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关键要消除购买绿色产品的障碍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但是,在真正落实购买行为时,仅有不超过33%的消费者声称他们准备购买或已经购买了绿色环保产品。这种"豪言壮语"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大部分源于企业没有使消费者充分认识绿色产品的  相似文献   

2.
绿色营销背景下产品的空间合理性摆放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线索的重要来源。绿色消费者往往会综合考虑各种产品因素以满足自身购买需求,但目前尚没有研究将产品密度作为一个考虑因素来探究其对个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此外,在绿色消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如何促进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这一课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空间线索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空间线索视角,探究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且引入产品身份象征属性这一调节变量进行深入探讨。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效应;使用Process 3.0插件进行bootstrap分析,检验绿色价值的中介效应;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产品身份象征属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绿色产品密度低时,绿色产品密度高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就越高;绿色价值在绿色产品密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与此同时,产品身份象征属性调节绿色产品密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具体而言,当绿色产品具有身份象征属性时,相对于绿色产品密度高,绿色产品密度低更能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而当绿色产品不具有身份象征属性时,相对于绿色产品密度低,绿色产品密度高更能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结果从空间线索视角,拓展了已有研究关于产品密度在绿色产品领域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商家和营销人员利用产品摆放来促进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绿色消费理念转化为绿色购买行动,消费者需要承担一定的溢价支出。将环保因素引入消费者购买动机函数,考虑消费者的微观异质性、有限理性和环境复杂性,运用计算实验方法,基于情景建模构建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计算实验模型,动态模拟不同情境下消费者参与绿色购买的过程,从宏观方面探索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演化路径,并从微观方面剖析其影响机理。实验结果显示,虽然价格敏感程度和环保意识水平是消费者绿色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但绿色商品信息占优情境下,"朋友影响"可以显著提高绿色商品市场份额。绿色消费者在自身践行绿色购买的同时,应积极宣传绿色商品信息,这对于促使更多消费者将绿色消费理念转化为绿色购买行动,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由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现实情形下系统的均衡策略演化过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实验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相关因素对系统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创新演化博弈系统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中,只存在三个稳定的均衡策略,即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策略分别为(市场规制,不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绿色产品)。(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和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是影响博弈演化系统最终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主要因素。(3)在第一种均衡状态下,产品的基础价值、绿色偏好收益、绿色消费意识和产品价格等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因素;在第二种均衡状态下,政策收益、规制成本及产品市场需求量是影响政府采取市场规制策略的主要因素;在第三种均衡状态下,绿色技术创新补贴系数、市场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是影响企业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方向和边际的影响均存在较大差异。上述结论将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理论提供参考,也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构建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参与主体策略选择对系统均衡策略影响的演化过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实验方法进行了实验模拟论证。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创新演化博弈系统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中,只存在三个稳定的均衡策略,其中,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和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是驱动博弈系统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重要动力。(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和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是影响博弈演化系统最终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主要因素。(3)在均衡状态(1,1,1)和均衡状态(1,0,0)下,通过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绿色产品策略对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均衡状态(1,1,0)下,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绿色产品策略对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提高市场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效果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6.
绿色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它是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的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引导消费者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在崇尚自然,追求舒适健康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能源的可持续性消费。  相似文献   

7.
主旋律:绿色营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2001年为中国“绿色消费年”。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消费方向转变。绿色消费既适应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消费潮流。  相似文献   

8.
<正>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绿色市场”和“绿色产品”之风,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趋向。面对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流,企业必须树立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争取绿色标志,使自己成为绿色企业。  相似文献   

9.
潘俐 《科学咨询》2009,(20):19-19
绿色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它是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的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引导消费者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在崇尚自然,追求舒适健康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能源的可持续性消费.  相似文献   

10.
绿色经济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谁在生态竞争中取得优势, 谁就能在21世纪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绿色经济蓬勃兴起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觉醒.绿色消费开始取代工业文明时代的传统消费模式.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消费方式。一些国际先进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方向.举起绿色大旗.大力开发生态技术和生产工艺,纷纷推出绿色产品。据美国国际环保商业公司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有 5%的绿色产品,至1997年该比重已提高到80%。伴随着绿色生产的勃兴和绿色消费的成熟.全球绿色浪潮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在为生态经济披荆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绿色营销创新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产品需求和消费产生了巨大的绿色市场,从而推动了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绿色营销是企业以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深入探索情感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绿色购买乃至整个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的一项前瞻性、基础性研究课题。从情感行为模型和双因素模型的双重视角切入,提出绿色购买的情感-行为双因素模型假设。以白色家电购买为例,基于950名杭州市消费者的调研数据,使用SPSS、AMOS和SmartPLS软件,综合运用CB-SEM和PLS-SEM探索绿色购买情感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行为双因素模型在绿色购买领域确实成立。具体而言,绿色购买情感和绿色购买行为均呈现显著的二维特征,即绿色购买情感具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绿色购买行为具有购买绿色产品(即有所为)和抵制非绿色产品(即有所不为)两个维度;相对于认知,情感对行为存在更重要、更显著的影响(即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积极情感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效应大于消极情感;绿色购买情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购买绿色产品的影响效应大于其对抵制非绿色产品的影响效应;学历和收入对情感-行为双因素模型存在调节效应。研究结论为企业或相关机构制定绿色营销策略、提升绿色传播效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企业在绿色产品营销中.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消费的动机和行为方式,促进他们的消费向绿色产品转换,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绿色营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 2001年8月份,某胶合板制造有限公司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信赖其产品,未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擅自在其生产的木工板产品标识上使用绿色产品认证标志,并宣称: “本产品运用绿以新科技,获得国家绿色健康环保型标志产品。”当地消费者协会接到消费者投诉举报后,派员抽样送交法定机构检测鉴定,结论为该木工板中使用了不合格粘合剂,造成甲醛含量超标,对人体有害。进一步调查核实后,确认该公司所宣传的内容纯属虚构,已构成欺诈消费者的违法行为,遂  相似文献   

15.
营销学者在探究绿色消费议题方面做了众多开创性工作,然而针对诱因不同的环境威胁是否及通过怎样的心理路径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的研究仍然匮乏。本文将环境威胁分为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威胁和人为因素引发的环境威胁两类,通过4组实验检验了两类环境威胁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的心理机制。研究结果证实了无论哪类环境威胁,都会对绿色产品购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同类型的环境威胁会通过差异化认知过程和情绪反应影响绿色产品购买行为。当消费者面对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威胁时,其“外察”思维模式会起主导作用,此时敬畏感是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当消费者面对人为因素引发的环境威胁时,其“内省”思维模式会起主导作用,此时内疚感是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研究也证实了环境威胁对道德情绪的影响会受自然联结性和道德提升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针对绿色环保产品价格过高,阻碍其成为主流消费品这一现实问题,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探讨零售商向负责绿色研发成本投入的制造商提供不同联合研发契约时的供应链均衡策略和协调问题。以零售商主导的双边垄断型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消费者环保意识、产品绿色度水平、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需求的基础上,分别探讨批发价契约、成本分担契约和两部制契约对绿色产品需求、供应链成员利润及渠道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本分担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成员利润的Pareta改进;一定条件下,两部制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双赢,并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此外,虽然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并不总是会带来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但却总是会使得绿色供应链的利润提高;并且较高的消费者环保意识将激励企业追求一个较低的绿色成本系数,从而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努力。  相似文献   

17.
绿色食品信息、价值属性对绿色购买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EKB模型、H-S模型和消费价值模型,结合绿色食品自身特征,构建了绿色信息传播、绿色产品属性、消费者购买行为3个构面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绿色信息传播和绿色产品属性的直接关系程度,以及绿色信息传播、绿色产品属性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绿色信息传播对绿色产品属性有普遍直接影响,绿色信息传播、绿色产品价值属性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云 《决策与信息》2011,(9):180-180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仍然存在很多误区。企业必须正确理解绿色营销的内涵,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完善的动态的绿色标准体系,贯彻实施ISOl4000系列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才能开展科学的绿色营销。  相似文献   

19.
在绿色经济时代,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本文基于消费者需求偏好,在不同的政府补贴情形下,构建了包含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生产企业的双寡头竞争模型和斯塔克博格模型,分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和行动时机。研究表明:消费者环保意识有助于提升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而绿色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加会降低其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且绿色产品的单位成本与普通产品企业的利润呈倒U型关系;政府对绿色产品的补贴,可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补贴消费者与补贴企业两种方式下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社会总福利相同,考虑到补贴的执行成本,补贴消费者更优;绿色产品生产企业作为追随者时,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社会总福利也最高,因此,后发行动策略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占优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影响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绿色诉求广告可以分为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相对于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往往对绿色购买决策过程有更重要的影响。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注重绿色广告信息中情感诉求的表达,在新时代的绿色诉求广告中异常重要和关键。 基于情感行为反应理论和购买决策过程理论,提出绿色情感诉求-内外情景变量-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假设;以节能环保冰箱的绿色购买决策过程为例,400个有效被试参加4×2×2个实验组,通过网络在线实验收集一手数据;运用方差分析模型和阶层回归模型考察不同绿色情感诉求对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重点探究正面情感诉求与负面情感诉求之间的差异,并验证绿色涉入度和儒家价值观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情感诉求中传递正面情感诉求更能产生积极效果,即相对于负面情感诉求(负能量),正面情感诉求(正能量)对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更显著;绿色情感诉求对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作用不受消费者与情感对象间心理距离的影响,即自豪诉求与赞赏诉求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内疚诉求与鄙视诉求的影响也基本没有显著差异;广告态度和感知价值能显著中介绿色情感诉求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对比两个变量的中介效应,广告态度的中介效应更大,中介路径也更重要;不同情景特征消费者对绿色情感诉求的绿色购买决策过程不同,对于高绿色涉入度、高儒家价值观消费者,绿色情感诉求对其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作用更显著;绿色涉入度和儒家价值观对解释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直接路径不存在调节作用,但对于感知价值与购买意向这一间接路径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绿色情感诉求策略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