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上,启蒙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先驱者们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借助"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以"为人生"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为艺术追求,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新文学的启蒙主义并没有遵循西方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自我教育"和"理性节制"原则,而是以大量西方语汇遮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入世"理想,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新文学呈现出近代性与现代性多元互补的历史形态,是在近代性和现代性互反互动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文学.其中以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为表征的近代性与以启蒙精神、审美非理性为核心的两种现代性,共同"在场"营构了新文学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缔造出曲折往复的发展态势及此消彼长的多重品格.  相似文献   

3.
启蒙是西方现代化的地方经验的普世化,其中包含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启蒙的世界观里,西方以外的各种本土文化资源都被看作前现代性的而丧失了现代的意义.中国近当代的文化危机,与这种反本土化的文化立场相关.在中华民族重启现代化的伟大航程中,必须考虑我们本土的文化资本和知识分子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反现代性的理论武器.它指认"五四"以来的启蒙思潮接受了西方殖民主义的话语,虚构了一种落后的传统文化和愚昧的国民性.后殖民主义反对西方中心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把中西文化对立起来,否认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历史合理性,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性未完成的历史条件下,后殖民主义具有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现代性的方向和文化间性的立场,开展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现代性建设没有完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就缺乏合理性.当代反现代性学术思潮主要为后殖民主义和国学思潮.后殖民主义认为中国的启蒙主义运动是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产物,国学思潮认为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弥补甚至取代现代文明,它们都具有反现代性的倾向.为了建设现代文化和现代学术,必须批判这两种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6.
李怡 《中州学刊》2002,(5):79-83
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反现代性”思索中 ,世纪之末的中国“后现代”思潮与世纪之初的学衡派有着跨越时空的重要沟通与联系。在关于现代性的质疑当中 ,它们都呈现了“启蒙”与“反启蒙”、“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复杂纠葛 ,都存在着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状况的深深的隔膜。更加引人注目的事实是 ,在现代中国的诸如此类的纠葛当中 ,我们读到的常常是一种缺乏共同思想基础的对话的尴尬 ,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呼唤着一个有效的“思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的精神谱系与现代视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忠 《河北学刊》2006,26(3):131-136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既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阶段体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启蒙话语的重新续接。虽然它的文化内涵和审关属性与其寻根宗旨存在偏离,但置于现代性视野中看,它是有着自身特殊的精神谱系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民初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信仰世界经历了急速的断裂与嬗变."反迷信"运动将改造民间信仰整体性地纳入到了创建现代国家的话语体系及其社会展开过程.然而破除迷信作为一种启蒙形态,并非现代性的独创,它也是精英主义对于民众世界论述与改造传统的绵延.在反对迷信的同一性态度底下,还有启蒙主义在不同层次、不同立场叙事场景中的复杂呈现.民众信仰空间的多重叠合功能,使其现代改造并不表现为一种"传统一现代"绝然对立的线,}生进程.在地方性状态下,正统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交互而行,信仰空间依存于民众的日常实践,在现代改造中强固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9.
从"鸳派"小说看中国启蒙文学思潮的民族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光芒 《学术界》2001,(4):179-188
本文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决非完全是西方文化"横向移植"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基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来看,大多都受过传统思想的浓重影响,尤其是陆王心学给他们的启蒙精神带来了必要的思想灵感.民初时期知识分子阶层一度出现的"反西返古"现象,其更重要的动力在于一种对西方文化失望并进而转向于国学谋求新出路的考虑,而非以"文化保守主义"所能概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及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现代性的市民意识的发达正是晚明以来"以情抗理"人学思潮发展的一个结果或一种呼应,是一种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