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为案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方式进行深入论述。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百衲被叙事方式、向内聚焦的叙事方式以及主角视角叙事方式,探讨了这三种叙事方式在展现主人公成长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这些叙事方式对于揭示文化背景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紫色》作为一部重要文学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八相送》和《送表妹》拥有相同叙事结构、相似叙事场景。两段戏曲中主角的身份地位略有不同、处理矛盾的方式有所差别,二者结局并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篇小说《吗啡》是二十世纪俄罗斯白银时期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的早期作品,具有自传性质。小说中两位叙述者运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布尔加科夫运用讽刺、象征等创作手法如实地记录了主人公对工作、生活、疾病、革命的思考和抉择。小说中富含大量的细节描写,但不拖沓冗长;语言简洁、生动、引人入胜——这一直是布尔加科夫固有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民俗风情这三种角度,对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进行了分析。认为《紫花儿》堪称回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6.
郭西梁 《西藏研究》2023,(4):106-115+159
有关史诗与小说间跨文体的比较,从《格萨尔》发掘之初就已开始。《格萨尔》与《西游记》在文学叙事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佛经叙事深刻影响了二者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母题。晁通和猪八戒都是具有鲜明喜剧特色的人物,他们原型人物相近,又都好色贪财、贪生怕死,甚至在法术变幻上也类似。有关晁通和猪八戒的叙事,既有佛经中的色欲考验,又融合了世俗文化,这是汉藏文化融合和共通的体现。晁通和猪八戒身上的喜剧特色和世俗表现,也是东西方叙事史诗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7.
黄思雨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91-193,210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9.
叙事     
叙事从研究客体的"讲故事"以及研究主体的"写故事"两个维度介入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发展所经历的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中,其叙事范式依次呈现为突出文学性、突出科学性和突出诗性的特点,并可以在文本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在人类学和民族学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民族志乡土叙事由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引领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范式,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乡叙事的跨媒介转向后,演变成关注科学诉求和关注伦理诉求两种叙事类型.  相似文献   

10.
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包含叙述者,聚焦,叙述声音,叙述时间,叙述语态几个方面《项脊轩志》中巧妙运用这些技巧,从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将家庭琐事写的耐人寻味。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项脊轩志》的内容,主要阐述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自身孤独的独白以及文章所用的留白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尹伟 《西藏研究》2009,(6):115-119
文章以藏族民间故事《猪头卦师》为例,采用格雷玛斯的结构语义学叙事理论,对“全能博士”这一世界型民间故事类型进行叙事的“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叙事模式、语义方阵以及叙事意义的逐一探究,力求阐释出蕴含在叙事文本内部的深层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20年国外研究《三国志》的文章和著作,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一个方面是《三国志》文本的内容,二个为方面是文本的作者,三个维度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13.
林铁 《民族论坛》2010,(12):46-48
聂元松的《湘西叙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精美散文集,充满了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的的二重奏。在历览湘西胜景的行走中,作者怀着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悲悯抚摸这块土地曾经所承受的苦难。在过于沉重的过去和过于喧哗的现在之间,努力地寻找一个生命的支点。对湘西民族文化遗产的叙事中,作者既保持一份炙热而执着的激情,同时也满怀一份深沉的现代性的忧虑。对美的眷恋,对生命的关爱,对历史的缅怀,对文化的倾心,是聂元松《湘西叙事》中散发的迷人品质。  相似文献   

14.
魏春春 《西藏研究》2012,136(6):88-94
《西藏文学》2010年刊发的小说作品在民族性的书写上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民族的历史记忆书写,二是民族的生态境遇书写,三是民族的心理依恋书写。从叙事的角度看,可分为魔幻叙事、历史叙事和回环叙述三种模式。整体而言,魔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身份角色已为魔幻的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烟火习气所替代;历史叙事有待突围;时间叙述有待创新。从中可以看出,《西藏文学》及西藏文学依然徘徊在传统文学写作模式和现代性文学写作模式的焦灼状态,不过,《西藏文学》目前作为西藏文学主阵地的地位依然非常强势,不仅承嗣着西藏当代文学固有的文化气息,而且表现出试图调整西藏文学格局的宏大文化视野。同时,尽管西藏文学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而言仍然较为落后,但也不乏富有潜质的有望引起文坛震动作家。  相似文献   

15.
张中子先生是中国国史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由他撰写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渥巴锡大汗》分为4部。第一部《梦》,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星》、《日》、《月》三部也将由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渥巴锡大汗》应该是一部史诗般的小说。它忠实于史,又不拘泥于史。作者发挥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渥巴锡大汗、达什汗、敦多克夫、丹京、苏珊、额海、阿思海、郭子重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了诸如俄罗斯官员、牧师、清朝使者……等生动的形象。张中子先生的长篇小说《渥巴锡大汗》,犹如一部交响乐的四部曲。《梦》为渥巴锡大汗的诞生、成长…  相似文献   

16.
加俊 《民族论坛》2013,(2):78-82
杜赞奇在其代表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一书中,试图解构"线性史观"中民族国家的叙事垄断,以话语分析为工具撰写"复线历史",展现多元叙事的竞争,将历史从民族国家叙事中拯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解释角度。作者"拯救历史"的做法目的在于使"复线历史"提供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叙述结构,展现更为多元的历史,体现出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俄罗斯作曲家阿连斯基《练习曲》Op.25 No.3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巧展开研究。文章重点对这首作品中如何运用中国元素——即中国民歌《茉莉花》之旋律进行分析,并从声部、不同音域旋律的演奏方式、踏板三个方面进一步对钢琴演奏技术展开研究论证,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和演奏阿连斯基的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8.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杜赞奇在其代表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一书中,试图解构"线性史观"中民族国家的叙事垄断,以话语分析为工具撰写"复线历史",展现多元叙事的竞争,将历史从民族国家叙事中拯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解释角度。作者"拯救历史"的做法目的在于使"复线历史"提供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叙述结构,展现更为多元的历史,体现出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0.
艾伟的短篇小说《油菜花开》文本中多次出现"油菜花"这一语符,这一标记被作者赋予了多重的隐喻功能。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分析这一语符,有助于通过文本叙事话语把握作者的意指,揭示出小说文本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