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经济数据为基本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SPSS23.0统计软件等方法,对2001—2015年山西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山西省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11个地市间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尺度上,山西省旅游经济整体上逐渐向均衡发展,但11个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缩小地区间差异,促进全省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原理,根据山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从时空两个角度确定了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阶段模式和区域模式,指出了全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和2012年安徽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对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等进行测定,运用SPSS19.0相关性分析法和空间错位分析法实证分析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空间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弱负相关;旅游资源优势度等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基于昂普(RMP)理论,从山西省非遗资源主要特征(R)、非遗旅游游客诉求问卷调查(M)和非遗旅游发展现状(P_(现状))三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非遗数量、类型和文化背景区域分异明显。2.游客更偏好依托于原文化生态空间的非遗旅游目的地,但也认可迁移至景区或城镇中心的非遗旅游地。3.从非遗旅游业态及其空间载体组合看,山西可发展三种资源地指向和三种市场地指向的非遗旅游产品(P_(未来))。  相似文献   

5.
山西在经济层面、地理环境等方面表现有本省区域特征,因此山西省的农地流转在流转模式、流转速度、流转规模、流转用途和流转意愿等方面必然会呈现本省区域特性。针对山西资源禀赋条件、现有生产力水平以及产业基础与市场环境的区域差异特性,山西农地流转制度不但要考察布局的普适性,同时要考虑到山西区域规划的特殊性,做到统筹兼顾,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山西区域农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山西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官方数据,对11市经济增长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外贸易和政府财政支出会引起经济差异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会促使经济差异缩小,消费品市场规模、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对经济差异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山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包括: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培育服务体系;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第三、努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第四、推动区域产业合作,实现区域经济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入境旅游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从测算结果看,福建省入境旅游带内差异大于旅游带间差异,旅游带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滨海旅游带内的差异造成的。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福建省旅游入境接待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福建省各设区市可以根据区域旅游资源优势、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旅游设施条件,通过提升入境旅游市场的战略,缩小入境接待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旅游局自2013年5月15日出台《关于推动“美丽山西休闲游”若干措施》并全面开展“美丽山西休闲游”活动以来,受到山西省政府及全省旅游管理部门、从业人员、各类媒体和广大游客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山西省第二季度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看“美丽山西休闲游”的开展情况,指出在活动开展初期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测度了其科技型人才集中程度及变动趋势。运用泰尔指数法对山西省地级市科技型人才分布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分析、解释了其差异原因,得出:山西省科技型人才分布总体差异呈逐年缩小趋势;太原的科技型人才集中程度较高;山西科技型人才分布差异主要是由中部地区内差异,以及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间差异构成;科技财政拨款和高校在校生数是解释山西省科技型人才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结构转换和提升,必须有金融的支持.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与山西金融机制的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针对山西省金融创新的现状及缺陷进行了比较分析,围绕山西金融机制创新、改革与发展问题,从战略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山西省在中部崛起中的金融机制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山西省入境旅游总体差异,然后运用泰尔指数定量评价了2000—2008年期间山西省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市际差异变化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引入区域分离系数来定量比较山西省三大地带入境旅游分离收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基本单位,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主要指标,选取2001-2010年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分析探究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相对差异缩小态势不明显,总体差异巨大;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禀赋与丰度、交通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减小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各地区旅游资源的质量、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全省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辽宁省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由于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旅游资源自身的破坏和旅游资源外围景观与环境的破坏,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应该开发新兴的旅游项目,重视国内大众旅游,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旅游竞争力是一个旅游接待地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在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回报并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文章对甘肃旅游竞争力起着关键影响的区域发展水平、对外经济联系、区域文化氛围、旅游景点丰度、区域环境质量、区域服务水平、区域交通状况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八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众多的因素及其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软件Mapinfo9.0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福建省九地市1999-2008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显示:福建省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集聚度高,梯度明显;九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呈现单峰结构,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差异逐步减小;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间及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波动下降;九地市旅游经济发展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近十年来,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并逐渐形成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南平市4个旅游强市,且沿海地区对福建省旅游经济起到了较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省实际出发 ,提出了培育具有四川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经济的思路 :(1)挖掘和包装名家古诗文中具有四川特色的旅游景点品牌 ;(2 )发掘蜀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旅游娱乐品牌 ;(3)挖掘和包装蜀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 ;(4 )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问题是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按照"自下而上"分析法对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进行定量估算,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将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划分为高、中、低三类碳排放区域,具体剖析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碳排放总量、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是衡量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指标。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而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则逐年下降,旅游业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2)区域旅游业三大部门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旅游交通是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旅游活动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而旅游住宿碳排放波动性较大。2000-2015年山东省旅游业累积碳排放总量为4 764.05万吨,其中,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大部门占比分别为66.52%、25.80%、7.68%。(3)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旅游业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东部沿海 > 鲁中地区 > 鲁西地区,游客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则是东部沿海 > 鲁西地区 > 鲁中地区;从碳排放指标上看,山东省大多数地市位于中高旅游业碳排放的行列,东部沿海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区。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2002—2007年省级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动态定量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沈阳的作用和地位特别突出,是辽宁省旅游经济联系强中心,旅游经济隶属度高;大连尽管城市中心性很强,但和沈阳相比非中心旅游城市对其隶属度普遍很低,并且还在持续降低中。辽宁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实际上处于“核心极化”阶段,区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旅游政策导向等因素共同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振兴东北”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经济的主要战略步骤,在此前提下,锦州经济振兴中旅游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锦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制约因素,在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基础上,提出了锦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辽宁省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步骤,采取多渠道融资策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改善现有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快区域旅游合作,实现锦州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