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现代性使日常生活具有了亟待批判的负面效应,正在展开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试图对此进行克服,带有后现代性的因素。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诸多因素的混合物,是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过程中的过渡现象,需要正确地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张磊 《世界民族》2006,(3):67-72
柄谷行人的《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作为后现代批评语境中检视民族现代性进程的文本表述,主要围绕“语音中心主义”展开。从索绪尔语言学的德里达主义批判出发,柄谷创造性地拆解了语音中心主义的逻各斯传统,在“书面语”与“口语”、“外部的”与“内部的”、“外在化”与“内在化”、“历史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意识形态机能”与“自律体系”的二元并置中,以语言民族主义的系谱学考察,打破不证自明的日本现代民族国家想像,完成日本现代民族主义精神结构的深层文化探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2013,(9):80-80
“边缘”与“中心”毫无疑问是《边缘叙事》一书中的关键词。正如作者郑茜在书中所揭示的:这个时代,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中心与边缘不停地相遇,对话,进而构成某种相携而行的文化态势;然而另一方面,两者价值观的深屡抵牾,却在此一历史旅程中戏剧性地展开,映现出前现代性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刻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4.
彭超 《民族学刊》2022,13(7):94-100, 148
被认为是地球最后一块绿地的藏地,不仅是当代文学中“他者”与“我者”共同的“故乡”所在地,也具有相同的“悬置性”感受。这种“在而不属于”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空间文化间隔性的表现,即藏地寻梦的幻灭与藏地故乡书写中的反现代性。当代藏地情结以地方性视野表现了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文化困局。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近百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指出现代性焦虑的发生与“激进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内在关联。认为对当代文学中藏地情结与现代性焦虑的关系研究的现实性意义在于通过溯源当代藏地情结的缘起,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困局把脉问诊,指出如何完善现代性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是一部立足全球视野,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探索路径,对“音乐人类学”进行中国化重新解读的重要著作。该书从领域规范、地域文化、学理立场、学术规范、研究模式五个层面进行有机性、结构性的思考,从西方学理反观中国音乐,提出“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殊途同归”的核心观点。该书以音乐为载体研究人类学,总结和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及其经验,企图为我国该学科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在《丛林深处》和《小狐狸》中讲述了哈伯德一家三代女性人物在父权家庭中的生活境况、地位、对父权的不同态度以及女性觉醒。拉维尼亚生活在父权的沉重桎梏中,自我被父权社会无情剥夺,被压制为“第二性”。丽嘉娜模仿父权的技俩复仇,被评论为女巫。本文通过描述哈伯德家三代女性的发展与觉醒,尤其是亚历山德拉觉醒,挣脱了父权的阴影这一过程来说明女性也要与男性一样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地位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断裂与重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所探讨的潜在课程重点在于“潜在”上,目的是想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性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是如何存在的,它潜在地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经研究发现,潜在课程与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冲突的关系,表现出了“断裂”与“重构”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潜在课程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个体的潜在作用:作为文化断裂,类似于强制地要求停止你以前的思考和习惯;身份重构则要求你必须获得与以往不同的身份和意识,并先适应学校中生活和现代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打马三文”是李清照晚年以“打马”为主题所作《打马图序》《<打马图经>例论》与《打马赋》三篇文章的合称。打马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博戏娱乐活动。李清照在三文中分别详述了个人的博戏爱好、改造后的打马游戏规则以及由小游戏所衍生出的大情怀。“打马三文”是研究李清照一生业余爱好的重要资料。文章从女性视角审视了男人世界的博戏活动,探索了三文内蕴的娱乐趣味。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的文学巨匠,是一位极具深度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当然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更是以揭露社会人性为目的,以他特有的犀利冷峻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专家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的,都各成一家之言。本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材料来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的文学巨匠,是一位极具深度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当然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更是以揭露社会人性为目的,以他特有的犀利冷峻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专家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的,都各成一家之言.本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材料来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赵珽健 《民族学刊》2020,11(1):94-104, 143-144
土地制度改革是20世纪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内容。土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与政治、社会、宗教、文化等问题关系密切。土地制度研究对中国的重要性源于国家内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特别是边疆地区与东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历史情境,因此研究中国现代性的历程时,边疆土地制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的边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土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按照三个不同的脉络进行梳理,即经济史视野中的边疆土地制度研究、封建社会研究中的土地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土地制度研究。今天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边疆土地制度时,必须关注国家、市场和地方封建社会遗产之间的共存,以此作为反思中国现代性构成的路径,这是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3.
蔡晴 《民族学刊》2021,12(3):80-86, 103
胎教作为一种在中国绵延千年的民俗观念,最初是为培养天子而创设,后历数代发展而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代以来,在西学浪潮的冲击之下,近代知识人也以报刊为阵地,对传统礼俗进行“理性调适”。笔者立足于民国时期的报刊材料,以传统民俗——“胎教”的嬗变过程为切入点,呈现转型时期文化浑融对于产育知识的影响,厘清近代知识人传统文化的重构,并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4.
林铁 《民族论坛》2010,(12):46-48
聂元松的《湘西叙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精美散文集,充满了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的的二重奏。在历览湘西胜景的行走中,作者怀着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悲悯抚摸这块土地曾经所承受的苦难。在过于沉重的过去和过于喧哗的现在之间,努力地寻找一个生命的支点。对湘西民族文化遗产的叙事中,作者既保持一份炙热而执着的激情,同时也满怀一份深沉的现代性的忧虑。对美的眷恋,对生命的关爱,对历史的缅怀,对文化的倾心,是聂元松《湘西叙事》中散发的迷人品质。  相似文献   

15.
前中国作协广西分会副主席苗延秀,是当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学生,是广西侗族最早出现的现代作家和诗人。他的小说《红色布包》,是侗族文学史上第一篇革命小说。苗延秀虽然从小爱好文艺,但指引他奔赴延安,走上文学道路的,是红军的影响(红军长征经过他家乡)、谢和赓同志的教导(谢是三十年代中共党组织派到广西桂系搞抗战的地下工作者)和鲁迅思想与作品。鲁迅说:“革命的文学家,至少必须是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四十年代初,他在伪军委西南运输处管仓库,就学着鲁迅写杂文登报刊,也替本单位工人写要求增加工资的报告。结果被军方警告为反叛,扬言要军法论处。他处境岌岌可危,必须尽快离开险境。到  相似文献   

16.
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文的开头这样说道:“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恐怕并不多。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和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做出的无与伦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梦华录》呈现了女性相互欣赏、互帮互助的媒介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注入了女性主义思想,从而引起女性的独特共鸣。文章从《梦华录》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着手,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电视剧中的女性记忆与想象,探讨电视剧中精神内核层面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女性”曾经是历史上的一种力量。然而,在通常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学中,对于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却很少提及。尤其没有提及男女合作的上升时期和男性统治的倒退时期之间的强有力的变动。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男女之间的强有力的变动,主要表现在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中。...  相似文献   

19.
王淼 《民族学刊》2022,13(6):76-87, 146
神话传说与历史在早期发生与传播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混合的整体,在其传播过程中依赖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但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常会发生神话传说与历史内容的断裂和重构,而基于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这一过程既有继承又有异变。基于此,追溯《山海经?海外南经》中的“贯匈国”的原型,可以认定“贯匈国”并非纯粹的虚构,而应是商代甲骨卜辞中记录的活动在西部地区的“(毌)方”,也即是西周文献中的“串夷”。由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的断裂和重构,历史上“毌方”(串夷)失去了其原始含义,至战国后,“贯匈”被时人依据当时的文化背景重新阐释,遂成为了“为人匈有窍”的神话“异国”。而现代部分神话研究者往往忽略这一过程,直接将“匈有窍”与民俗学材料结合,在“形而象之”的基础上加以阐释,这类研究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反思这类研究对于今日神话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女性人物为主题的唐传奇中,爱情总是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于爱情的描述,使女性形象塑造变得更为鲜明.贵妇、大家闺秀、侠女等不同身份的女性都在爱情中获得了成长,克服了封建礼教,最终实现对爱情的领悟.本文选取了《莺莺传》《李娃传》和《聂隐娘》三部作品为例分析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