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NA的疑惑     
科学制造的误会,终于通过科学的解释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2.
王焘来到这个世界纯属一种误会。1964年7月,一位孕妇在祁门县医院分娩,很顺利,很快就生了个男孩。但是她感到不对劲,一场分娩似乎并未全部结束,腹中似乎还有一个小生命在不甘被忽视的躁动;医生、护士也预感王家要“双喜临门”,于是又忙碌起来。很快这小子就似受了几辈子委屈哭哭啼啼地降生了。  相似文献   

3.
长期和过重的精神压力对人的身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被严重精神压力困扰的人还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所以,我们一旦有了精神压力,应努力在思想上进行自我调节,力争将其消除,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1、自我渲泄。有了烦恼,不要闷在心里,可找亲朋好友倾诉,一吐为快;与人闹矛盾,要坦诚相见,消除误会;工作有困难,应虚心求教,往往一经旁人点拨,便会  相似文献   

4.
戏剧中的误会是对生活中误会的艺术再现。中外戏剧作品中有许多运用误会艺术手法的经典之作。巧合主要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剧情发展、制造喜剧效果等方面。当剧作家在运用误会与巧合时,应当把握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男女两性在言语交际方面存在的差异,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造成两性之间的误会和冲突。  相似文献   

6.
完美主义者     
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类也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希望世界能够完美,起码对他个人来说显得完美。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条可能的途径:让世界接受委屈,或者让人类接受委屈。然而没有人能够让不完美的世界接受委屈。如果不完美的世界愿意接受委屈,那么世界早就很完美了———起码能够让一个人觉得完美,至于其他人是否觉得接受委屈的世界变得完美了,他无暇顾及。也没有人能够让不完美的全体人类接受委屈。如果不完美的人类愿意接受委屈,那么人类早就很完美了———起码能够让一个人觉得完美,至于其他人是否觉得接受委屈的自己变得完美了,他无暇顾及。这…  相似文献   

7.
性别间因话语差异导致的误会屡屡发生,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就是当事人也把因话语误会造成的心理的伤害当作瞬时的话不投机或性格不和而不以为意.笔者试图借用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分析性别话语背后的性别心理、特定的价值观、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适应、家庭性别话语的再次定型或改变等对性别话语的影响,希望能在减少跨性别交际中的误会方面作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适用于社会诸领域。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它应该赋予参与者同等的话语权,把所有与议题相关的群体都纳入到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学者等中立方的监督作用。这些规范要求可以保证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提高经济生产效率,消除分配不公现象;能够帮助协商各方消除误会、达成共识,有效进行民主决策。  相似文献   

9.
把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而又审慎地处理好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的关系,坚决地反对伪宗教和邪教;消除信教群众对"适应论"的误会,积极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常常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正确的表达,并引起误会。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歧义现象,并且能够进行分化,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对提高语言的表达及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完美主义者     
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类也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希望世界能够完美,起码对他个人来说显得完美.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条可能的途径:让世界接受委屈,或者让人类接受委屈.然而没有人能够让不完美的世界接受委屈.  相似文献   

12.
黄略  蒲志鸿 《学术研究》2008,(2):143-145
本文通过对误解案例的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误解的主要起因、特征以及误解与交际主体、隐含义等要素的关系.误会的成因可能是语言能力问题、推理能力问题或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我们着重指出:对于言语行为的潜在含义、交际对象的意图的正确理解是有效交流的关键,涉及文化的无意识隐含义的差异构成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成为误会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3.
巴别塔(Babel)是旧约《创世记》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误会》是存在主义作家加缪(Albert Caius)的著名戏剧。通过对巴别塔多层象征寓意的深度诠释,从而启示了文学作品《误会》的多重解读,具体是《误会》中的家园思想,人物沟通观念,罪与罚法则。  相似文献   

14.
微笑与冲突     
人们一般认为微笑是一种全世界相同的行为,可实际上,这种行为是深深地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之中。不了解微笑行为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误会和冲突。为了促进东西方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本文主要比较和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微笑行为的差异以及解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语用和修辞是两门有着交叉点的学科 ,极易给人以错误的印象 :语用 =修辞 ,因此有必要弄清二者的区别 ,以澄清误会 ,明确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任务 ,真正认识这两门学科。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来区别语用和修辞 ,认为语用和修辞存在着以下的相异点 :达意与得体的差异 ;语境的突发性与既定性的区别 ;表达的自觉性与自发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从古到今的许多学者视二者为根本对立的两种人性论,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造成这一误会的主要原因是对荀子的性恶论没有真正的理解,以及忽略了他们的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也随之在许多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认知科学中的图式概念作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图式的特点,找出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认知根源,了解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中国文化图式,使交流双方达到消除误会畅所欲言的交际佳境。文化图式的理解不仅可以提高交流的效果,更可以建立民族和文化和谐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中英称谓语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文化、历史、社会体制的不同,中文和英语的称谓习惯也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从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两种语言在称谓上的不同之处,同时又使人们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称谓语,不至于造成误会或笑话,也不至于中断交际。本文对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郭沫若前期创作文化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是中国文化巨人的鲁迅与郭沫若曾有过“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人们往往归咎于性格的冲突,这未免简单化。倘若我们将视点转移到他们发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之前,比较一下他们的前期(指一九二七年以前)创作文化场,那么多少可以解释这让人感到遗憾的文化现象,并能够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化巨人的个人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  相似文献   

20.
娅俐 《快乐青春》2009,(12):23-23
我的邻居是一对喜欢垂钓的夫妇,他们有一个7岁的不爱钓鱼的女儿。每到周末,便能听到女孩委屈的哭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