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与中外著名城市相比,北京宗教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中心引领性、民众民俗性等5个方面。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北京长期的演进中,形成了一条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演进历程和规律,历史传承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首要特征。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与北京传统宗教的碰撞与吸纳中,逐渐融入北京历史文化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吸纳包容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一。不同宗教的文化,长期以来在北京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共存性的特点。北京宗教文化对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不容置疑,中心引领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活动融入北京传统文化、日益本土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北京宗教文化,民众民俗性就成为北京宗教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研究北京城市用水民俗有明显的社会现实意义.北京城市水源的社会史集中体现了我国历来国家水治与民间水治的关系;全球化以来不断高涨的环保用水的国际思潮,又对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回归北京国家水治和民间水治协调运转的历史传统有促进作用.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北京城市用水的特殊性还在于,有助于反思和开发利用北京城市水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北京用水与首都自然环境、首都城市发展史和首都未来社会形态的统一规划与整体建设,在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持首都城市可持续的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3.
"过赶年"是土家族重要的民俗之一,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针对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展开了传播学层面上的解析,一方面探讨了该民俗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变异,另一方面从仪式传播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民俗得以长久传播的原因,一是其彰显了土家族强悍、劲勇的民族性格,二是其符合土家族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宁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发展及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形成了宁夏特有的民俗及文化。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远古的旧石器晚期,秦汉以来是其发展较快的时期,到宋元明清逐渐趋于稳定,发展到成熟期,这是土著文化与内地文化交融的结果。纵观宁夏民俗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有相对封闭性、差异性、相对落后的稳定性和兼容性等特点。认识民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先进的文化融入宁夏传统的民俗文化,兼容良好民俗,改造落后的恶俗,为宁夏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宋代城市民俗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是中国经济、科学、技术和城市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朝代,其中,城市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传承了前代的内容,还有许多创新,如妇女缠足、居民火葬、结婚喝交杯酒、相亲等,对后代形成巨大的影响,一些内容至今依然在城市和民间盛行,成为中国汉族民俗的代表性形态之一.本文探讨了宋代的城市民俗度其特点,尤其突出这种民俗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董波  张岩 《金陵瞭望》2009,(2):41-42
老南京是有很多习俗和规矩的。这些习俗规矩或朴实、或严谨、或细腻、或温馨……无一不体现着南京城历史之厚重、文化之悠远。21世纪的一些年轻人也许已经失去了很多关于祖先的记忆,但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这座城市,我们举手投足间就不能不露出城市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就是城市性格吧?这就是民俗民风吧?这就是历史的沉淀吧?  相似文献   

7.
宋诗中有大量反映两浙地区世风民俗的诗篇,是透视宋代浙人社会性格的重要平台。据此我们可以发现,两浙地区处于宋王朝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民俗传统与时代潮流的文化激荡促进了浙地生产生活习俗的发展新变,进而促使浙人的社会性格趋于复杂化。浙人既传承了稻作渔猎、锐兵任死、勤劳坚韧等传统民俗习性,又逐渐兴起了重商好贾、趋利拜金、浮糜享乐等悖反传统的新世风,形成了崇农传统与重商新风、冒险精神与网利欲念、勤恳品质与浮糜习气对立统一的、多元立体的社会性格。  相似文献   

8.
北京寺庙观堂是宗教现实化、物质化的载体,间接地反映了北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因此,北京寺庙观堂为人们考察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提供了客观的脉络与历史轨迹.北京寺庙观堂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宗教政策的窗口、中外友好交流的中心、中华文化的艺术宝库和北京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等4个方面.北京寺庙观堂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应该充分调动其积极因素,为首都北京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社会的民俗事象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该民族的民俗性格。这是因为,民俗中的歌舞,是体现该民族性格特征、思想感情、语言习惯和审美意识最为贴切、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土家族歌舞民俗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纵深的历史性,而独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论文艺民俗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与民俗具有远古孪生、现代同构的特质.文艺对民俗的审美化,使民俗事象所特有的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意蕴和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得以强化与张扬,并使文艺民俗作品显示出独特的社会批判力量.本文从文艺民俗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批判性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风土是自我发现的一种方式,对身份人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宫尊德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带领610多处的藩、郡、村实现了经济重建的农政学家,历经日本明治、昭和等历史时期及战后,一直是日本国家及社会树立的国民楷模。这其中固然有其历史、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但二宫尊德本人所特有的勤勉、坚韧、善于思考、顺应自然的身份人格,一定是其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美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差异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教育风格迥异 ,各有千秋。两国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 ,教育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青少年品格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 ,也各具特色。本文从 5个方面对此加以对比说明。尽管美国青少年的品格教育还存在着某些问题 ,但是其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论北京旧城的街道规划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旧城是明清时期的都城,它的城市规划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后的经典之作,因内外城垣拆毁,在城内拓宽改建道路,兴建高楼大厦,破坏了旧城的城市规划和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斥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外。鉴于北京旧城城市规划在中国和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抢救北京旧城街道格局和历史风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两位市民小说大家的创作既有相近之处,又内蕴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样根植城市文明,前者站在批判反思立场,后者持热切欢迎态度;同样可以看成启蒙文本,前者钟情于家族没落与历史感的营造,内隐的是社会救赎理想;后者执著于个性解放和爱欲自由,关注的是个人救赎可能;同样书写市民人生,前者呈现的是男性视野中的被动生存图景,后者表现的是女性世界里的自觉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5.
侯仁之先生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历史地理学巨擘”,他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把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启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开始了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首都规划建设的比较研究和率先开展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北京书院史?跳出了关于书院研究偏好宏观历史研究的思路,而代之以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书院研究,在大视野、小范围的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作者以书院的日常生活与运作为侧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给书院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为书院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该书将书院发展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既能透过书院窥探政治文化、军事争夺、经济发展等给书院带来的影响,又能以书院这一视角发现许多逸出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作者对北京书院历史命运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书院发展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分析北京书院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清代王府建筑集中位于北京内城,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中,端郡王府虽然已经在城市历史发展中消失,但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比各代地图及现场调研分析等方法,挖掘王府建筑与园林形制的特点,追寻并整理王府沿革、建筑布局、形制比较、附属园林和府址现状,对北京王府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既继承了优秀历史传统,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夜市首见于唐。唐宋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地区,形态单一;元明清之后京津冀夜市异军突起,其形态与规模优于同期北方其他区域夜市。京津冀区域内夜市分布、形态、规模差异明显,折射出传统社会京津冀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大势。政治权力与城市地位、城市发展与转型、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等区位因素成为影响区域夜市经济发展轨迹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