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本文对我国能源消耗与GDP在数量上存在怎样的关系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然而,两者在数量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测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基于中国1960~2007年的历史数据对石油消费量、煤炭消费量和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油消费量和GDP之间,煤炭消费量和GDP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石油消费量是GDP的Granger原因,从短期来看当期石油消费量和煤炭消费量均与GDP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力春 《统计与决策》2017,(13):140-143
文章基于1978-2015年能源统计数据,使用VAR模型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样本期内协整关系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三者之间成立,依据长期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会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泉州为例.分析泉州经济增长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人均GD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人均GDP增长能带来一系列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人均GDP是一个较全面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基于内生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立内生结构模型,用1997~2006年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的Panel Data,从动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的规模效应有利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下降.(2)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倒U关系.(3)防止经济过热可能有助于减少能源的消费水平.(4)第二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弹性关系不显著,而第三产业发展则与能源消费呈显著的负向弹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谷亚丽 《统计研究》2016,33(4):86-89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是研究宏观经济的重要议题,影响三大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的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等问题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入手,得出影响三大需求贡献率的因素有速度因素,结构因素和价格因素。其中同比情况下速度因素是贡献率变化的主因,环比情况下结构因素和速度因素共同影响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能源转变关键时期,但在理论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明确.文章采用两次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对我国1953-2006年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都是围绕着两个结构断点的分段趋势平稳过程,这时于政府主导下的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是否有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单位根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消除趋势后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费与GDP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然而,两者在数量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测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1978~2011年能源生产、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性检验和因果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问题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能源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应运脉冲冲击效果来看,短期经济增长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紧密度不高,长期中经济增长将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有很大影响。文章利用1993-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个谱分析模型与交叉谱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节能率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了研究。单个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增速、碳排放增速、节能率与GDP增速都具有一个4到5年的短周期,而进一步交叉谱分析的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领先期为3到3.6年;碳排放增速略领先于GDP增速,但并不显著;而节能率的提高明显滞后于GDP增速,滞后期为3.6到4.5年。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回归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天津市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税收对GDP的弹性过低,税收与GDP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税收收入弹性过低表明我国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税收增长与GDP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税制不断变化、不具有连续性的事实.本文还就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活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颖 《统计与决策》2012,(18):120-123
文章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再次对中国1978-2010年期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会随状态不同而改变。在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能源消费的稳定状态下,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在国际国内环境较不利于能源消费的不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大于能源利用效率。因此,未来经济发展在注重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必须注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张良炽 《江苏统计》2002,(1):34-34,38
针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中 ,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不同步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1995年和2000年沿海城市对比资料的分析 ,指出财政收入增幅大于GDP并占GDP比重愈来愈大的特点 ,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半参数估计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对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未趋于一致。鉴此,使用半参数回归法,在不预先设定二者服从何种函数关系的情况下,对中国1998——2008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全国范围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扁平S型的非线性关系,该非线性关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logistic型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呈现宽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田丽娟 《中国统计》2012,(11):23-25
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来,能源被世界各国看作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安全资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出现许多重要的实证研究成果,为深入探索这一领域提供了大量依据。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基地政策扶持下,近几年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经济增长平均水平,并且增速仍在保持继续加快趋势。与此同时,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湖北省偏重型的工业结构特征和能源消费量大的基本特点,引入了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指标并计算了湖北省1992-2009年的指标数据。然后进一步对湖北省能源消费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协整模型。最后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都比较高。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湖北省重工业化程度增强是导致湖北省能源消费量上升的格兰杰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外贸出口额与支出法GDP核算中的三大需求有相关关系,但也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分析了"三大需求"与GDP核算中三大需求的联系与区别,指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外贸出口额可以作为分析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不能等同。若一定要分析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好使用支出法GDP核算中的三大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本文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利用时间序列协整关系分析方法对全国八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