐释、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历史有无规律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卡西尔用“符号世界”来界定历史学,既肯定了历史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又承认它的不确定性;既肯定认识主体的受动性,又承认它的主观性,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标准问题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主体据以衡量价值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或依据。而具体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是被评价者明确意识到的价值主体的需要 ,而价值主体的需要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既是多样的、发展的又是复杂的 ;既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又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这决定了评价标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 ;是正确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萧新生 《探求》2006,(1):8-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性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观性的统一。主观上是否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在客观上存在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主观上能否创造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客观上存在矛盾的科学办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性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主观性相统一的决定因素是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贵在执政党能够发现新矛盾,解决好新矛盾,使主观符合客观。  相似文献   

6.
史学主体与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史学主体的求真审美感知是联结史学主体与史实之间的桥梁,而在求真审美感知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是史学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格局。本文认为,求真审美感知是史学主体历史认识的生长点。此外,本文还从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史学主体对历史认识的制约而形成的历史认识的软化与硬化特征,并通过对传统史学研究中的两种认识倾向的剖析,提出历史认识是史学主体主观性与史实客观性辩证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真理是客观的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一提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它歪曲了真理的本质 ,造成真理问题的模糊不清和诸多理论上的矛盾。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其本性是主观符合客观  相似文献   

8.
文本上,法是系统的和结构严密的。只要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作为一种语言和权力话语,不只与社会制度、政治权力、经济基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也与话语的性质、意义、效用以及话语的主体、对象和情境密切相关;并由此决定一切法在客观性、实在性、规律性、本质性、确定性、真理性和正义性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离散性与不确定性。同时,法还带有鲜明的社会性、权力性、工具性、实用性、强制性、偶然性、相对性和主观性。法也是权力意志的奴婢,经济基础的附庸,渗透着伦理道德、真理、正义和主观精神等诸多因素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霞  李恭忠 《求是学刊》2002,29(2):118-120
文章从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媒介和认知方法四个方面 ,论述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客观性问题。文章认为 ,纯粹客观的历史认知只是一个神话 ,批判这一神话是为了剖取其合理内核。历史学的客观性其实处于一种弹性状态 ,有一个伸缩范围 ,决定其是伸是缩及伸缩维度的是史料、认知主体及其认知方法 ,其中认知主体又是最具主动性和导向性的因素。在这样的格局中 ,如果仍然坚持追求客观性这一主观意向 ,则人类的历史认知仍然能够达到某种维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围绕“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志认为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是“客观实在”,不能是带着“主观性”的实践;有些同志则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人们进行实践,首先总有一个实践目的,有一个实现此项目的的计划方案,这是从现实产生的对所要争取的东西的假设和蓝图。为了进行实践,人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搞科研的实验设备,工农业生产的机器和动  相似文献   

11.
1.资源配置市场化。这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性较强的资源配置的计划化相反,市场经济体制是客观性较强的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经济资源和社会劳动时间。它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功能,把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是与解释手段的科学性、解释过程的科学性和解释结果符合一定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概念。它既不存在于立法者创立的成文法之中(但也离不开成文法的约束),也不存在于自由法运动的倡导者所提倡的科学方法之中,而是存在于解释主体所阐释的意蕴之中。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往往交叉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和经验事实的验证方法,并采用新的解释成文法意蕴的方法,探求法律解释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浙江学刊》今年第一期和第三期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就真理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性,即关于它们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成其为问题而实际上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而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范围,实质上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客体应包括主体以各种认识形式(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经验的与超经验的等)加以把握或试图把握的一切事物以及宇宙总体,而不仅仅是现实地进入人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内的事物。根据这一对客体的界定,文章把客体区分为属人客体和意向客体两类。前者是主体现实认识到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二重性的事物;后者则是主体以猜测、想象、思辨等方式把握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抽象性、推测性和范导性等本质特性。最后文章简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同志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揭示人的主体性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关键。本文试从主体性因素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这一目前人们还较少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的本质。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什么?一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认为它是人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这种解释原出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21页);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引用和发…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情感     
马琳 《学术交流》2001,(3):143-144
新闻情感作为新闻信息源与新闻记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坚持健康、多样、适度的原则,记者善于在新闻作品中运用新闻情感,有助于受众产生共鸣,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人类认识的目的,是要获得对客观世界具有客观性的认识,就是要尽量排除主观性。然而,实践表明,主观性的排除决非易事,这不仅由于任何“客观真理”都仅仅是有待检验的,即尚存时代特征的相对真理,而且还由于认识的主观性与其无意识性结合在一起,使之无法有意识地克服主观性。 心理学家荣格告诉我们,精神分析学研究表明:人从他的祖先(包括他的人 一类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种族意象,即原始意 象(Primordialimage),他说:“这里所说的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祖先曾有过的那些意象,毋宁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在本质上是从主体向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性阐释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模式.它的提问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互动关系框架中,文学文化等社会意识作为关系过程的主动因素和主导因素是如何对作为客体基础的社会存在发生价值赋型与实践改造作用的.从其特定的历史身份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体阐释视界主要体现为某种批判性的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客观性的阐释视界,它主要以一种实践性的阐释机制来实现其对象化的存在,而人及其情感心理则构成了这种主体阐释视界对客体基础发生实践作用的现实中介.  相似文献   

19.
主体重构与科学的历史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科学地阐释历史认识论,如何正确理解“主体重构”是当代东西方历史哲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对传统史学认识模式的超越入手,论述了主体重构理论的客观性。指出,主体重构理论突破了传统史学提倡通过考证史料,表现“历史真情”的历史认识模式,提出了历史学家所写的“历史”并非是过去事件的原型,而是历史学家从现实生活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所做出的“主体重构”。文章通过对克罗齐、柯林武德等人观点的剖析,进一步指出,主体重构并非是历史学术自由意志的驰骋。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不断变幻,这就为历史学家改写历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新史料。因此,用新的方式改写历史就成了历史学家创造社会文化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0.
广义认识论是狭义认识论的对偶语,它是狭义认识论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和狭义认识模式内在缺陷和矛盾的科学解决形式。所谓广义认识论是指诸认识主体间以认识客体为中介的认识交往关系系统的理论。相对于狭义认识论,广义认识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上都扩展到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认识关系,形成了诸主体间认识交往关系的系统框架。广义认识论的建立是认识论总图景,总框架的转换,是在元理论、元方法、元视角层次上的重新审度和合理重建。文章对广义认识论的客观基础、研究对象、基本目标、总体框架都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