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完整的心态是禅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禅认为完整的心态不是生命的外来而是生命的本来,不是虚幻的现象而是最高本体。完整的心态人人所具有,但又是众生所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人之心为外物所污染所分裂,生命的完整心态境界变成分裂的心态结构;更因人之禅心为尘心所蒙蔽,真实的自我为虚幻的自我所障碍。禅要拯救众生,不是拯救其生命的皮肉而是拯救其生命和心态;拯救什么样的心态呢?就是要在纷纭骚乱的尘劳里,把被分裂了的心态升华到完整的境界,寻求真实的生命,实现本来的自我。什么是禅?禅就是无分别的完整的心态境界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艺术之自古以来的争执,需要宗教/美学的调合.人终归是人,他必须面对生活世界,在拯救生命时,诗与哲学和好如初;关键在于,美学此时继续袒露着生命与灵魂的伤与痛.但毋需悲泣,<理想国>原本关乎个体生命质量的"理念论",早就在等待着生命的勇作.  相似文献   

3.
尼采美学思想的要义是为人生而艺术。尼采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他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在尼采看来,古希腊人借助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发展而来的悲剧艺术,使人生变得壮丽,酒神精神乃至强力意志成为人的生命之本质规定。因此,尼采认为,在人的生命由于科学、道德的戕害而越来越孱弱的时代,只有艺术才能够实现拯救。尼采的美学思想吁求着强力,它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从艺术的原生性、可塑性与无限性生发开来,探索艺术发生的奥秘,解读艺术具有永久魅力的所在。在探索艺术的原生性过程中,本文着重把艺术的发生和人类生命的发生与完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在寻求艺术的可塑性的时候,本文主要用接受美学对艺术的解释方法,通过对接受主体和艺术本体之间的对接变化来阐释其本质的流变;在缕析艺术无限性的努力中,本文力求从时间的无限性与思维空间的无限性上去追寻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存实践中的艺术审美活动,"缘"于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憧憬,以及对于理想的生命形式的追求。其中包括人以自己具有无限灵性和可逆性的特有机能,寻求与更为广阔而久远的世界对话。从人类为寻求身心的更大自由,为获得生命空间的更加扩展的意义上,探讨人类艺术审美活动的生成、发展,乃至认识其内在机缘与命意,很大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适合。在当代背景下,在对待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文化建设时,必须将目光放远,将视点最终落到关于人的理想的生命形式上,落到人类发展的大目标上。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要求创作者必须贯彻自由的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审美道德意识生成在创作中具有特殊性,不是从外面强加给作者的,而应是创作者内在的生命自由意识向艺术的体验性生成。审美意识的体验性生成,是生命的"敞开状态",道德意识则使创作者处于生命的约束与责任担当状态。所以,从生命本身出发,就可以看到:审美与道德之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生命内在力量的互相激活的关系。只要寻求生命自由意义上的审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艺术就能展示出感动人心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人何由以寻求绝对价值为归趣:一方面,人由于先天不足,需要寻求先验的结构作为自己生命本体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类有一种克服自身有限性的强烈祈求,并明察到只有通过绝对价值才能观照自己的完满性.这样,绝对价值获得了人的存在根据之命意,从而澄明和明启人靠何和在何之中,建立其居所的价值的绝对性问题,由此认为,绝对价值担当拯救人类之本命.  相似文献   

8.
就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对苦难历史中个人困境的表达,对现实表层中幽暗人性的探索,一直占有核心的地位.但是,他们对生存困境或幽暗人性的执着表达,不仅仅是为了书写生存的荒谬或无奈,更多地还是在体恤的同时,为超越这些局限寻找某种拯救之途--尽管在很多时候,拯救并不那么乐现.与此同时,作为时这种存在困境的一种反拨,他们同样也没有忘记一份诗意的幢憬,一份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渴慕与寻求,并在具体创作中(如苏红柯、潘向黎、陈昌平、叶弥等人的很多作品,甚至包括北村后期的一些小说)对这些理想给予了高度自觉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周来顺 《理论界》2006,(6):168-169
弗兰克作为20世纪俄罗斯宗教哲学运动的复兴者之一,他希望通过寻求新的宗教精神来克服虚无主义和偶像崇拜对苦难俄罗斯的戕害,从而完成民族的拯救与复兴。他认为对俄罗斯世界观的直觉本质的理解,是真正洞悉俄罗斯哲学的唯一途径,同时新的宗教精神的建立也应是以对俄罗斯独特世界观的认知为基础的。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俄罗斯世界观所独有的生命经验、本体主义、精神共性、实践意向和宗教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龙咏熹 《船山学刊》2006,(4):161-164
在《施洗的河》中北村用虚构的既往历史来诠释当下,展现了当代人虚无的生命状态以及整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并试图为人们指出精神救赎的道路。本文运用西方哲学中虚无主义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作品中人物的虚无主义特征以及两种精神走向,从时代和人物自身方面寻求人物虚无的缘由,并且对科学和宗教两条拯救之路及其限度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个体对生存和生命等根本困难的承担;在写作内部,则是经验、语言和形式三者之间的搏斗及最终的平衡。闻一多在《死水》集里呈现出一些生命中最根本的困难,如死亡、人的罪等,但在写作上他没有流于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以艰难的艺术形式来克服这些困难,寻求一种独特的诗美。《死水》集不仅对新诗在诗形与诗质上的寻求有意义,对于普遍的文学写作,亦是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2.
曾超洪 《学术论坛》2005,2(7):145-149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具有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毅然挑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因而开始认真地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鉴西方文明,企图以此为基础寻求到拯救中华民族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
刘发明 《江淮论坛》2005,(2):142-145
本文对毕淑敏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中表现出的执着的写实精神、强烈的拯救意识和在生命体验与女性写作中的超越意识三个精神层面进行了论述,并试图在各层面上阐释小说的历史性深度和美学意蕴,解读文本的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艺术与生命的现实性关系出发 ,对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进行了探研 ,并从中总结出生命的现实性境遇与艺术联系的深刻性 :某一阶段的艺术 ,总是那一特定时代的文化生命在艺术中的展示。正因为发展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 ,这使艺术不可避免地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文学以身体叙事为镜像,映照出20世纪各个时期人的生命质感,并随社会变迁出现三次大的伦理转向。"五四文学"乘新文化运动之势,掀起身体伦理启蒙热潮,生命本体性得到张扬。"革命文学"取代启蒙文学,身体叙事由启蒙伦理转向革命伦理,身体成为革命拯救与被拯救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文学叙事里,身体成为政治的驯服与规制物,文学性与身体本体性随政治的强化而消隐。透过文学叙事的身体镜像,中国社会现代性与生命伦理的艰难进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乌有乡消息》和《月亮与六便士》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摆脱人类和人性困境方式的两种不同选择,代表了作者莫里斯和毛姆各自探求人类归宿——人类之归宿和人性之归宿的拯救之路。在人类的归宿上莫里斯选择的是拯救社会而毛姆则是自我拯救;在人性的归宿上,前者寻求的是精神和物质的高层次统一而后者则是精神和物质的超离。然而,《乌有乡消息》和《月亮与六便士》只是探求之路上的两个典型,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读者还需要踏上自己探求之路。  相似文献   

17.
怀疑论美学认为在现代文化语境里 ,我们必须意识到重建审美乌托邦对于提升主体精神的重要意义。而重建审美乌托邦就逻辑地包含着审美拯救和艺术拯救两个方面 ,借助这种拯救策略 ,可以建构适应历史发展的新型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宋剑华  曹亚明 《云梦学刊》2008,29(2):114-117
"生死场"与"后花园",作为萧红小说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空问意象,构成了作者理想空域中苦难与温情交相辉映的"童话"世界.后期创作中一再重现的"后花园"意象又超越了"生死场"这一宏大背景,展开了更深层次上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作者超越残酷现实以寻求精神拯救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恒定而统一的空间背景,才使得萧红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体芙学格调之中敞开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生命之"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