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内容的变化,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强文化保护有了更有效手段。我国要注重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作用,为传统非遗文化项目提供有力保护,加快文化的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探索与分析,尤其是要注重引入数字化保护方法。本文首先简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出数字化保护措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已经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当前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在梳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利用当前最尖端的数字化技术,把原有具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把新媒体技术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层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现代化反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运河民歌,作为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文艺形态,主要指依托大运河而生、辐射至大运河周围地区的船民、渔民、农民及各种手工业者所创作、传唱的民间歌曲,反映了运河沿岸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质朴深沉的思想感情。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刊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河文化研究日渐成为热点。[1]在运河文化研究日渐纵深化过程中,学界对于运河民歌的关注目前还处于资料整理阶段,如何从历时和共时维度对运河民歌的历史脉络、美学特征、价值意蕴进行深度探究,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了我们对优秀文化的尊重和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傣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做好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以期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点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了我们对优秀文化的尊重和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傣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做好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以期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点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精神意识和文化意识等,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因而,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了应用数字化保护等各种手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民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最为聚集的地区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体制机制、人才资金、数字化手段、新媒体传播四个角度出发,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如何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完善数字化体制机制、实施多样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能够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缺乏保护人员的问题,也能够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继承民族的根,弘扬民族的魂,使中华文化永久获得传承。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精神意识和文化意识等,是我国文明的象征,因而,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了应用数字化保护等各种手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民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受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地域等方面影响,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传承后继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等问题;考察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症结因素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1.
山东筝派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民族乐器的重要分支,是我国古筝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流派,对于推动古筝乐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筝派中的赵家筝如何传承、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数字化数据的建立、平台推广以及构建,能够对山东筝派的内容进行展示、宣传和教育,从而更好地、更加科学地传承山东筝派艺术。为此,本文针对吉林省赵家传统古筝技艺数字化保护的现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是极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载体和传递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差异,在社会上有着多样化的流动。这种流动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交流碰撞,深深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的流动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各种影响,要对传承人的流动进行适当的指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好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以数字化形式保护藏族锅庄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数字化是传承藏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设藏族民间舞蹈数据库涉及的技术问题和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并指出了锅庄舞数据库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具体范式.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发展,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方向.文章从敦煌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近年来敦煌非遗保护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非遗保护中取得的成就,论证了非遗要融入生活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永葆活力、不断发展,并提出非遗融入生活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乐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87-189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乡村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和保护需求。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元宇宙概念的崭新提出,乡村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本文以乡村非遗情感化视觉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元宇宙背景下,如何运用艺术设计和科技手段,讲好乡愁故事,促进乡村非遗数字化建设,从而实现其情感化传承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一直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不菲成效。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就必须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土族婚礼传承的相关问题,主要对土族婚礼的传承内容、方式和传承人进行了阐释,并就其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变迁,以及保护土族婚礼文化传承的核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石林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石林旅游产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文化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文化产物,有着自身特定的属性:主体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无形性等,在文化旅游盛行的情境中,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一直都是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区的理念出发,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为非物质文化能够继续活态的、原真性的存续提供一种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