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漳州市区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对漳州市区霾天气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漳州市1981~2010年近30年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霾日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少。霾多出现在风速弱、湿度大的气象条件中,能见度在7~8km左右。连续霾日多出现在10月到次年的5月,其地面一般受气压梯度较小的气压场控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近30年的漳州市市区霾天气特征发现,漳州市区霾的发生频率呈现增多趋势,并且是以每10年增多44天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多。霾日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正是设施农业的生产关键期,霾天气的高发对农业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霾天气中日照时长和日照质量明显不足,霾天气中的颗粒物抑制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同时霾的发生一般伴随着高湿的天气,不利于农业生产,进一步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产量的下降对农产品供应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福建周宁县1981~2010年的云雾资料,对当地云雾特征及与天气系统和气象要素场的配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周宁县的年雾日总体呈下降变化趋势;雾日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冬春季雾日最多,夏季最少;雾日3月最多、7月最少。冬春季整日雾日占总雾日的30%之上;连续雾日主要在1~3月出现。周宁县多雾日的年份与月份,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和范围小、西风带槽脊强度中等和南支槽影响有关;周宁县雾日与平均气温变化呈反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春季到秋季表现尤为明显。地面受冷高压底部偏东或东北气流影响时,配合中高层西南气流的影响,易形成连续性大雾天气。  相似文献   

4.
纵观荣昌近三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的排位不断上升。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29.98亿元,全市排第17位(比2005年提升了6位,比2008年提升了3位):在全市21个县中排第2位。2009年荣昌县GDP增长17.8%,在全市列第5位,保持了2008年位次:工业增加值增长25.8%,居全市第5位;  相似文献   

5.
社论社评     
正尽管APEC中的有些非常规手段难以持续,但"APEC蓝"同时也证明,治霾并非只能"等风来",有些治霾经验如将治霾纳入政绩考核、大范围区域协作等,也可以复制。2014年11月12日《APEC之后,如何留住"APEC蓝"》社论 新京报  相似文献   

6.
利用福州及其周边的福清、连江、罗源、闽侯、闽清、永泰、长乐以及平潭共9个站点的雾日数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年来9个站点雾日数的空间变化特征。再选取福州站代表城市站,闽侯代表城郊站,平潭代表郊区站,分析福州地区雾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福州站、平潭站和闽侯站的年雾日数均急剧下降,其中福州站和平潭站的下降趋势最显著。雾日数在2000年之后下降到最低值,2010年之后又开始小幅回升。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升高是造成福州市雾日数减少和霾日数增加的原因之一,城市站和郊区站雾日数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2月25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监测结果:12月16日至24日的9天中,有45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中华大地已陷入"十面霾伏","今天有霾吗?你那边有霾吗?"已经成为人们最新的寒暄语……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形势对传统的污染治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福州市PM_(10)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并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对福州市PM_(10)在不同季节的浓度水平与各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影响PM_(10)浓度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PM_(10)浓度与各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秋季PM_(10)浓度与气压有显著的相关性;春季和夏季PM_(10)浓度与气温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19和0.249;四个季节中,冬季、春季PM_(10)浓度与相对湿度有显著的负相关;福州春季PM_(10)浓度与日照有显著的正相关;福州只有秋季PM_(10)浓度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显著,而其他三个季节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管理科学文摘》2009,(1):58-58
2008年,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沉着应对低温冰冻冷雪天气、地震及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继续保持了持续、快续、健康发展,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济总量继续攀升,增幅有所回落;工业贡献率提升,作用日益凸显;产业活动单位快速增长,实力日益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增强;从业人员增加,职工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多部门熊彼特模型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纳入"经济增长导向、需求结构内生、异质性劳动分类"三大假设,综合运用1993~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简单仿效西方的特征事实,陷入市场与政府之争;而应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系统认识"在不同结构的实施条件下,后发赶超国家供给侧的主导性动力机制发生结构性演变"的内在机理。其中技术结构和需求结构是推动供给侧阶段演变的两个基本实施条件,劳动则是中国供给侧实现增长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增长处于索洛区域,技术结构远离技术前沿面且需求结构以基本需求为主,供给侧的经济增长以生产性劳动为主导性动力机制;当经济增长处于罗默区域,技术结构远离技术前沿面且需求结构以非基本需求为主,供给侧的经济增长以研发性劳动为主导性动力机制;当经济增长处于熊彼特区域,技术结构离技术前沿面较近且需求结构以非基本需求为主,供给侧的经济增长以认知性劳动为主导性动力机制。当前中国供给侧的结构特点正从罗默区域转向熊彼特区域,因此,发挥以企业家群体为主的认知性劳动引领作用将是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并采用门槛回归技术,探究"互联网+"对创新溢出效率影响的异质动态效应。研究表明:"互联网+"显著驱动了区域创新效率,且这种积极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正向且边际效率递增的动态特征,证实了"梅特卡夫法则"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完全适用。"互联网+"的创新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动态约束机制,经济发展、政府R&D资助调节下,均呈现正向且边际效率递增的动态特征;R&D强度、产业结构和技术引进约束下,均表现为正向U型动态特征;贸易开放度作用下,则具有正向N型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选择武夷山北段(杉岭)为研究区,根据北溪河谷和南坡各5个区域自动站2014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北溪河谷和南坡年、春季、夏季的降水特征,结合当年雨季和台风季的两次降水过程,以及相应的风廓线资料,探讨地形对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和地理位置有关。北溪河谷年降水量垂直梯度不明显,或与其地形尺度和所选站点海拔相对高度差较小有关。南坡年降水量垂直梯度显著,达到了44.3mm/100m,或许和其地形阻挡和抬升作用,以及最高峰黄岗山列入南坡有关。(2)地形也影响了降水的季节分布。早春季,北溪河谷随海拔升高降水有增加趋势;南坡在早春季和夏季则都较为显著的降水垂直梯度变化,两个季节的降水垂直梯度分别为15.7mm/100m和20.5mm/100m。(3)地形对不同天气系统造成的降水影响不同。雨季冷锋和台风季台风两种天气系统经过武夷山,北溪河谷降水垂直梯度变化都不显著。南坡在冷锋过境,降水随海拔升高有减少趋势;台风过境时,因所选台风个例是在研究区域北面过境,南坡会对其低层暖湿西南急流起到阻挡和强迫抬升作用,形成显著的降水地形增幅效应。(4)地形引发的热力效应对昼夜降水具有重要影响,早春季夜雨较多,其中北溪河谷夜雨占62%,南坡占67%;夏季昼雨较多,其中北溪河谷昼雨占70%,南坡占56%;另年昼夜降水量垂直递度昼雨大于夜雨。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9年福建首场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月15日受低涡切变东移影响,三明出现强降水;16—17日受切变南侧暖湿气流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全省范围出现强降水;18—19日、20日分别受暖切北抬和冷切南压影响出现降水。15日夜间,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良好的水汽输送和强上升运动等共同作用下,三明地区回波在偏西气流引导下,形成"列车效应"。16日下午,双偏振雷达产品上漳州一带有着较强的滤波后反射率因子、较高的差分相移率、较大的差分反射率因子,是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国内     
<正>2030年中国经济将超越美欧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教授2月19日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经济学家会谈时称,中国经济在近30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并且仍将维持该增长率30年不变。  相似文献   

15.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对居民的公共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但基于面板数据对此问题分区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在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使用中国30个省市区1997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实证分析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医疗卫生服务对不同区域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与居民公共健康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公共健康关系呈现倒U型的特征;具体而言:东部区域,曲线已达到拐点,中部区域,当人均GDP为3311元时,曲线达到拐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工业烟尘排放量与人口死亡率呈正向关关系,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口死亡率只在中部地区显著正相关;全国、东部和中部区域人均医生数与人口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西部地区未呈现这一特性;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人口死亡率在中部地区显著负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威胁。因此,制定差别化的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医疗服务政策等有利于提升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居民的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尤溪县气象站及各乡镇2009—2016年区域自动站最新降水量资料,对128个暴雨及以上降水过程按影响天气系统进行分类,采用统计县站及各区域站间年雨量、暴雨及大暴雨天气过程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各地降水量的关联性以及暴雨天气系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尤溪县各区域站之间暴雨降雨量存在显著相关,但各区域站大暴雨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差。②暴雨天气系统分类中,Ⅰ类:低层切变(伴高空槽、冷空气)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数的68%;Ⅱ类:台风(含热带风暴或其环流)占总数的16%;Ⅲ类:副高边缘(含副高控制)、Ⅳ类:偏南风辐合(含东风波)合计占总数的16%。前两类各区域站之间暴雨降水量存在显著相关,通过信度0.01检验的占比达91%和76%;Ⅳ类关联性较差,而Ⅲ类基本没有关联,因此后两类暴雨尤其是大暴雨降水预报中应以报部分乡镇或局部性为宜。③根据各区域站之间强降水雨量两两相关系数,确定了尤溪中部区域、尤溪东南部戴云山脉区域、尤溪西北部玳瑁山脉区域等强降水一致区,作为短临天气预警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县域速览     
《经营管理者》2012,(20):46-47
攀枝花前三季度旅游入账近50亿10月10日,记者从攀枝花市旅游局获悉,今年攀枝花市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均有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收入累计49.52亿元,同比增长39.56%。四季度,攀枝花市将依托目前已启动的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金沙江中心区段沿江景观建设3个全市重大旅游项目,以及即将开工的菩萨岩景区项  相似文献   

18.
以2016—2018年福州市台江区空气质量监测自动站的监测数据为样本,分析统计了台江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变化,以及主要环境污染物的季节、日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除O_3浓度升高外,PM_(2.5)、PM_(10)、NO_2、SO_2、CO浓度均有所降低,NO_2、PM_(2.5)、O_3、PM_(10)是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其中NO_2、PM_(2.5)、PM_(10)浓度表现为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O_3浓度春夏季较高,冬季低,O_3是夏季的首要污染物。NO_2、PM_(2.5)、PM_(10)日变化呈双峰型特征,O_3日变化呈单峰型特征,各污染物之间及污染源之间具有相关性。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对台江区道路、工地扬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企业排放控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区域自动站、风廓线雷达、闪电和福建省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等多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寻找2016年4月26日福建省西部北部雷雨大风及降雹天气的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26日,福建处于倒槽南侧暖区内,地面强烈增温增湿;伴随高空槽东移和低层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冷暖空气在福建西部强烈交汇,显著的锋区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南支槽前强烈辐合抬升形成的动力强迫产生了飑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此次飑线为斜压锋生所致,呈现明显的弓状回波,后部入流急流和前部辐合特征;直径达3cm的冰雹发生在锋前暖区内,在飑线前80km热低压辐合区内发生发展的超级单体,沿环境平均风场偏右约25°方向移动,属右移型雹暴,具有钩状回波特征且回波强度强,65d Bz以上强回波区面积大、维持时间长达1个小时,并出现移动路径"右旋"、中高层强回波悬垂、低层弱回波区、VIL"跃增"及"中气旋"等特征。850h Pa比湿大于12g/kg和24小时正变温;850h Pa与500h Pa温差达25℃,层结上干下湿,Cape达2364J/kg和较大的DCAPE值,适宜的0℃和-20℃高度,925和500h Pa垂直风切变达20m/s等有利的物理条件形成此次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水汽是水文循环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也是大气降水的必要条件。深入研究我国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我国1998-2010年72个探空站点资料,采用探空法计算得到我国月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得到我国各站点的季节、年平均可降水量,最后再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呈递减趋势。我国可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南方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最大,约为40mm,西北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在10mm左右,北方地区在20mm左右。在季节方面,我国大气可降水量在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地理纬度、环流系统、海陆分布、地形因子、季节是影响我国大陆可降水量的主要因素。四川盆地地区有一高湿区,在云贵高原东部递减趋势显著,其地形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