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崛起于80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对当时的小说创作理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与反拨,但这种反拨有一些矫枉过正了。90年代的社会现实变化要求新写实作家从困惑彷徨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重新扛起现实主义精神大旗,积极借鉴小说叙事艺术探索的成果,对新写实小说叙事进行调整。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保留新写实小说叙事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特征,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
崛起于80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对当时的小说创作理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与反拨,但这种反拨有一些矫枉过正了.90年代的社会现实变化要求新写实作家从困惑彷徨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重新扛起现实主义精神大旗,积极借鉴小说叙事艺术探索的成果,对新写实小说叙事进行调整.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保留新写实小说叙事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特征,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文学期刊、媒体等多方势力合力运作,共同促进了新写实小说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新写实小说在还原日常生活灰暗面之余,也描绘出凡俗人生的脉脉温情,其背后是作家、读者和叙述者共同的温情观照。考察新写实小说中的温情书写,有助于反拨学界关于其“零度情感”的定论,对其进行价值重估,更加接近新写实小说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新写实小说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书写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以世俗化的新“写实主义”,疏离政治,视点下移,使现实主义文学从崇高跌落到世俗,以凡俗众生为叙述主体,选择下层百姓的世俗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展示人们的琐碎生活和生存烦恼,还原了生活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社会转型期的嬗变,表现出从典型化转向世俗化价值取向,以作家主观情感的隐匿,颠覆了被长期奉为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作为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时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人的生存处境的展示以及它的哲理意味和超脱的审美风格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了文学园地的一个新的领域。文章分析了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原因,概括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以确立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小说流派,它折射出了社会转型阶段国民的价值危机。这种价值危机既属于普通大众也属于以新写实作家为代表的部分当代作家。作家的价值危机在新写实小说中主要体现为:理性批判精神的失落、道德评价的无力以及对丑恶的玩赏性展现。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新写实作家的价值危机应当引起社会及其作家自身的警惕和反省。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滋生在中国社会向商品经济转型的特殊的土壤里,是文学艺术领域内特别是现实主义内部还原生活原初状态的一场审美革命。还原生存本相是这场革命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它派生了新写实小说的一切内容和形式,使我们获得了观照自身的新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后期,以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人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现从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及先锋小说的对比中概括新写实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描写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处境,为我们展现了权力对人的驱使和捉弄。他以冷峻的叙述风格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灵魂的残害,充满了对普通人的生存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的自然主义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轫于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自然主义小说建立在一系列自然学科的发展与成熟之上,其哲学思想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注重环境生存与生理遗传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影响和塑造。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写实小说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小说的美学特征,其“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的创作观念与自然主义小说主张的任何事物“都有以其本原面貌进入文学表现领域的权利”的理念高度一致,两者都自觉采取客观化的叙述态度,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流露与张扬保持距离,力图在最大限度上客观真实地逼近和反映人类社会与人类的精神现象。新写实小说与自然主义小说一样,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末,一批新面目的小说被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或称“新现实主义”)作品。“新写实主义”很快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最早倡导和推动“新写实主义”的是《钟山》。它在1989年第3期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并在《卷首语》中,为“新写实主义”定下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基调: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以逼真的写实手法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种种烦恼和不幸 ,表现了对个体生命前所未有的关注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人的生存现状及人的生存价值的质疑质和探索。“新写实”作家在冷静探索和表现现代人的生存本相的过程中 ,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市民社会的到来 ,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 ,是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池莉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仿真描摹,表现了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世俗认同的作家,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在具体文本中,主要表现为对小市民生存无奈的描写,对传统文本所传达的爱情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无论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新写实"主义文学在典型形象的塑造、对生活本质的重新发掘、及文本风格的转型等三个方面的分析,确定了"新写实"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证明我国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写实"主义文学创作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之所以给人以"新"的感觉,原因在于我们对现实主义的偏狭.因此,对"新写实"传达一种灰色人生语境的指责是缺乏辩证态度的.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处于文本的深层,在其客观冷静的叙事背后,表现为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 关注,对人生中阴暗面的正视和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农民作家乔典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民、低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小说。在作品中乔典运以农民的身份和立场,不仅以写实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的生存现实,而且写出了他们特有的生存哲学,表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注重社会底层平民生活的原生态描写,作家的零度感情介入,有些作品陷入低俗的泥淖,这些小说总体上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严、疾苦、彷徨、被伤害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鲜有崇高撼人的人格力量,鲜有宏大的气魄和笔力,总之,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在新写实小说中趋于弱化。文学一但陷入低俗,这就是文学的悲哀。因此我们呼唤崇高,呼唤更多的具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的出现,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素质是有益的,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和新写实小说的严重挑战,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那里被赋予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左右了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