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文章采用数据包络(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湖南省高技术产业2001-2009年9年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虽然逐年改善,但总体水平较差,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湖南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R&D资本存量、政府的财政科技拨款、R&D活动人员等投入均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相似文献   

2.
出口产品升级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高技术产业集聚则是促进出口产品升级的关键动力之一。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升级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出口产品升级;(2)高技术产业集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促进出口产品升级;(3)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升级的正向效应在东部与西部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上游关联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显著;(4)教育水平在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出口产品升级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因此,应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鼓励企业创新、推进高技术产业均衡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在低教育水平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全面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升级,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企业R&D直接障碍因素是技术创新要素欠缺,表现为融资困难,创新资金不足、高素质创新人才缺乏。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在开展R&D活动时,与此相关的是企业规模、创新的类型结构和R&D战略。其中,中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而小企业表现得更加具有防御性,对市场短期压力的应对性反应实际上从两方面消解了企业形成自身的研发能力的努力:一方面是R&D投入的滞后效应;另一方面造成企业不能通过差异化的设备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也就不能通过差异化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
企业R&D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企业创新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复杂的特征,从行业、企业及政府三个视角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企业R&D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其中,行业的视角主要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类型、行业技术水平等因素;企业的视角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政府的视角则主要关注技术创新政策的效率。相对来说,从政府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R&D行为影响的文献少得多。由于R&D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溢出效应,政府支持亦是影响企业R&D行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我国国情有别于西方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政府的视角探析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R&D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我们使用71家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一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年的R&D支出和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有正向相关性,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没有滞后影响。我们建议,第一,要加大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第二,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增强研发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第三,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应重视技术创新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扩大对华R&D投资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发展会对我国的企业、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能否达到我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所期望的战略目标和层次?这是人们所普遍关心和想深入了解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内在动因与挑战问题;分析了我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多重需求和效应;提出了促使我国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有效目标实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明晰创新能力培育的作用点。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南高技术产业四大类行业2003—2008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高技术产业四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均为非有效。其中,医药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效率低下且存在技术衰退问题,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技术衰退问题,医疗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低下。要解决河南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不足的问题,必须从提高技术效率与促进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加大。通过使用OLS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示范作用,同时,跨国公司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产生的人才流动明显地促进了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环境的形成,并带动了国内企业的R&D投资,这些正的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明晰创新能力培育的作用点。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南高技术产业四大类行业2003-2008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高技术产业四大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均为非有效。其中,医药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效率低下且存在技术衰退问题,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技术衰退问题,医疗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低下。要解决河南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不足的问题,必须从提高技术效率与促进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选择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R&D资金投入强度、R&D人员投入强度以及发明专利拥有量三个指标,多角度地探析我国技术创新对电子通信行业出口的影响。利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样本数据现状做描述性统计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三项技术创新指标对我国东中部地区的电子通信行业出口的影响极为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与电子通信行业出口相关关系强于另外两个指标。最后对此进行分析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征及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与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8年的数据,通过一个基准的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以及出口竞争力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最为显著;但在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上,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最为显著。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视角,实证考察了2001-2011年间我国科学创新投入产出状况。研究发现,在影响国家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中,RD经费投入强度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关键制约因素;政府对高校RD经费投入比例偏低和基础研究资助对象不明确,是导致基础研究投入长期以来不断走低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使国家科学创新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政府必须在不断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革目前落后的资源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与国外跨国公司组建技术联盟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工具,也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构筑了一个政府、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三边博弈模型,分析技术联盟研发投资的决策,并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措施,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两阶段链的视角,运用多阶段超效率DEA测算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效率及两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然后借助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两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对其协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偏低,各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不均衡。依据两系统发展水平将17子行业分为四类,深入分析其特征及原因,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引入客观衡量R&D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技术论文,研究中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证分析了1991--2007年中国国内R&D投入与国际主要检索工具(SCI、EI、ISTP)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R&D投入是促进科学技术论文发展的重要原因,科技论文的产出所代表的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1991-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整个样本期、1991-2000年、2001-2010年考察了 FDI和 R&D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R&D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经历了一个从不显著到显著的正影响过程,而且R&D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FDI;尽管在整个样本期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但由于外资企业对我国国内企业竞争负效应的增强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减弱,使得 FDI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1-2000年的显著正影响转为2001-2010年的不显著负影响。因此,我国需要积极鼓励国内企业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去,积极与外国 R&D机构开展合作,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 R&D实力,扭转近年来 FDI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负效应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我国制造业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1:7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选取31个省份、8个年度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视角探讨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设计:搭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技术研发力量、提高人才小高地;贯通制造业升级的通道、强化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提高科技产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中国1997年、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分15个行业、8种能源来研究中国基于国内生产、消费、出口、进口中的CO2排放及国际贸易中的净排放等问题。结果表明:(1)中国一直是碳贸易净出口国,1997—2007年的CO2排放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大于国内消费的CO2排放量,且出口的CO2排放量占国内生产的CO2排放量的比例很大,这说明出口对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是进口和出口CO2排放量相对较大的三个行业。(3)从单位产值看,出口、进口和国内生产的CO2排放强度在1997—2007年持续下降,而国际贸易净值的CO2排放强度1997—2007年一直上升,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要远大于国内生产的CO2排放强度,表明中国净出口的资源和能源正在不断地快速飙升。因此,中国应加大鼓励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出口,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出口,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和新能源,从而减少中国的CO2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