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性精神是湖南文化的内核,是千百年来发展和培育起来的湖南群体精神,是湖南悠久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本质使然.也系湘土文化的结晶。血性是最能体现湖南性格特质的。系统地诠释血性并实施血性教育的,则是乡村教育家罗辀重。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中的“霸蛮”血性精神 ,亦称“蛮性精神”已有不少专论。王船山的美学思想与诗词创作 ,不但上承屈原“九死未悔”的壮烈人格 ,而且从作家的审美人格价值取向、创作的审美创造开拓创新意识、欣赏的审美风格批评标准等方面 ,独具特色地阐述了富有湖湘文化内涵的“霸蛮血性美”审美体系 ,相应地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血性真情”内涵 ,“霸蛮独行”狂狷气质 ,“雄强气力”挥斥的形象与画面。一、船山美学中的“霸蛮”血性美船山诗学重要论著《姜斋诗话》中 ,共收诗话三种1 1 8则 (《南窗漫记》除外 )。其中 97则是猛烈抨击诗坛…  相似文献   

3.
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群育。他实施“五育并重”,“群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提倡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于一体,处群而教。推行“导生制”,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重视环境熏染作用,主张开门办学,走社会实践的群育之路。罗辀重在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教育之神”。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演变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发展经过了“文革”之前(1949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新时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四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重社会需要,轻视个体需要;重政治需要,轻视生活与心理需要;缺乏与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衔接;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照。  相似文献   

5.
刘泓泉 《学术探索》2013,(11):153-156
作为近代著名的德育教育家,张謇主张“德”为学生“德智体群”全面发展之第一要任,在“公德”上要求学生爱国与理性兼重,在“私德”上注重培养学生“立志”“忠信”与“勤俭”等多方面的良好个人品德。为达到这些目标,张謇主张以严格管理、实践磨炼等德育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6.
要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努力建立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高校德育一体化即以“两课”教育为主要渠道,同时与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为避免目前高校“两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两张皮”及德育实效性缺乏的现状,应将具有德育功能的音乐艺术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并实行“两课”教师导师制。这是实现德育一体化、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界对于他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德育思想上的建树很少问津,甚至还因为老子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类的话而认为德育与道家无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文认为,老子哲学中包含着系统的德育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圣人”的德育目标,“知足不争”、“贵柔守弱”、“少私寡欲”的德育内容,“行不言之教”、“静观玄览”的德育方法。解读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伦理资源的精华,以及加强现代德育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巴金是一个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谜,他早期创作洋溢着血性,“血性”到了透明的程度;他早期思潮也是血性的,但血性中包含混浊。而这种血性的透明和混浊,无不与他接触过的虚无主义有关。要从巴金作品中认取血性,就不能回避这个谜,需要辨析这种混浊与透明。  相似文献   

9.
学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兼具育人和育才且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育人,育人的基础是立德。德育必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育人的全过程中应有机地统一起来。德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不失为一个有效促进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我们在借鉴中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探讨以及德育生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四维一体”的学校德育生态体系,即通过“四维”之课程德育体系、教材德育体系、第二课堂德育体系与地域文化德育体系的实施,实现“一体”之德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家训是古代的一种家庭伦理教科书 ,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古代家训中以德为“本”、以德为“富”、以德为“要”的家庭德育定位 ,以及倡导早期德育 ,强调道德化育的家庭德育思想 ,对于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时乐 《学术探索》2008,(4):120-124
大众传媒以其覆盖面广、影响频率高、传播内容杂、多信息、高时效、强视听、重参与等特点在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调节身心和提供娱乐等方面时常影响着受众。处在大众传媒包裹下的高校及其德育,已经飘浮在大众传媒的海量信息之中。大众传媒作为一柄“双刃剑”,给当今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众传媒已经深刻影响着高校德育的地位、对象、内容、环境、方式与方法及德育效果。需要整合政府、媒体、从业人员、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的力量来加强高校德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陶澍在古代湖湘文化氛围中成长陶澍祖父孝信“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为人乐善,敦古谊”,家道中落。父亲必铨”日贫乏,或数日无炊”。早岁就读岳麓书院,受到严格的学规、箴言、训令的规范教育,又虔诚地领受了山长、少鸿胪罗典教师、太史余廷灿等饱学之士“极爱重”的栽培,品学俱有极大长进,“与其堂兄陶  相似文献   

13.
揭示早期甲骨学方法论的渊源,是阐明中国近代学术史问题的一个关键。以“罗王之学”为代表的早期甲骨学研究,其考释文字、分类推求、综合研究之“二重证据法”,实源自宋代至乾嘉以来的金石文字之学。与此同时,罗、王又得西学东渐以及和海外学人频繁交流学术之助,故在开发新史料和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上,成为超绝前代的国学宗师  相似文献   

14.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也是伴随着这三个学制的颁行而建立、改革和发展起来的。论文通过对“三个学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兴办教育,“首重师范”;师范教育,德育为首;突出师范特点,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注重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可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使得德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理想、更持久。高校德育应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探索出一条“双腿走路”、“两翼互动”、“彰显特色”的高校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义利之辩发端于孔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重义反利,比孔子更甚。他认为“上下交征利”是天下混乱的原因。孟子的义利观是重“仁义”而轻利,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守仁义的道德规范。孟子的义利之辩,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德育思想。一、以仁义之端为首的性善论,是...  相似文献   

17.
王海 《学术论坛》2007,30(12):184-187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重"学院式德育"而轻"原生态德育".文章认为重视原生态德育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一种选择.为此,文章就原生态德育的概念、原生态德育的观念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纪彬 《中文信息》2013,(10):101-101
“生活化德育”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主要指的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去学习,重视道德的实践,而不是过去那种抽象化、书面化、政治化、教条化的空洞说服教育,也不是只注重书面知识的考查与德育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德育放回到生活中。“价值”一词指的是客观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德育审美化”指的是,道德教育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活动,应该也必须对道德教育实行审美化,本文将对中职生活化德育审美化的价值意蕴及其实施路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孔宪峰  周秀红 《理论界》2008,(11):159-160
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具有相通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预设。若从理论上得以充分证明,就说明我们探寻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选择必然切实可行、且必将实现应有的德育效应。本文作为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这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真正实践着美育的德育功能、并最终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我们要更新家教观念,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倾向,形成“要成才,先立德”的共识,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大教育资源,它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及习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才算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