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实际上也是在中国经济研究过程中的老话题,每当我们经济建设或者经济发展遇到一些重大问题,找不到科学的理论指导或者得不到有效解释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浮现出来。中国经济持续近40年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而在“中国奇迹”背后是许多的“中国谜题”。之所以成为“谜题”,就是因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背景、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体系,即中国经济学,来科学解释“中国奇迹”,并指导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斯密、马克思、马歇尔、凯恩斯几大代表性的经济学体系都是以“竞争”为主线的 ,或者说其灵魂是竞争 ,是揭示或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竞争性的经济学 ,也就是竞争的经济学 ,而忽视了竞争的对立面——合作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一、竞争转向“合作”是历史的选择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崭新理论和不断成功与发展的实践面前 ,纯粹的竞争经济学理论面临着历史性的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竞争 ,然而更多的却应该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由“竞争”转向“合作”是时代及市场经济实践的…  相似文献   

3.
刘忠世 《齐鲁学刊》2005,1(6):114-121
所谓双向考察方法,是指依据历史过程的走向而展开的不同向度的把握历史过程的方法,它包括逆向考察和顺向考察两类共四种。它们分别是从“现在”向“过去”和从“未来”向“现在”的逆向考察,从“现在”向“未来”和从“过去”向“现在”的顺向考察。马克思运用该方法,分别对历史过程中的自然次序、因果关系和发展次序进行了考察,而非单纯由果溯因的“从后思索”。在建构其理论体系、进行社会批判中,双向考察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的全球竞争中,指出了另一种经济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即合作关系,从而为我们考察全球资本关系的未来变化提供了认知线索。从总体上看,竞争是合作的前提,竞争的全球性要求合作进一步加强;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与竞争的全球性困境又导致竞争向合作转化。随着合作的深入,它将超越以市场主义为核心的竞争关系而成为共产主义生成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做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实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处理同有关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切实推进三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建设性的合作精神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权力转移时期,大国权力竞争日益加剧,守成国家会如何对付与自己势均力敌的新兴国家?这是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现实问题。超竞争制衡是守成国家在超竞争情境下应对目标对手挑战的综合策略。在超竞争态势下,为获得领先对手的战略优势,守成国家偏好从实力地位出发,采取威慑、竞争与制衡的综合性对策,以发挥战略工具的最大化效能,实现对目标竞争对手的压制。美国印太战略把中国作为首要竞争对手,蕴含着超竞争制衡的逻辑,集综合威慑、极限竞争与复合制衡三位于一体,使中美关系呈现出选择性对抗、全面性竞争、有限性合作的多维特征。本文的结论是,美国对华战略的超竞争制衡态势将长期化,但是鉴于双边关系的超级复杂性、脆弱性和敏感性,中美双方应保持理性一致和战略克制,需要正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现实,需要超越消极竞争,探索建立“护栏式机制”,努力构建一种积极和良性的竞争关系,以保持战略稳定,避免出现关系失控。未来中美关系会在震荡中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论总量分析框架的复归——马克思总量分析思想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顾经济分析的发展历程,作为纯理论争论,不外乎是两种分析方法的对立:一种是古典传统剩余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另一种是新古典传统供求理论的“技术关系”分析。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典经济学始于英国的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斯密运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表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协调机制,随后李嘉图通过使用统一利润率的竞争规律和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转投来说明这种古典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1867年《资本论》第1卷问世,在批判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说”:争论与超越——兼论中国经济学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假说”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基础。然而 ,这一假说并不是一成不变和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能接受的。一方面 ,这一假说在逻辑上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的 ,这形成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演化 ;另一方面 ,对这一假说的背离 ,又形成了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流派。不可否认 ,“经济人假说”本身是有缺陷的 ,正视这种缺陷并努力把经济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现实途径。在创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经济人假说”作出选择 ,从理论建设的角度看 ,当前尚不具备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条件 ,最要紧的还是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以期为中国经济学塑造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惠互利的中美贸易对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扮演“世界工厂”“组装车间”角色的过程中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引领了世界各国向美国出口价廉物美的产品。中国能够有这种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的“同化”和“包容”性,其“经济同化力”在未来的转型与进一步开放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经济对外贸已经有了一定的弹性和吸融能力,正因此导致美国对中国发展的焦虑。表面上,美国的贸易逆差是贸易冲突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来自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博弈,即“修昔底德陷阱”的形成。当前中国经济开放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正在进行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中美未来合作共赢仍是最佳选择。对此,中国需要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切实推动新一轮开放,努力抢占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积极推进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文学始终贯穿一个“人的主题”。创作主体以人文理性精神为基石形成了人本艺术思维 ,它的独特功能在现代文学文本创造过程中发挥了制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竞争与合作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传统经济学则重视竞争,而忽视对合作的研究.黄少安博士提出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从以竞争为主线的研究,转为以合作为主线的研究,形成合作经济学.本文认为,传统经济学的缺陷是忽略经济人直接关系的研究,合作经济学的研究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研究经济人之间直接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本文借鉴博弈论的思想,提出合作经济学的技术分析方法信念--行动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我认为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既分化,又综合.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新思想、新方法不断的涌现,并不断地系统化,经济学新学科将不断地出现,愈分愈细;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各种不向理论的相互关系,吸收他人的科学成果,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反映事物整体联系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学基本理论方面,会走向综合.关于经济学必将分化与细化的原因,近年已有许多论述,经济学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已是最好的例证,本人不想赘述.在这篇文章中,本人重点想阐述的是为什么经济学必将走向综合,如何综合,以及综合的必要性.要阐述这些问题,我想首先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谈起.因为:1、各经济学流派的分歧,除了立场、观点、方法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经济学研究对象认识不同.由于对经济学研究对象认识不同,导致了研究成果不同,理论体系不同.2、如果我们对经济学研究对象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认识当今经济学的缺陷,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对经济学进行新的综合.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自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们就各有各的观点.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观点:一是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进行配置,以最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经济学存在的含义经济学作为研究一般经济规律的学说,从来没有以国别分类过,如我们知道有剑桥学派、奥地利学派等说法,但从来没有人分英国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也不可能进行这种分类,因为像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不存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异变现象。但是,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一致的经济理论,即使是最基本的价值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也有较大的理论冲突。因此,要明确中国经济学的存在性和理论框架,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学概念的含义。首先,西方经济学中的“西方”二字具有政治的…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地位的研究,直接关系着经济学的研究,直接影响着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否顺利的问题。一些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科学地位不存在,“支流观点否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①另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经济学,“毋庸讳言,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从来都是‘泊来品’...  相似文献   

15.
春节礼俗表现了中华民族强调“责任”、“和谐”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建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发掘并宣扬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相信,未来适应于中国社会的新的价值观一定是综合了当代科技理性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后的产物。中华传统价值观会对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民俗学可以在价值重建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10 1”模式为具体内容的“10 3”机制虽然不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但其运行方式对东亚的未来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而“10十3”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于中日、日本及东盟问和谐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10 3”框架为中国与日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适应的环境,为中日间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东盟在区域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将使以东盟为核心的“10 3”机制在中日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突破“传统—现代”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人们会发现,一百多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精神传统。即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产生,又具有动力式结构的一套现代观念,包括“进步”、“竞争”、“创造”、“民主”、“科学”、“大同”社会理想和“平民”化的人格理想。它们不同程度地超越党派和思潮的分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观念、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背景。梳理这一传统,检视其误区,用客观之道与人道的统一为标尺去评估它,将从中汲取到现代价值的合理要素。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能称得上理论体系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表达”与“实践”中的绝对主体地位。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经过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在“实践”层面上,我国主流经济学已经慢慢转向现代西方经济学。这样,我国经济学在“表达”与“实践”的层面上就出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一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学主流地位的争论,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这场争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未来经济社会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而入才的竞争在教育的竞争。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与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根本不同。所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需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任务,推进这个战略转轨,就要切实实现教育领域内的五大转变。一、…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与哈耶克之自然秩序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学界皆有人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之自然秩序思想源于中国老子,哈耶克的自然秩序思想较亚当·斯密更接近于老子,老子思想孕育了现代经济学的精神。“无为”、“道”与“一般性规则”、“无知”等一般被认为是老子与哈耶克思想相通的方面,但通过比较研究可知,老子和哈耶克的自然秩序思想差异很大,可以说是貌似而神不同。其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旨趣殊异,各自代表或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