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族学刊》2015,6(5):2
西南民族大学文博中心的纳西族馆主要通过文字、服饰、民俗来展示东巴文化。纳西馆的大门是按照纳西族传统民居大门的风格修建的,青砖白缝、壁画飞檐,十分精美。在展厅中通过图片介绍了纳西族的基本概况、历史、民俗、历法节庆等。并通过被称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的典籍、以及纳西馆中价值最高的展品——长14.1米、宽34厘米的长卷绘画——纳西族东巴教的《神路图》,重点展示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东巴文化。除此之外还通过实物展示了纳西族的服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纳西象形文字,也叫东巴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在纳西语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以图像的方法写成的文字[1]。研究纳西象形文字对于研究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民俗、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独特的造字特点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一、纳西象形文字中线形的运用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绘画到象形文字的创造再到今天的拼音文字,都离不开线形这…  相似文献   

3.
纳西象形文字所反映的纳西族文化习俗夏之乾纳西象形文字可说是我国现存的民族古文字中象形程度最高的一种。其形象化远在股代甲骨文之上。它以简明的笔划,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地将纳西族自古以来的不少重要文化习俗、生产活动以至诸如吃、喝等日常生活事项都相当明确...  相似文献   

4.
亦字亦画的纳西象形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悉,目前国内外收藏的东巴经有二万多册,在这些用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的典籍中,记载了十分丰富的纳西族古代文化,涉及的学科有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民俗、文学、艺术、生产、天文历法等等,这些文化的载体——东巴文字,至今仍在纳西族民间流传,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活着的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福泉 《民族学刊》2017,8(2):25-33,100-102
本文从东巴古籍记载的饮食习俗和当代的延续、饮食禁忌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食品祭祀和相关的水土观念、纳西族饮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饮食烹饪习俗中的社会性别和长幼观念五个方面探讨了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纳西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较大的变迁.其从古相沿的饮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火葬习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时,纳西族的先民盛行火葬。到清朝中期,丽江地区开始改火葬为土葬。至解放前,纳西族多数地区仍保留火葬习俗。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和有关古籍记载,试对纳西族的火葬习俗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5):25-33,,96-98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轮转互助储金会的存在。这种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会员之间起到经济互助的作用,帮助会员度过经济难关。在云南丽江大研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纳西族民间也同样流行着一种称为寅的类似轮转互助储金会的组织,但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当今流行在纳西族民间的寅已经从原来的以成员间的经济互助为主要目的组织形式演变为了一种更为注重成员从中获得愉悦的娱乐型组织。本文以民国时期到当代社会为时间维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纳西族社会中寅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使寅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同时,文章提出附着在寅之上的“社会资本”积累功能也是当前寅在纳西社会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滇、川接壤的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由于多种原因,解放前在封建制度下还保留着浓厚的母权制残余。当时,这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衣度”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有些同志曾将这种社会经济组织定名为“母系家庭”。《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刊载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以下简称《论“衣杜”》,按,“衣度”  相似文献   

11.
毛巧晖 《西北民族研究》2012,(3):198-203,197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艺学领域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群体——解放区学者,他们对于民间文艺的研究围绕"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扬。周扬在民间文艺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强调对民间文学形式和功能的利用,强调民间文学内容的人民性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周扬重视和研究民间文学,是为政治追求服务的,是构建新中国人民的文艺之具体表现,对于20世纪下半叶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和虎 《民族学刊》2016,7(6):41-49,107-108
Taking the Ritual of Sacrifice to Heaven of the Naxi at Lezhu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how a typical Naxi village hand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ty, and how it reshapes its uniqu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hange, and preserves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Ritual of Sacrifice to Heaven is a grand and complicated ceremony of the Naxi. The proce-dure of this ritual at Lezhu village general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 planting sacred trees;2 ) offering incense sticks and rices;3 ) offer-ing wine;4 ) cleaning impurities;5 ) offering un-cooked food; 6 ) offering cooked food; 7 ) atoning for the sins and praying for blessings; 8 ) feeding crows and eagles;9) sharing the fo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auth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itual of Sacrifice to Heaven in Lezhu village is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1 ) the formation of united-groups for sacrifice to heave;2 ) the power of the people’s belief in a small community; 3 ) the effort of folk “enthusi-asts” ;and 4 )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vil-lage. Concerning the inheritance and change in the Ritual of Sacrifice to Heaven at Lezhu village, we should notice that some traditions have been inheri-ted while some have been changed. In the case of Lijiang , economic factor ( especially tourism indus-t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thnic cul-tural change. On one hand, it can accelerate the spreading of the Naxi traditional culture, enhance the Naxi’s ethnic confidence and identity, and cre-ate chance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might lose its founda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and exchanging. Social change can result in the lo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axi’s Dongba culture in Lijiang plain is facing this problem. A slightly im-proper behavior can lead to the discontinuity, or e-ven disappearance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is always a paradox of “center-margin”concern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s normally have no enough survival space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while they are preserved much better in the economically back-ward mountainous area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xi’s Ritual of Sacrifice to Heaven at Lezhu village is due to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of economics.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people’s concept of space and time has changed;modern civilization has strongly impacted the Naxi of Lijiang. The Naxi of Lijiang, like other ethnic minority people in southwest China,are also facing a problem of cultural discontinuity or reshaping of the tradition. We should aware that the society is develo-ping, and cultural change has its inevitability. As a social member, we should ,on one hand, inherit the culture, and on the other hand, understand it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洮岷花儿以古朴的民歌样式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而显示其独特个性。花儿会是洮岷人民盛大的狂欢节日。田野资料进一步说明 ,“狂欢”是洮岷花儿的一般性格 ,戏谑事象在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是这一性格的重要内容。对戏谑理论的探讨和建构是基于实地的田野材料。这些初步的理论也许对认识现实的民间文艺和文化现象中的戏谑事象会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何社会文化的变迁,都是来自文化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这种变迁既有形态、内容等方面的变迁,还包括深层内涵、社会功能的变迁.随着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外部世界对纳西族本土文化的不断介入,纳西民歌活动的文化场域也较之过去更加错综复杂,因而纳西民歌的本土音乐艺术形式及其功能也产生了一些变迁.  相似文献   

17.
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精神世界的神灵存在是现实世界中仪式举行的观念依据,祈求护佑的功利性意愿使得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外来神并没有受到客观上的排斥,即便是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也被主观上包容或消解。本文通过对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的民族志分析,探讨村落信仰与仪式、民俗空间与村落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的多重表述,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这个过程是在地方、精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参与和影响下动态产生的.本文以文献为主、结合田野调查.考察了四川省贵琼藏族地区羊年会文本的多样形态,分析了为何被表述为"这样"的原因,讨论了多样性的羊年会与贵琼人的关系.本文认为,多样化的羊年会文本里,都有共同的、不变的信仰核心贯穿其中.羊年会成了贵琼人内部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而不同的考察者在特定情境下.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民俗事件存在的羊年会,一次性地文本化为民俗事象.而形成了多样形态的羊年会.考察这种文本化的民间信仰时,我们要详加考辨文本背后的情境性因素,方能体会到民间信仰在书写过程中,被遮蔽了的即时的和鲜活的因素.在田野考察中,我们应该将民间信仰详细全面地记录下来.而不是将文化事件虚脱成一张文化之皮.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被引进中国之初,包括以后一段时间,对于民俗的界定一直没有脱离民间文学、民间古俗甚至传统历史学的影响。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界对民俗的界定大大扩充了其内涵的外延。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泛民俗的观点,是对传统民俗界定的挑战。但是不管怎样,只有将民俗内涵的界定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凸现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才会促进学科理论的完善,也才能在众多学科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不被相关学科淹没与吞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