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幻灭感是人生难以避免的悲剧之一,《雷雨》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梦想的幻灭从而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其中又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幻灭最为深刻和复杂。从这一视角审视这部悲剧经典,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丰满性,在巧合背后悲剧的必然性以及作家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其恐怖小说影响非常深远.他以其刻意的设计、精心的雕琢和环环相扣的细节,巧妙地体现了他那永恒的主题:美的幻灭、死亡的恐怖、对怪异现象的疑惧.  相似文献   

3.
幻灭是哈代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成功的小说,其主人公苔丝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哈代幻灭主题的女性人物形象.哈代的幻灭主题主要体现在他对苔丝被人诱奸、遭人抛弃和最后又被人勒死等方面的详细刻画上.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毁灭既是她自己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眼于苏颋的诗歌创作,从挚烈的爱情、浓厚的乡愁、退隐的思想、怅惘的内心及报国的情怀五个方面探析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肯定处于初盛唐之交的苏颋是把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多彩的社会风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马莉 《南都学坛》2002,22(1):111-112
叔本华作为康德与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之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 ,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 ,构成其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 ,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创作生涯开始于《蚀》(包括《幻灭》、《动搖》、《追求》三个连续性中篇小说)的写作。从一九二七年九月动笔写《蚀》三部曲之第一部——《幻灭》,到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写《虹》(未完成旧长篇),这是他创作道路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除了若干篇抒发个人感情、“充溢着‘俗’的议论”的速写随笔和一个涉及农民对红军的态度的短篇小说《泥泞》而外,其余长、中、短篇小说差不多全部是以青年知识分子或青年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这时期茅盾创作的总倾向是对黑暗社会现实丑恶的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乔伊斯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内涵和创作风格方面有着诸多相似性,《死者》与《陌生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作。这两个短篇书写了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人生以及自我话语权威的多重幻灭,通过描绘其从幻想到幻灭的心路历程,揭示出其精神上的死亡和孤独感,暗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异化状态,折射出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历史语境。在其小说创作中,两位作家均借助多元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如顿悟或启示、自由式话语以及象征手法等,巧妙地呈现人物的内心隐秘世界,表现出作品普遍的幻灭主题,从而使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也使我们从中领会到了这两位现代文学核心人物深厚的创作功力。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悟到了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并吸取禅宗的思想,消解了痛苦,超越了痛苦.他的诗歌不是对佛理的简单演绎,而是他用自己的大智大慧达到"空"的真实写照.本文试图从李商隐的身世入手解析诗人在精神实质上与佛家义理的契合,以及诗人如何感悟无常幻灭的痛苦和如何超越这种二元观念,最终达到坐忘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校大学生参军报国意识方面存在对鼓励大学生入伍政策的认同感高与对政策知晓率低的现象并存,应征入伍意愿强与身体素质低相冲突,应征入伍动机的功利性强于献身国防的爱国意识的问题。在分析形成在校大学生参军报国意识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三种教育提高大学生参军报国的综合素质、抓好三个环节优化大学生参军报国意识培育过程、利用三种载体强化大学生参军报国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作品<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出身贫苦,却向往上流社会的体面、豪华生活,他为之苦苦奋斗,最终名利双收.可是功成名就后,他却没有了兴致,并感到生活对于他是一种痛苦.马丁心灰意冷,毅然走向自己最后的归宿.这是他梦想幻灭后的选择,也是"美国梦想"幻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未能报国惭书剑”这句诗,是苏轼初入仕途,在凤翔任判官时写的。这时,他才二十多岁。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已四十开外了,而且经过了不堪回首的人世沧桑。但词中,豪气不减当年,仍然洋溢着“书剑报国”的气概。 苏轼少有大志。十岁时他母亲程氏教他读东汉史,他对因党锢之祸而为宦官杀害的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引起了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他赋予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以全新的内涵,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其重要标志就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仅仅延续自然向人的转变,更直接的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哲学从对自然的直观和不自觉的逻辑思维方法转变为自觉地考察人的理性和认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从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精神助产术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王蒙自传》是王蒙反抗幻灭与虚无的一种自救方式。通过自传王蒙顽强地反抗来自社会变革、人生转变时期的幻灭与虚无的幽灵。王蒙的写作不是对新文学的“断裂”,而是续接。王蒙从小说转向个人的生活史和精神史的写作,目的在于追寻自己的来历,界定自己的身份,寻找通向明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悲剧创作中最深沉、最阴郁的一部,主人公裘德在欲望的驱使下挣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灵魂与肉体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但最终理想破碎,爱情幻灭、孤独凄惨地死去,他的悲剧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李楠 《南都学坛》2006,26(5):82-83
《幻灭》是巴尔扎克自己看重的“风俗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吕西安是19世纪初漂流到巴黎奋斗拼杀的外省青年,巴尔扎克想借助他“理想——成功——幻灭——不甘心”的人生经历,为当时社会画像,同时为吕西安式的“巴漂族”青年提个醒,主人公的幻灭之路至今仍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铭贤学校作为山西近代教育的先驱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生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自觉觉人"的呐喊与"救国图存"的呼吁并存,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启蒙运动落潮期幻灭、颓废和死亡的文学倾向,再到30年代以后救亡文学涌现,现存铭贤校园文学生动地勾勒出1924年至抗日战争这一时期铭贤学校启蒙与救亡思潮的变奏,对于我们探究铭贤学校的文化思想史、理解山西乃至中国的近代思想史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泥花园》从杰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反伦理故事。麦克尤恩笔下的杰克生活在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小宇宙中,他希冀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宇宙,却只能面对梦想幻灭的尴尬窘境。本文对杰克的心路历程进行弗洛伊德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明朝经宫西域的大背景下,论述陈诚出使西域,历尽了艰难途程、奇寒气候和思乡之情的考验,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写出《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并创作《奉使西域往回纪行诗》七十余首.表现了他的拳拳报国之忱,受到时人的赞扬。虽然《明史》未为他立传,但他的功绩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秦似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杂文家。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来看 ,他的杂文之所以获得成功 ,就在于他在创作中能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艺术性地处理各种不同因素之关系。从内蕴和艺术这两个层面看 ,其杂文中真与假、偏与全、情与理、景与情、直与曲、形与神、庄与谐、纯与杂等诸因素辩证结合 ,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蚀》的思想和艺术王太顺茅盾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作于1927年8月至1928年6月,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描写了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幻灭》描写章静女士的幻灭。章静是个有热情、爱幻想、憎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