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 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的改编..改编电影中,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的银幕展示,标示着精英群体再次走向时代前台;对爱情与青春题材的改编,彰显着这时期人性复归思潮的文化力量;而"文化寻根"和"文化重建"语境下的改编电影,则成为这时期文化精英群体寻找与构建中国新文化体系的重要影像表达.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精英化意识,不仅深远影响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还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继续发挥着精神余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电影史上 ,大量移植改编文学作品来拍电影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期。一个是 2 0年代 ,当时中国影坛上盛行的侦探片、言情片和武侠片 ,大都取材于当时大都市流行的通俗小说。另一个是八九十年代 ,这一次文学改编成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通俗小说转向了纯文学小说 ,注重表达的是民族整体经验。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导演 ,相对集中地从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文学作品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和题材 ,这种“强强联合”的做法成了一时的趋势。它在短时间里造成了对世界影坛的极大冲击。文学的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形式的转换 ,以及意境营造、情景交融、声画对位 ,及至各种文学的表现技巧 ,都曾经被有创造性的电影编剧和电影导演所利用 ,变成中国电影的一个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90年代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流文化的统摄力减弱 ,精英文化急剧衰落 ,而大众文化则借助市场的力量蓬勃发展 ,一跃而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处在这种大众文化的语境中 ,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转型 ,走向世俗、贴近大众成为主旋律电影的自觉追求。革命战争及历史题材影片注重再现壮观的战争场景 ,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领袖传记和英模人物题材影片尽量使领袖平凡化、英模人物世俗化 ;日常生活题材影片则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际遇 ,努力发掘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4.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文本,但目前海峡两岸学界对此并未做系统的梳理。通过从电影发展史视角对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儿童电影进行界定与梳理可知:乡土与都市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意向,呈现出乡村书写、都市书写以及乡土与都市书写相融合的三种形态。从社会文化视野透视,这种儿童叙事表达与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同时,其艺术创作又有着显见的成人省思特质,传达着创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从审美文化视野透视,这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以来的艺术审美风格紧密相关,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6.
袁庆丰 《学术界》2023,(4):150-162
旧电影即旧市民电影,是1932年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新电影出现之前唯一的国产电影形态。旧市民电影以噱头、打斗和闹剧为核心元素,以社会教化为主题,以婚姻家庭和武侠神怪为主要题材,其依托和取用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是与新文学、新文化相对的旧文学、旧文化。具体地说,就是以“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等言情小说,以及同样拥有大量读者群体的各种武侠和神怪小说为文本取用资源。联合影片公司1926年出品,但迟至2017年才重新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残片《夺国宝》,既是1920年代中国旧文学强势主导电影生产的体现,也是旧市民电影本土化和民族化已然成熟并发挥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又一个新案例。  相似文献   

7.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8.
影像媒介的发展促进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电影从小说的内容和手法中得到题材与借鉴,小说作品通过电影传播得到发展与传播。电影与小说互动的模式及因素直接影响到互动的结果。文章以“是否忠于原著”为支点,通过1940版、1995版、2005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与小说《傲慢与偏见》之间的比照,归纳出电影与小说作品互动的三种模式与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视觉文化的来临,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当代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渗透.它们使小说突破传统语言的叙事模式,追求一种视觉化、动态化、模仿化的特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剧本化的倾向,小说尽力使用视觉造型动作来展现人物.其次,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影像化诉求,小说创作追求语言描写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再次,当代小说叙事积极吸收了一些电影化的手法和技巧,作家们也越来越注重对小说色彩和声音的渲染.当代小说中的剧本化倾向、影像化诉求、电影化技巧,毫无疑问适应于当代文化转型、人们的思维变化这些事实,与整个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题材电影的意象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旨在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意象叙事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自然意象和民俗意象参与叙事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重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苏晓芳 《云梦学刊》2010,31(5):99-105
新世纪的政治小说是当代"主旋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是社会转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敏感问题。反腐是新世纪政治小说的核心主题。新世纪的政治小说抓住了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既顺应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也备受普通大众青睐。且新世纪政治小说作家,大多有对市场意识与对现实政治进行双重关注的高度自觉。新世纪的政治小说也是一种具有"特别的样式"的通俗小说,具有模式化的特征。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研究方法对张平、陆天明、周梅森的政治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划分出七种人物类型和十三种叙事功能,二元对立模式是其基本结构方式。新世纪政治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包含着几种经典的通俗小说叙事成分,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是最重要的两种。新世纪的政治小说是表征主流意识形态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向大众文化倾斜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2.
“宁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始于社会主义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以其饱经沧桑和忧患之后的慷慨悲歌征服了大江南北。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不仅提升了宁夏文学总体的创作水平,也为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赢得了美好声誉。进入20世纪90年代,宁夏文学在略事犹豫和徘徊之后,终于在新世纪前后,再次向中国文坛奉献了“宁夏青年作家群”。这一创作群体的崛起,不仅给新世纪前后的中国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怡人的创作之风,而且,这一与广阔深厚的中国古老土地和“中国经验”血脉相连,并因此取得了不凡文学业绩的青年创作群体的成功,也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于偏远地区的文学创作事业,只要领导得法,调动有方,是可以走在全国前列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都市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创作现象,它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类型的艺术品格,即着眼于特定的都市社会环境,以都市人的欲求和生存为出发点,力图多视角、多层面地展示中国现代都市的人文景观。而其中追寻与迷失这个似乎悖论的都市人生现象,又成为新都市小说多视角叙述的一个聚焦点。  相似文献   

15.
史素昭 《云梦学刊》2009,30(2):108-111
唐初八史的修撰多取小说,受到后代诸多指责;但笔者认为,此举无疑使唐初八史带上强烈的文学色彩。“取小说”不但使唐初八史保存了当时的文学风格,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品位,而且有助于唐初八史刻画人物形象,加强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还使唐初八史带上浓郁的志怪小说色彩。  相似文献   

16.
尹晓丽 《晋阳学刊》2005,(4):103-106
当代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由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第五代导演的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体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晋海学 《齐鲁学刊》2012,(3):147-151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语境中,对文体自由的期待构成了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批评家们由此对文学形式因素产生偏爱。在此情形下,马原对小说叙事的积极探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并经由他们的积极阐释而以叙事的先锋著称于文坛。然而,马原小说及其批评并没有依照人们的意愿走向深入,反而因为某种"叙事圈套"的操作困境而走入误区。马原小说期望与批评之间的悖反现象值得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19.
黄万华 《晋阳学刊》2007,(2):115-118
黄锦树的“旧家系列”“马华文学史系列”“星马政治狂想曲”等小说在青春原欲的宣泄中突入被视为创作“禁区”的政治历史,并自然地转换成文化的“招魂”,成为大马华人命运的真实呈现。他在历史倾听中赋予回忆以生命本体的意义;他以才情丰盈的小说形态表达出挑战传统的南洋经验,探寻着马华文学的始源和归宿;他以诡谲狂野的风格叩问着政治叙事的极限,以此扮演“五四”传人的角色。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由此,他呈现出马华新生代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