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均速空在空气-水、蒸汽-水两相流流量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导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和修正。采用了两种型式的均速管,并简单讨论了在两相流应用中均速管的开孔方法。实验结果证明,均速管在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孔板及均速管组合形式,对汽-水两相流的流量及干度的双参数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满足高干度湿蒸汽测量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工业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孔板及均速管的组合对空气-水两相流的流量及质量含气率进行了单、双参数测量研究,给出了两种元件的单参数公式及其双参数组合公式。对3种不同孔径的孔板、4组孔板及均速管间距以及两种型号的均速管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气-液两相流通过孔板的局部阻力计算是工程设计中有待于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并在低压空气-水两相流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与实验符合得较好。作者又将计算值与高压蒸汽-水系统的实验数据作了比较后发现,该模型亦基本适用于高压蒸汽-水系统。因此,本文提出的模型有较广的适用范围,其精度也能满足一般工程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HFC134a和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工况范围内,HFC134a比CFC12的沸腾换热系数高32%~43%;流量对HFC134a与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系数之比的影响较大,干度和热流密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集热器的抽象试验研究模型,研制了该系统的空气集热器试验装置,设计了该装置的集热器箱体、太阳能辐射模拟装置、流量和温度测量系统、辐射强度测量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利用研究装置进行了变太阳辐射强度、变空气流量以及环境温度对空气集热器的热量影响实验,初步试验验证装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贴体坐标系计算了等壁温工况下水在线型及波纹型渐扩渐缩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对流换热特性,两种通道进口高度相同,沿流动方向截面积相等,在相同质量流量、相同压力降和相同泵功率等条件下,比较了两种通道的换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流量与相同泵功率条件下,波纹型通道的换热特性优于线型通道,而在相同压力降情况下波纹型通道不如线型通道。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混合澄清器与传统塔式萃取器的优缺点,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液传质设备——塔式混合澄清萃取器。选择合适的物系(煤油-苯甲酸-水、环己烷-丙酮-水)对该设备进行了传质特性的研究,并考察了桨叶形式、搅拌速率、两相流量以及级数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该设备的单级效率可达到96%以上;在403 r/m in搅拌速率下,经过四级萃取,萃取率可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空隙率和气相密度沿管子高度的变化当作连续过程,并从微分总压力降出发,然后在全管范围内积分,从而导出了气液两相在气泡流情况下的总压力降模型为:P_1-P_2=(d-bc)/(ac)+(Ln(d+acP_1)/(d+acP_2))+ZC该模型用于求总压力降时可避免复杂的试差,且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注空气低温氧化提高采收率,基于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拟合氧化实验的压力降、产出气体含量,建立了注空气低温氧化(LTO)模拟模型,评价了注空气效果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对比了注空气与注N2的驱油效果及经济可行性。实际应用表明,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数值模拟方法可行;胜利油田渤南罗36断块注空气效果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大小依次为注气速度、油藏温度、剩余油饱和度、油藏倾角、射孔位置等;注空气相对于注N2而言成本低,驱油效果好。为胜利油田低渗油藏注空气动态监测及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开发方案的制订及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苯甲酸颗粒-水-空气系统,进行了气液两相逆流状态下的传质实验,获得了规整装填和散堆装填两种不同装填方式对液固传质系数的影响。分析得出在载点以下的操作范围内,气液逆流反应蒸馏塔内液相雷诺数的变化对传质影响较大,气相雷诺数的影响则不明显;并且散堆装填的液固接触效率明显好于规整装填,两者效率之比为1.72倍,并采用液固接触效率关联了传质Sherw ood数,得到了如下关联结果:Sh/S c1/3=4.651.1R e0.L 245。  相似文献   

12.
以水为工质,对内径为0.399 mm水平布置的不锈钢微管内的流动沸腾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条件:进口温度分别为30℃、60℃、75℃,流量范围79.62~238.85 kg/(m2.s),有效加热热流密度27.8~91 kW/m2.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两相摩擦压降修正因子与流量变化的关系不大,而与进口温度的大小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结合无量纲进口温度参数建立了新的微管内水流动沸腾的压降关联式,其预测实验结果的误差在12.2%以内.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离心泵输送气液两相介质时的内部流动规律,采用FLUENT软件对其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叶轮内不同截面处的气液两相流动,分析进口气相体积分数和流量对叶轮内部流动的影响,以揭示叶轮内不同截面处气相分布与相对速度随进口气相体积分数与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前盖板附近截面气相集中区域较大;大流量对气相的积聚具有一定的冲刷作用;在设计工况下,泵内气相体积分数随叶轮半径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进口气相体积分数对前盖板截面附近相对速度影响较大,中截面和前盖板截面附近相对速度受流量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气液两相流泵的优化设计及高效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HClHNO3 溶解试样,在相同量的试液中,分别加入浓度依次递增的5 种元素的标准溶液,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Fe,Cu ,Pb ,Sb 和Ca 的含量,建立了优化的测定条件,并对可能存在的元素进行了干扰实验.方法的回收率为98 .5 % ~102 .0 % ,相对标准偏差为1 .3 % ~2 .8 % .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气液两相流双参数测量方法—一利用单一的靶式流量计实现两相流流量及质量含气率的同时在线测量,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具有测量元件简单、待测量少、成本低、易于实用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实验应用流动显示方法,发现变制冷剂流量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入口(也是膨胀阀出口)的制冷剂流动存在两类不同的气液两相流流型--液气分相流和泡气分相流,并且存在流型转变的过渡区域.在不同的气液两相流流型时,变制冷剂流量制冷循环的制冷量、过热度、排气温度等性能截然不同,在流型转变的过渡区域,制冷循环处于波动之中.  相似文献   

17.
针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运行工况多变,制热效率不稳定的特点,设计了循环加热式热泵热水器实验装置,系统由制冷剂循 环和水循环两部分构成,重点研究了水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逐时能效比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加热前期水流量越大能效比越低,加热后期刚 好相反;水流量越小系统越容易吸气带液,吸气带液会使制热量降低,能效比下降速率增大,导致系统性能变差;吸气带液时,制冷剂流量减小,换热系数增大 ,与换热系数相比制冷剂流量对制热量的影响更大。该结果为系统实际运行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气液混合物流量和含气率的双参数测量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评价。作者在试验中使用串联的椭园齿轮流量计和孔板,试验用工质为空气—水混合物。在本研究报告中,得出了根据椭园齿轮流量计读数和孔板压差即能分别得出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关系式,计算值与试验数据相比,气流量的均方根误差为2.9%,液体流量的4.4%。  相似文献   

19.
油藏水驱油效率低,为驱难动用储量。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该井区注空气开发的可行性。结果得出注空气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当注入 15 个 PV 时,空气驱油效率为 57.14%,而水驱只有 34.95%。通过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发现驱替过程中氧气被大量消耗,发生了低温氧化,贝尔油田希 11-72 井区南二段油层可以采取注空气驱。  相似文献   

20.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常年高温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为了使系统性能最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空气源 热泵热水器实验台,模拟夏季高温下室内环境,对其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温度下、不同循环水 流量和不同电子膨胀阀开度下系统参数的变化,得出一系列结果:系统能效比Cco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随周围环境 温度上升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变大;周围环境温度越低,压缩机排气温度越高;在实验温度为23~35℃区间内Ccop均值 在4.0左右,最高可达到5.2。通过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制冷剂流量,可准确控制蒸发器出口过热度,解决了系统 变工况下运行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比Cc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