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交通年鉴》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年鉴质量评比中,荣获“中国年鉴奖”暨综合奖特等奖。“通报表扬”(注)。喜讯,赞扬,鼓励,鞭  相似文献   

2.
2009年末,《安徽年鉴》在中国版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荣获综合奖特等奖,这是((安徽年鉴》继上一届(2004年)之后再次获此殊荣。能获得全国年鉴界的最高荣誉,是《安徽年鉴》全体编纂工作者勤奋努力、孜孜追求的结果。《安徽年鉴》在全国创刊较早,培养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的编纂工作者。多年来,大家围绕年鉴的写作、编辑和出版,  相似文献   

3.
时逢创刊20周年,《中国城市年鉴》荣获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04中国年鉴奖暨第三届全国年鉴质量评比特等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年鉴的一种褒奖和肯定,更是对年鉴编纂工作者的一种鼓舞和激励。《中国城市年鉴》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较早创刊的年  相似文献   

4.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5):F0004-F0004
《杭州年鉴》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自1987年创刊至2008年,已编纂出版22部,计2200余万字。该年鉴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年鉴评比特等奖,并获得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评比特等奖。在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连续四届获得优秀或者特等奖。《杭州年鉴》从1994年卷起,每年的年鉴内容都制作成多媒体光盘。  相似文献   

5.
《靖江年鉴》创刊于2002年,至今已出版7卷。其中2004年卷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全国县(市、区)年鉴特等奖,获第三届全国年鉴质量综合一等奖及框架设计、装帧设计和条目编写3个单项一等奖;2005年卷获江苏省第四届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比年鉴类特等奖。这是年鉴同仁对《靖江年鉴》工作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鞭策我们继续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编鉴理念,通过不断强化规范和创新,进一步提高《靖江年鉴》的编纂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我们《浙江年鉴》获得了综合奖特等奖,这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鞭策。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的年鉴借评比的东风,千方百计提高年鉴的编校和装帧设计质量,推动年鉴出版事业上  相似文献   

7.
《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许家康著。作者以20余年的年鉴工作经验为基础,又经过对年鉴编辑出版规律长期潜心研究,撰成此书。本书着意搭建年鉴编纂的理论框架,系统介绍年鉴编纂的方法以及编辑人员的组织管理与年鉴工作的创新。本书荣获第五届全国年鉴学术论著评比著作特等奖。  相似文献   

8.
在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承办的全国第三届年鉴评比中,《杭州年鉴》(2004)荣获综合奖特等奖。《年鉴信息与研究》将编发《中国年鉴奖纪念专刊》,杂志社约我写获奖感言。作为年鉴工作的一名新兵,很高兴能借这个机会,对年鉴界领导和同仁多年来给予《杭州年鉴》的支持和厚爱致以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9.
《张家港年鉴》自1996年创刊至今共出版12册。1999年,《张家港年鉴》首次参加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一举获得综合评比特等奖,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三个一等奖。至2007年末,在国家级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张家港年鉴》获得四个综合特等奖、两个编校质量优秀奖。《张家港年鉴》推出的“悬赏捉差错活动”被评为1999年中国年鉴界年度十件大事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邮年鉴》创刊于1987年,至2008年已编纂出版20卷本,总字数达1244.8万字。《高邮年鉴》编辑部按照“体例规范,特色明显,不断创新,严格编校”的要求,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狠抓质量不放松,使年鉴编纂质量一直稳居于全国同行先进行列,先后获全国地方年鉴评比综合一等奖、全国年鉴校对质量优秀奖、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比特等奖,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连续获第三、第四届特等奖。从《高邮年鉴》编辑部的做法中,可以总结出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镇江年鉴》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奋力中游突围,以跨入全国年鉴第一方阵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工作全局,记录历史,服务社会,传承文明,资政育人,年鉴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4年以来,《镇江年鉴》分别获得中国年鉴奖、中国地方志年鉴特等奖、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一等奖;在2005年至2008年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获得两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镇江年鉴》驶上了平稳发展、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相似文献   

12.
5月11日,在济南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颁奖会上,《西安年鉴》2009年卷获得了年鉴最高奖项——综合特等奖,以及框架设计、条目编写特等奖和装帧设计一等奖等3个单项奖,赢得了“大满贯”。这是《西安年鉴》自创刊18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13.
《广州年鉴》于1999年开始参加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至今已经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特等奖和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三个单项特等奖,总分位居全国城市年鉴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年鉴编委会的悉心指导以及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1):F0004-F0004
许家康著。作者以20余年的年鉴工作经验为基础,又经过对年鉴编辑出版规律长期潜心研究,撰成此书。本书着意搭建年鉴编纂的理论框架,系统介绍年鉴编纂的方法以及编辑人员的组织管理与年鉴工作的创新。本书荣获第五届全国年鉴学术论著评比著作特等奖。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乌鲁木齐年鉴))创刊于1996年,至今已连续出版9部年鉴。2004年在第三届全国年鉴评比中,《2004乌鲁木齐年鉴》获得综合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16.
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活动已落下帷幕,在5年来出版的上万部年鉴中,100余部年鉴获中国年鉴奖,《大连年鉴》等8部年鉴同获中国城市年鉴奖特等奖殊荣。在此,《大连年鉴》向全国各获奖年鉴表示同贺!我们十分珍惜获得的荣誉,因为它既是年鉴专家对《大连年鉴》编纂成果的肯定,也是年鉴同仁对《大连年鉴》的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其成书的质量至关重要。《上海地方志》杂志于2007年第5期刊发了“2006年中国方志系统年鉴10件大事”,其中《张家港年鉴》改革创新的成果被列为第6件大事。该大事记述:2005年-2006年度《张家港年鉴》连续获得三个“特等奖”——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比特等奖、全国第二次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江苏省第四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特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与建设高素质年鉴编纂人才队伍、创新年鉴框架设置体系、科学选题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桂林市是闻名世界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编纂《桂林年鉴》,这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化桂林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市48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编纂出版《桂林年鉴》,旨在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广大读者了解市情提供资料,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争取外商投资建设桂林提供帮助,从而达到为桂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服好务的目的。为此,桂林市志办始终把编写(《桂林年鉴》作为修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从1985年至今已经连续出版11卷。其中1985年至1995年为5年一卷,自1996年以后每年一卷。《桂林年鉴》力求在客观反映桂林基本面貌、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的同时,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重视图文并重、相得益彰。多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通过对年鉴框架结构、资料收录、编辑方法、装帧设计等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使年鉴的“全、新、精、特、鉴、便”六大特点更加突出,综合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愈来愈大,赢得多方肯定和赞誉。(《桂林年鉴》2004年卷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综合奖特等奖和中国版协颁发的首届“中国年鉴奖”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奖一等奖。中国方志出版社如是评价《桂林年鉴》:“内容广博,信息密集,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和熟悉桂林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信息,为续修地方志积累了资料。编纂主旨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对于中国年鉴界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举办了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又开展了第三届全国年鉴质量评比。这两项评奖,是对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年鉴编纂质量的一次大检阅,既展示了中国年鉴改革创新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年鉴编纂质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主编的《张家港年鉴》虽在两项评奖中分获“特等奖”(县区年  相似文献   

20.
在编纂《广西年鉴》2009年卷的实践中,我们继续秉承“实事求是,严谨办鉴”的基本方针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良作风,围绕“展广西特色,创年鉴精品”目标,着重在创新栏目、充实内容、提高彩页品质等方面下功夫,取得较好效果。在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广西年鉴》2009年卷名列省级年鉴总分第一,获得特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