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对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设想进行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这种“个人所有制”不是公有制的同义语反复,也非重建个体所有制,而是对个体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的“自主活动权利”的保留,通过改造使其在公有制基础上得到发展(余陶生:《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新探索》《江汉论坛》1991年第2期,下称“余文”)。持相反的看法的同志认为,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个人所有”(杨胜刚、胡艳超:《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重点个人所有制”》《江汉论坛》1991年第3期,下称“杨文”).二文都反对“个人所有制”是公有与个人所有的混合。本文就上述看法提出商榷。马克思对“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对自然占有”进行科学分析时,将生产及其社会形式所有制纵向地抽象为一般与特殊;说到个人及其社会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就指出: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了。剥夺被剥夺之后,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这种“个人所有制”,在我国学术界曾长期被认为是指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但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学术界对此提出了异议。正确阐明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近,我们看到余陶生同志在对其它同志的观点(刘光杰:《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点》,《江汉论坛》1990年第3期;孔陆泉:《应当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学习与探索》1990第1期)进行商榷之后提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内涵论争的历史出发,立足于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从多个层次系统分析与阐明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双重内涵:其一是指“重新建立”的是联合起来的全体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单一所有制;其二是指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借助于按劳分配实现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制。其中前者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深层本质,后者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4.
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种种解释,大抵说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其内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理解不准确,从而导致对问题理解上的僻差;一种是为其私有化观点找理论根据,对马克思的论断进行有意歪曲。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与马克思科学论断的内涵不相容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仅仅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十四章的重要结论,而且是整个《资本论》,乃至科学社会主义的荩要结论。本文将《资本论》、的一些论述完整地呈现出来,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得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分别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些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事实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应该是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资料或者生活资料;重新建立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要恢复个人所有制,本质上是指生产贷料公有制,同时还包括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这是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体现这一点,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到底是什么意思?10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对这个经济学中的“谜”一直抱以极大的兴趣,不断进行“猜想”。它首先所遇到的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杜林对它的歪曲和攻击。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捍卫了这一命题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在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论》被翻译成中文直到70年代,人们对“个人所有制”问题的认识都还是比较一致地保持在恩  相似文献   

8.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马壮昌,陈晴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末尾,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  相似文献   

9.
从个体全面发展的高度试解“重建个人所有制”之谜杨昌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①在其他论著中,马克思也多次重述类同的观点。马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法兰西内战》两书中,提出了在“剥夺剥夺者”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或“实现个人所有权”的命题。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段话做了解释,他说:“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  相似文献   

11.
黄爱华 《东岳论丛》2002,23(4):126-129
“消灭私有制”是指消灭那种只有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共产党宣言》并没有由此否定一切个人财产及个人所有制。因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从哲学上分析 ,该命题依据于否定之否定、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者产权等理念。“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首先 ,它重新确立了劳动的自主权 ;其次 ,广大劳动者拥有自己的资产 ;再次 ,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 ,既允许竞争又加强协作 ,注重那些重要的生产资料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戴道传同志在《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发表的《论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一文(以下简称戴文),对马克思在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说的一段话作了不同于恩格斯和列宁的解释,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在“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解释的那样,指的是消费品,而应当指的是生产资料,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生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历来分歧颇大.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人们重新提出和研究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时,分歧和争论仍很大,特别是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更大.近年,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越来越多.一些人不仅坚持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只是指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而且推论说,如果认为这里包括生产资料,那就等于主张私有制,就是为主张私有化的人提供理论根据;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只能是指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并以此为根据认为当前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国有资产分解,分配到每个人手里(在价值形态上),以实现个人所有制.此外,也有的人为了避免“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被用来为重建私有制辨护,而回避这种提法,或者甚至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提法说成是马克思的疏忽、误用或某种借用,而否定这一提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都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问题,也涉及到改革的方向问题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深入系统地重新研究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曾指出,未来社会是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学术界近年来讨论的十分热烈,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也想就此略述管见。一、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推论纵观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的讨论,虽然大家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给人以很大启发,但是,我们觉得在讨论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其一,许多同志仅仅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社会形态,从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出发去理解和界定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推论,如认为个人所有制就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或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等。其二,一些同志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把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相关论著中也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但是后人在马恩的基础上去理解和阐述这一重要思想时,却争论不断,因而在笔者看来,要想正确把握马恩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论断,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回到马恩的语境中理解它的内涵;其次,需要把握这一论断的目标;最后,需高瞻远瞩,理清这一论断实现所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是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提出来的。他认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产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质疑韩卫东,韩维彩所有制和产权结构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此理论界发表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见解。其中有的学者主张“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应该是马克思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①。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有进一...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兼谈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刘琳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一直是我国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如何理解重建的“个人所有制”的内涵,争论很多:有的人理解为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即人人皆有的私有制;有的人理解为消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及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曾一度被国内某些同志曲解为“人人皆有”的所有制,并以此作为国有财产个人化的理论依据。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科学的内涵进行阐释,澄清理论是非,藉以开阔思路,指导社会主义国有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经济学会与社科院经济所、《学术月刊》社联合举办的经济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第五次讨论会于2月24日举行。讨论主题是股份合作制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股份合作制的理论依据。有的认为,股份合作制就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实现形式。有的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劳动力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而不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其背景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不能相提并论。股份合作制的理论依据,确切地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和股份制思想,而不是“重建个人所有制”。有的认为,股份合作制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基本点是把个人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融合为一,并结合在公有制里,形成以个人占有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