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学术经历 马世年(以下简称"马"):徐先生,您好!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的一些学术名家作学术专访,以揭示他们卓越的学术成就以及沉潜在那些成就之后独特的学术动机、兴趣、理念与方法等.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 ,您在文论研究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个性与风格 ,而您的学术道路最初却是从美学起步的 ,请问您的学术起点是如何确立的 ?●说来好笑 ,我偏爱美学的种子 ,最早似是马、恩无意播下的。所以说“无意” ,因为马、恩虽有其美学思想 ,但终非美学家。但我神往于斯的原始契机 ,委实源自于马、恩。记得是在毛泽东说要读马、恩原著那年 ,我正在故乡一个依山傍海的村落养病 ,颇爱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是用两只眼睛来读马、恩的 ,当一只眼晴读出马、恩的革命家本色时 ,另只眼睛却执拗…  相似文献   

3.
童潇: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接受我代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对您进行学术访谈.我想,这次访谈也是我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后学向您求教的一次难得机会,还请您能多加指点!李老师,您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翘楚,也是中国中青年社会学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性人物.我一直认为,您的学术经历是您这代学者中十分丰富的一位,一方面,您是南开大学"黄埔一期"学员,是中国社会学恢复招生后自己培养的首批学者,您在农村和城市都曾经做过扎实的社会调研;另一方面,您又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在法国——社会学学科的发源地——拿到博士学位,接受了严格的法兰西式的社会学学术训练洗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您身上,我常常会感受到您有某种"中西合璧"的研究底气.我很想听一听您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钟少华 《学术界》2001,(5):237-242
钟 :马老 ,今天是 91年 6月 2 6日 ,在民族学院。我想请问您的学历及怎么样学习的 ?马 :我是 1913年生 ,家在山东省荣城县 ,在山东半岛角上。出生是阴历 6月2 2日。前几年我的学生给我做寿 ,还搞成阳历了。小时我在本县读书 ,穷家庭出身。中学在威海卫读的。 1934年考上北京大学。到北京来考的。那时交通也不方便 ,不过比科举时方便一点。钟 :您在哪儿考大学的 ?马 :我是在沙滩红楼考的。我们这种人 ,生不逢辰呀 ,老天爷也不照顾。我记得考的那天下大雨 ,水没大腿以上。我住在西单的会馆 ,早上冒大雨走去沙滩。钟 :怎么不坐电车去 ?马 :那时…  相似文献   

5.
正学术开端:孤军深入的出场张晓琴: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受《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杨文德先生委托,对您进行这次访谈,也想借此机会请教一下您有关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兼文艺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同时您有关德里达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前段时间做您的学术年谱时,发现您进入学术领域较早,著述也非常丰厚,学术著作二十余部,中英文学术论文则有  相似文献   

6.
○葛教授 ,您因学术而闻名 ,由闻名而经常被采访 ,仅我陋见就有《历史教学问题》、《探索与争鸣》、《文汇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对您的采访报道。不久前上海举行世界闻名的APEC会议 ,您也应邀作嘉宾在电视中接受采访 ,畅谈历史地理和旅游文化。这次我的访谈与此前有所不同 ,主要谈您本人 ,并且溯源穷流 ,了解您学术成长、发展的来龙去脉其实我的学术经历非常简单 :1 96 4年高中毕业后接受师资培训 ,1 96 5年起任中学教师不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他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他常说 :“我希望能在历史地理方面超过钱大昕、王国维 ,你…  相似文献   

7.
问 :克剑先生 ,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 :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 ,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 ,依我看 ,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答 :简括地说 ,我选择治学这条路 ,首先是为着自己心灵的安顿 ,此外 ,也对民族的学术命运有一份承诺。我想在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以自己的方式 ,以一个中国学人的姿态 ,对纠结中的民族文化出路和世界文化危机问题作点有价值、有担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苏永前:叶老师,您好!我受《甘肃社会科学》主编胡政平先生委托,很荣幸能对您作一次学术访谈。近年来,在推动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上,您不断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向您做一个访谈.我了解到,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带头人,这些年已有一些人就比较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您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访谈,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邹建军先生等.但是,我也看到在他们对您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有些方面与我的角度和思路也有明显不同,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值得关注和需要做出解答的.所以,我想请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0.
○石教授 ,我阅读过您的很多研究论文和著作 ,也听过您在不同场合为不同对象作的学术讲演 ,从中感受到 ,您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的长期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非经深思熟虑不轻易作出自己的判断 ,力求著述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应用性 ,并特别注重逻辑推演上的思维个性、语言的洗炼和文化穿透力。我想 ,您的这种学术风格和思维个性的形成 ,可能与您的治学背景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关系 ,您认为这一判断准确吗 ?●上述评价有些过誉。风格上的特点也是见仁见智的 ,很难作价值衡定。但后一判断是有道理的。从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来看 ,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