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 《太阳石》既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又作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通过分析帕斯抒情诗中对时空艺术的处理技巧来进一 步探讨帕斯的时空诗学。在时间方面,他认为时间的运动是无限循环的,而且诗人的时间是具有双重的意义:一种是可看得见 的和普通的意义,另一种是不寻常的深奥的意义。在空间问题上,他认为人类和宇宙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应的。为了突破时空 的限制,诗人在诗歌中对时空关系的处理采取了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的策略,即诗中的时空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 互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领域中,叙事作品的行动必然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鲁迅在对小说时空关系的多样化处理中,更注重对时空形而上的探索.鲁迅小说中独具时空变化的形式与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小说故事时空形式的营造和错综时空下的深层结构两个方面.鲁迅小说成为时空多元多极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空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领域中,叙事作品的行动必然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鲁迅在对小说时空关系的多样化处理中,更注重对时空形而上的探索.鲁迅小说中独具时空变化的形式与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小说故事时空形式的营造和错综时空下的深层结构两个方面.鲁迅小说成为时空多元多极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空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5.
时空超越的艺术表现在李贺诗歌中非常突出。诗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界限,让他自由的心灵在古往今来不同的时间;在现实、幻想不同的空间恣意翱游。表现了他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苦和沉重、艰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彝族作家李骞用25年的时间坚持诗歌写作,其诗集<快意时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在诗歌写作中的艺术追求:以执着的精神坚守理想,以豪放的姿态追求快意,以率性的情感表达和创造美感.他的诗歌还可以透视出他灵魂世界的另一个侧面——在诗人与非诗人之间、世俗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沉浮.  相似文献   

7.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是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迈尔斯·斯坦迪什的求婚》问世后受到了英语世界的广泛赞誉。该诗以历史时空体统摄全篇,同时将历史时间具体化为自然时间和生活时间,将历史空间具体化为自然空间与生活空间。朗费罗通过频繁的时空切换展现了清教移民始祖登陆美洲后生活中的一个个侧面。其中,登陆美洲后清教移民的大量死亡、清教移民与印第安人的斗争、“五月花”号的返航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普利茅斯岩石”等纪念物,作为关于清教移民始祖的集体记忆的重要方面,都通过具体的时空结构得到了展现。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影片的魅力在于他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赋予了具体的、三维的立体空间以时间的向度,从而使其具有了四维性和鲜活性。只是不同的影片表现了转型期中国不同阶段的时空。以时间为线、空间为点,用时间的线穿上空间的点,就可以很明确地梳理出贾樟柯电影的时空线索,凸现出他对转型期中国的关注,对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时空观念文化与其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层的对应关系。时间和空间、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复杂关系在语言结构的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以突厥语族语言为例来说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不少表示时间意义的词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词构成或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意义的语法成分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成分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或关系意义的语法结构来自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结构。这说明语法单位、语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使用者认识客观世界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概念结构的一种模式化的反映。语言研究可以为人类时空观念等问题的探讨提供重要的论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拜伦在《恰罗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借助诗性的游记这种独特的形式和双重主人公并存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将连续性的时间意识和片断性的空间感知融为一体,把早年对东方的空间想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身体—话语实践,将一次贵族式的大陆旅游变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追寻和精神朝圣之旅。全诗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诗人在从中心到边缘、现代到中古的旅行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时空感知模式从水平移动到垂直提升的过程,显示了旅行—写作这种独特的身体—话语实践在建构诗人的主体意识,促进诗人人格成长中发挥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初唐诗坛上泛滥着浮华艳丽的梁、陈宫廷余风,而王绩却以清淡自然的诗风特立独行于其间.他的诗歌极少反映时代变迁的动荡离乱,多为对山林田园的冷静描画.尽管王绩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不甚大,但他那些率真平易的山林田园诗,相比较在初唐诗坛上曾繁荣一时的奉和应制的诗歌,无疑是更有价值的.文章立足于诗歌创作中文心对文体的制约和影响这一角度关照王绩的诗歌创作,以揭示其诗歌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崔致远在韩国文坛被誉为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结合崔致远西行入唐和东归祖国的生涯轨迹,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分析其汉文诗代表作,可以探寻出其中所蕴含的种种生命意识,发掘其中内在的哲学意蕴和超越性的精神品质,对后人诗性的智慧与生命的省思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穆旦晚年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歌颂与向往,展示了人情、人性美好的一面。他晚年的作品突现其坚毅的精神,展示了人情人性的至善至美,较之以往的诗歌创作更注重表达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诗风更加深邃成熟。他晚年的诗作对以往诗作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与超越,放射着迷人的光泽,书写着中国新诗的辉煌,并成为永恒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诗歌辉煌时期的诗人,吴投文的诗歌创作历程对应了其人生转型的几个重要阶段:从狂热,到沉寂,再到回归,终至成熟。他的诗歌既无学院知识分子的玄秘,也没有一些民间诗人的随意,而是在孤独言说中剖析自我,寻找创新的可能,在生命体验中保持人文关怀,以求美感的再现。他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越发显得成熟、大气,与其诗歌批评和文学研究形成互动,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在成熟的文学思想的指导下,宋祁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由"唐音"到"宋调"的过渡.与其兄不同,其诗更显"宋诗"的特色.在诗歌内容方面,他对内心世界"怨愤"的抒发,开拓了宋诗题材的表现内容.诗歌风格方面,由早期的绮艳转向晚年的沉郁、奇涩.宋祁很快抛弃了早年诗中的浓辞丽藻,而代之以奇字俗语.在艺术表现上,其诗善用典故、意象以表现深沉的情感,同时也不乏直抒胸臆之句,充分体现出其诗的过渡特色,为宋诗另开"精工"一路,这对后代诗歌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华诗国,诗人万千。伟哉杜甫,诗中圣贤。人品诗品,齐驱并驾。人品不俗,诗始高雅。诗史长河,众流所汇。诗圣杜甫,兼摄众美。一部杜诗,蕴含深广。社会百态,自然万象。一部杜诗,诗艺渊薮。流传千祀,脍炙万口。一部杜诗,爱国教程。弘扬诗教,广育精英。  相似文献   

18.
宋代曹组、曹勋为父子词人。曹组词为俗而能雅,曹勋词则为大雅避俗。究其原因,在曹氏家庭教育环境中,曹组作为传统士人,虽仕途遭阻,心态复杂,但正统观念始终存在。曹勋的词风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反动,另一方面却又来自父亲的教育。从作词基本功与审美追求两方面来看,曹氏父子的联系在两宋众多父子词人中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中西融合的诗学思想,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已经形成。他的诗歌创作对其诗学思想存在先"依"后"违"的现象。他前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依"的欧西哲理诗,在晚清诗坛中自成一格,是晚清诗坛的一枝奇葩;他后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违"的传统文人诗则基本上不脱旧伦理、旧诗学的范畴,几无创新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他对西方哲学信仰的动摇、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古雅"美学观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