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在对学术界"现代学"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现代性的深层内涵进行了界定:现代性作为"世俗化、去宗教化的历史进程",它是现代文化的生成语境。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进程的一个新阶段。它本质上是对前一时期人们"世俗化、去宗教化"不彻底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现代性"时间维度辩证法"和"空间维度辩证法"的理解,在女性主义研究聚焦于"现代性"的视域下,将历史性与逻辑性内在统一的协调原则、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结合的贯通原则、理想性和现实性相观照的统一原则理解为女性主义研究的前提性的方法论原则,以此原则指导女性主义研究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李进书 《东南学术》2006,(4):110-115
进入20世纪后,"终结论"逐渐蔓延到现代性各个层面,既有艺术终结论、哲学终结论,又有人的终结,还有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现代性终结论等.终结的原因在于现代性动力变异、主体隐退以及人的精神动力式微等.现代性虽然处于危机之中,但它不会终结.原因在于现代性发展不均衡,"元叙事"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审美现代性也在提醒着现代性不断反省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道德之隐忧及其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道德所确认的基本价值理念具有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但仍是一个不完善的、有待批判的、开放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是"现代性"道德的两个重要维度,正是由于个人主义对社会、自然和宇宙的"人道主义的僭妄"和工具理性的"手段对目标"的统治霸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采取还原主义态度,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语),致使其陷入"现代性"道德的合法性危机."现代性"道德绝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点",而是开放着可能性的"起点";只有通过对"现代性"道德危机的揭示及其哲学伦理学的反思,才能使其向过去的道德文化传统和未来的道德形上学重建敞开自我反思的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通过与传统社会相对照,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粗线条地勾勒出现代性的轮廓。从时间的维度来考察现代性,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变"。现代性所推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器物以及人们的观念这三个方面。从空间维度上来看,现代性以排山倒海般的力量创造了"通"的奇迹。在扫除了空间障碍之后,如何处理平等与差异问题成了现代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性工程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欧美等现代化"先行者"相比还存在某些差距和不足;另外,作为社会状况的"后现代性"也在悄悄出现并与现代性共存.这是中国社会"客观现代性"的特征.与此同时,诸如"发展"、"和谐"、"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等话语又塑造了中国社会"表达现代性"的形象.在城乡对比的意义上,城市代表着现代性的国家形象,而农民、农民工往往被看做"表达现代性"的"他者".这种"问题化农村-梦想化城市"的叙事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多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性建构在"古今中西"问题域中显得异常复杂,亟需在厘清现代性自身属性及其合理形式的基础上,推进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路径的思考。现代性脱胎于西方文化传统,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但经过理性化论证以及资本主义扩展而具有普遍性维度。对于现代性需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出发予以理解,在普遍的人的解放尚未实现以前,现代性属于趋向具体普遍性的文明论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作为现代性的合理形式出现,但资本主义形式必然产生"反现代性"的异化形式,使现代性运动表现为理性化话语与强制性权力相结合的矛盾关系,而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形式则是一个既合乎历史必然性也合乎现代性价值理念的合理结果。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在当代中国还处于实践和理论不断生成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两大问题:驾驭资本和再造传统,前者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后者缘于中华传统现代化目标,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学界在聚焦于现代性研究时,遗忘了其未完成形态或偏离的形态--"半现代性"现象.文章立足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现实问题之维,探讨了"半现代性"的概念和特征,并对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维度和"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作了比较性的分析,指出"半现代性"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历史及其现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半现代性"理论既是对现实阐释的需要,也是发展型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应予超越的基点.  相似文献   

9.
尽管现代社会中流行一种"悲剧消亡论"的论调,但对悲剧的探讨尤其是对悲剧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探讨一直是西方理论界中的热点话题.可以说,从悲剧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性问题能够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现代性的辩证性眼光.而现代社会中有关现代自由和现代邪恶的叙事,也只有在悲剧性的框架中才能作出正确理解.因此,本文试图从悲剧的角度切入对现代性问题探讨,指出现代社会中绝对自由的不可能性以及现代邪恶在文明社会进步的积极一面,从而引发我们对如何正确对待现代邪恶以及拯救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话语的书写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文学史同样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文本.本文着重分析"民间"与"现代性"作为新的文学史叙事的核心概念与90年代历史背景的关联,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对文学史的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谈论现代性话题,离不开对现代性资本社会这个专属时代背景的考量.在这个现代性资本社会中,人类行为、社会活动大多以市场为平台,以商品为标志、以货币为媒介、以利润为目标,这势必造成如下局面: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社会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背后是现代人功利算计、物欲充斥的生存状态,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已成定局.这一切就构成了对现代性的一种经济学叙事.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概念包涵很多语义星丛——"现代化"、"前现代化"、"后现代化"以及"现代性"等等,但是后来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现代性"这个词开始成为思想家描述处境的核心词。目前理论界对现代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重写、现代主义的反思修正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重建等。相对于前两个流派,学术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具有辩证思维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视野下,毛泽东所从事和领导的事业就是一项将现代性融入到实践过程中的光辉典范,尤其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中表现更为突出,他在文化思想方面所提倡文化的人民性、科学性以及民族性等就是现代性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概念是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变革中占有基石性地位.但"熟知并非真知",在人们不断"重复"这一概念的时候,对其真实内涵却大多没有进行深入追究,这导致了对这一概念的诸多"误读".本文对当前业已形成的关于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常识"和"原理"进行了反思,旨在现代性视域中重新理解这一概念,进而揭示这一概念在解决现代性问题上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文学及其"现代性"命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性"的视景中,人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经典学科,其知识图像已然模糊,知识合法性受到挑战和质疑,知识地位也已经被迫边缘化.因此,"人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群概念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甚至是亟待反思的理论课题.本文尝试从知识社会学和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步的讨论,围绕人文学的现代知识状况,造成人文学现代知识状况的内在知识论原因,以及"现代性"中人文学的知识困顿和前景等问题,展开主题反思,以期对当前有关人文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话题,提供某种有意义的思路提示.  相似文献   

15.
透过后现代主义的喧嚣,伊格尔顿洞察到它"早熟"的缺陷,此缺陷促使它拒绝宏大叙事而提倡微观叙事,使后现代艺术堕落为商品的奴仆,并培养了大量浮躁的人,即后现代主义所宣称的"现代性终结"仅是它一相情愿,而非现实的客观写照.他认为坚持现代性的必要性在于:许多重大政治问题召唤着宏大叙事,人们怀念着现代主义的原创性态度,人们需要理论思考来分析社会问题.为此,伊格尔顿强调:把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继承现代主义原创性态度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方法,要使批判激情和理论思维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独白"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独白是建立在抛弃一切前见的基础上的,然而,根据伽达默尔的研究,前见是无法抛弃的,因而独白乃是现代性的狂妄虚构,我们必须以对话取而代之.伽达默尔批判独白、提倡对话,但他所倡导的不只是一种言说方式的转变,而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是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通过与鲍威尔的论战,第一次对犹太人问题进行公开批判.马克思不仅把犹太人问题看成是"当代的普遍问题",而且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马克思也由此开始了其"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追溯了欧洲的"现代性疯狂"问题的一般性社会和思想背景,进而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其现代性根源正是现代理性对"神圣疯狂"的宰制,导致了作为"现代性疯狂"的"心理病态";最后,文章研究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的结构与本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原则上可以解除作为现代心灵之"假象"的"现代性疯狂".由于"现代性疯狂"或现代"心理病态"已然成为汉语社会思想的切身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汉语社会思想论域中的"现代性疯狂"问题,并发掘解决"现代性疯狂"问题的汉语思想资源,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7):33-38
浪漫主义针对普遍理性和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性分裂,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唱响了现代性批判的序曲。但是,浪漫主义没有找到"现代性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更不可能开辟出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与革命力量。马克思继承了浪漫主义的批判精神,并且把现代性批判引向深入。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和历史归宿,实现了人的最终解放,从而终结了"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旧式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对自然的压榨、人与社会的冲突.我们认为,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旧式现代性所指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现代性.因此,中国的社会实践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极有价值.而这样的社会实践,需要一种实践的社会学.郑杭生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是对这种要求的一种尝试.在本文中,我们对"社会互构论"的"实践性"作了分层分析,试图使读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