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历史的资政功能,为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继提出革命史观、“两大历史任务”说、“民族复兴”说。百年党史《决议》基于这些已有的理解,建构起新的党史解释体系,这标志着新文明史观的基本形成。新文明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逐步加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开始显现之现实,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阐发历史活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引领史学研究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史观。新文明史观分析单元的开放性、重视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性、历史解释的包容性,展示了融汇革命史学、现代化史学和后现代史学之潜质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论史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提出问题?史学的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就其本质而言,它指的并不是采用现代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也不是用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标准去重新评价古人,也不是用时髦的术语、名词、概念去生搬硬套在历史事件上面,对历史事件作出一番毫无新意的重复性解释,更不是按照现代需要去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一种藐似新颖但却缺乏独创性的改头换面式研究。那样做,只是在改铸历史,而不是在批判历史。它与“史学的现代化”毫无任何共同之处。当然,根据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不断开辟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题材,不断发现一些新问题,不…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传统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内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历史科学蓬勃发展,在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许多突破。但是,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展势相比,却有很大一段距离。历史研究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不能解答现实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严重脱离实际,致使不少人感到历史无用,因而惊呼“史学危机”。究其原因,传统的史学理论和史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着重讨论文明之间 ,尤其是西方与非西方地区史学彼此之间的交流及其对近现代史学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 ,从一种跨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史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变化。既然史学研究所透露的历史意识乃是构成文明认同的重要因素 ,因此考察史学的交流便可展现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本文将以东亚、伊斯兰和印度为例 ,来指出非西方地区的史家如何在接受和回应西方史学的冲击和影响的时候 ,重新估价和更新自身的学术传统 ,以求历史研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国史学界多注意历史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史学理论即关于历史学本身的理论的研究,致使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长期是一个空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相混淆,甚至以历史理论来代替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就是“史学理论”在许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已成为一种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史学理论”内含的认识,影响了我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我们与国际史学理论界的差距。新时期以来学术空气的活跃和史学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贵州省史学会在贵阳召开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座谈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和有关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学术刊物及出版部门的史学工作者和编辑人员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对近年历史研究中的某些倾向和有关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强调了当前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性,在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问题上统一了认识。与会同志回顾了六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我国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历史取得的成果。同志们一致认为,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7.
尉佩云  郝平 《学术研究》2023,(4):123-130+178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伴随传统历史目的论的衰落与“语言学转向”以来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也逐渐丧失了系统性。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在近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历史元理性转化为认识论理性,历史意义转换为一种“事后意义”,这些概念在近现代都经历了一个从“实质性”向“范畴性”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史学职业化才得以形成。约恩·吕森作为当代德国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他在西方史学理论的总体性语境中,将现代历史经验与认识论理性相结合,以“历史文化”概念为引导,力图重新探讨历史意义和历史理性的当代合法性与思想生命力。从史学理论的未来走向上看,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转向是一个成功的理论转型。由此,我们能够观测到德国史学理论不同于英美史学理论的解释体系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处理“史”与“论”的关系,也就是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探索的问题。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掌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是史学并不是史料的堆积、综合和排比,仅仅掌握了史料还不等于历史研究。只有将掌握的史料经过理论的思维和升华,能够解释和回答历史向人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才算走进了历史研究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衡派将人的活动视做历史的主要内容 ,人们“保生”、“乐生”的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同时以此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在史学研究上 ,学衡派强调史学研究应该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研究方法上 ,学衡派充分认识到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并总结了发掘整理运用史料的系统理论 ,尤其主张把文献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路。对于历史诠释 ,学衡派反对运用现代的理论去比附历史 ,而是主张将历史事实放入历史环境中 ,做“了解之同情”。学衡派就古史问题与顾颉刚等人进行了辩论 ,事实上双方实无太多分歧 ,辩论有意气之争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江门市委党校等6个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于9月6日至11日在江门市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史学理论工作者有80余人。会议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今昔”,围绕这一主题,与会者着重讨论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以来,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对“史学危机”已发了不少议论,史学界同仁为克服“史学危机”也提出了诸种方法:1)、史学要面向现实,要为现实服务;2)、加强史学理论的研究,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3)、更新研究方法,实行跨学科研究;4)、打破传统史学主要局限于政治史的局面,开拓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等等。应该承认,凡此种种都从不同角度,对史学改革有所推动,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史学危机”,首先必须改变我们传统的史学方法论观念。笔者认为,战后在国际史坛上叱咤风云的法国新史学派提出的“问题史学”概念,在这方面对我们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问题史学”涉及的并不是研究对象的问题,而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问题。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史学流派会有不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科学现代化进程中,经过一部分探索者的努力,历史科学在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但是,应该看到,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三论”的方法怎样才能正确地运用于历史研究还是远未解决的。笔者认为,“三论”本身的理论价值、史学研究课题的容量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区别,运用“三论”研究历史也应有层次之别。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1月1日至6日,在武汉首次召开了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会议是根据全国历史学规划小组建议,由《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汉论坛》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的,重点讨论了“历史与现实”、“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一、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讨论(一)怎样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同志们指出,历史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有的指出,这种联系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历史工作者是受当时社会关系和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15日,由《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主办的“多媒体传播下的史学大众化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学家和传媒研究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主编邵汉明研究员主持,研讨会以学术界或专业界人士在央视媒体对中国历史进行的“大众化解读”问题作为切入点,期望能对历史学知识如何进行大众化传播和普及等问题,作出严肃的学术思考,并能对史学大众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瞿林东等与会专家就如何理性地评价在多媒体背景下的史学传播、历史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的10年,是史学大变革的10年,史学理论研究突起的10年,也是当代历史认识论研究接受新挑战的10年。本文拟就历史认识论中“纯粹客观的历史”、“人心中的历史”、“二重历史客体”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纯粹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 世界上有没有“纯粹客观的历史”?历史学家能否写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历史?这一直是古今中外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的乾嘉史学、19世纪德意志的兰  相似文献   

16.
公共史学强调历史学家的公共责任,其所奉行的“共享解释权”和互动性思维等原则包含一种更为民主和包容的态度,对专业史学家所追求的“独立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挑战.同时因为多重身份的重叠,公共史学自身也面临诸多困境.在国内开展和推动公共史学必须对相关理论问题做出思考和厘正,尤其是“公共史学”或“公众史学”概念的翻译与定义、公共史学与“官方史学”、“私人史学”之间的关系、公共史学的种类、“公共空间”和“公众社会”的有效存在,以及历史记忆与新公民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7.
史学的宗旨:把历史变成国民的精神财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主旨是阐述史学究竟何以应该并怎样才能实现把历史变成大众的精神财富。文章从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没有传人的事实出发,着重反省了我国史学现状中的问题,剖析了史学在向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种种挫折的深层原因。除去客观上的左倾之祸和教条主义泛滥之外,历史学家自身也有两方面值得正视的问题:割断了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割断了史学与大众之间的联系。最后,文章以较大篇幅提出了克服缺陷的方法和途径,认为最关紧要的是史学家要重视理论思维,摒弃“精英”史学;重视研究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的历史,开发族谱宝藏并从正在我国农村出现的村志中吸取养料  相似文献   

18.
由四川省当代史学研究会发起的“青年史学工作者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省内各地以及京、沪、穗等地的史学及自然科学的青年工作者约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在讨论中,代表们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史学研究的现状要探讨史学理论与方法,首先面临对目前史学  相似文献   

19.
第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于1993年9月6日—11日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江门市委党校联合主办。从事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闭幕之际,成立了中国史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学术界或专业界人士在央视媒体对中国历史进行的“大众化解读”,可以说是学者以“学术”的形式向大众介绍和讲解历史的探索,一些媒体称之为“大众史学”或“流行史学”,但是这种学者讲说受到来自历史学界的一定程度上的批评和质疑。鉴于这种情况,《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于2006年10月15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多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史学大众化问题研讨会”,历史学和传媒学界部分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史学的大众化和普及问题进行严肃的学术讨论。我们将此次会议的讨论内容,分两期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期望能对史学大众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