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民事执行领域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执行和解具有缓解当事人冲突、节约司法资源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分析执行和解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性质,对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与发展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反垄断和解是各国反垄断实践普遍采用的制度,其核心是指在反垄断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谈判并以解决争执为目的的争议解决方式,在内容形式上它包括"同意令"、"经营者承诺"和"宽宥协议"等。出于避免直接冲突以及减少执法成本等多重考虑,现代反垄断法逐渐表现出由严厉走向温和的倾向,本文通过探讨执行和解的正当性来更好的了解反垄断执行和解。  相似文献   

3.
执行和解是化解“执行难”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受到执行法官和当事人的广泛青睐,并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体现了执行过程中的私权自治原则,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民事诉讼执行程序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调解是指当事人于纠纷发生时,由受过训练的第三者即调解人居问介入协调,并就争议事件进行协商,而当事人则可在平和的协商氛围下充分表达意见,达到自主解决纷争之目的。对于一个有争执的案件,为了化解歧见,双方当事人坐下来谈判,如果最后双方能达成一个共识便可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5.
王志鹏 《经营管理者》2011,(4X):284-285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注重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厘清刑事被害人和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刑事和解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及功能,通过简单建构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后分析了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救济与监督。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没有规定行政诉讼和解的问题。然而翻开台湾行政诉讼法,却早已将诉讼和解这一概念制度化。无论是诉讼和解的成立要件,和解的效力已经其瑕疵的救济,台湾行政诉讼法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无疑对我国大陆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构建带来了丰富的参考意义。本文即从行政诉讼和解的性质、成立要件以及瑕疵和解的救济三方面分别分析大陆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但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来说刑事和解制度是比较符合中国人对轻微案件的处理态度的。我国受儒家传统丈化熏陶数千年,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和”,民间也多“以和为贵”,民众对轻微的案件也一般主张以非讼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主张将矛盾激化。在明代就存在乡诉讼制度,乡间争议都在长者的调解下解决争议。虽然我国刑事法律没有明文确立刑事和解制度,但是民间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理不少也是以和解的方式解决的。这成为我国借鉴刑事和解制度良好的人文环境,刑事和解处理轻微案件的方式符合中国民众对这类案件的处理习惯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体现了国家刑罚权的谦抑性,同时尊重了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意愿,突出了被害人的地位,是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刑事司法中中的体现,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由于刑事和解往往被误认为是“以钱买刑”,且由于刑事和解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导致刑事和解工作在实践中遇到诸多难题。本文主要从检察实践的视角对刑事和解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实践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刑事和解工作走上正规。  相似文献   

9.
WTO争端解端解决机制成功的引入了国际法上的报复机制,并作为一种非自愿执行的方法,使拒不执行已经生效的建议或裁决的败诉方失去某些贸易利益。也就是说,在穷尽所有的争端解决程序之后,败诉方在合理期限内仍然拒绝履行DSB的裁决,起诉方可以借助于WTO的强制执行机制进行救济,而强制执行机制的中心环节就是报复机制。交叉报复机制则是该报复机制中的一犬特色。  相似文献   

10.
陈申燕 《决策与信息》2013,(10):21-21,135
刑事和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节约国家司法资源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应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的职责,兼顾好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国家三方之间的利益。刑事和解的检察监督应根据刑事和解本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依法监督、理性监督、协商监督,让刑事和解制度充分发挥恢复正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强制执行法是规范国家机关(执行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其义务以实现债权人权利的行为,以及在执行过程申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定强制执行法的现实需要是为了解决“执行难”和“执行乱”的问题。最终价值追求应当是为了依法规范执行权的运作,保障强制执行工作的公正和高效。德国学者耶林指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故此,本文试图全面论述即将制定的强制执行法应当追求的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张锋 《决策探索》2009,(12):55-56
刑事和解制度来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和解尝试方案。那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秦拿县发生了一起破坏艺术作品的犯罪案件。鉴于两名犯罪嫌疑人都比较年轻,该县一名了解案件具体情况的缓刑官员说服了本案法官,同意让两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与所有被害人见面,两位年轻人当面承认自己的罪行,诚恳赔礼道歉,并对造成的所有损失给予经济赔偿,得到了受害人的谅解,一致同意对其从宽处理,法官最后决定对两名年轻人宣布判处缓刑。这种解决方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刑事和解制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拥有1200多个“被害人——加害人”和解项目,其中美国和欧洲占75%。  相似文献   

13.
执行活动是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环节,与当事人的权益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判决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反之生效裁判得不到执行或者出现错误,就可能给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司法不公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司法执行存在的难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近年的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以“和解”方式处理的行政案件大量存在,在高撤诉率背后隐藏的是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的缺失,和解协议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非平等对抗、博弈的结果,所以事实上存在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应加以承认并予以规范。本文从行政和解制度产生的背景和现实基础出发,探讨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创设的可能性,提出构建这一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在于保障被害人权益,尽快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本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刑事诉讼制度连贯性角度出发,以自诉案件调解制度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制度、辩诉交易制度为例,探讨刑等和解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协调与对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省人民法院高度重视行政诉讼案件协调和解工作,依法化解“官”民矛盾,妥善处理了一大批行政争议案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可将行政诉论协调和解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7.
国际平行诉讼是是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积极冲突,虽然平行诉讼可以为当事人提供多种司法救济手段,但它的不利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解决平行诉讼问题是各国立法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死亡赔偿请求权是基于自然人生命权收到损害而产生的权利,是对生命权收到侵害后对当事人权利和其近亲属权利的一种救济手段。赔偿的实现需要有适格民事主体行使其权利。因此,对请求权主体范围进行确定是死亡赔偿问题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超出法律界定的近亲属之间具有扶养义务,其权利的保障应由法律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制度起缘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被害人——加害人”和解尝试方案,随着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提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机关的全面贯彻,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已逐步试用,但由于我国没有系统的立法规定,其在适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的范围、禁止性条件和程序,司法机关定位和职能不明,缺乏案件质量回访机制,对不起诉的加害人缺乏教育和监管机制等,由此提出对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完善民事执行活动,是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议题.其解决路径,包括对民事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提供执行救济和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执行监督.明确两者的关系,是完善民事执行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